到了明代,宋元時期的磁州、龍泉等大窯仍燒制日用瓷,山西、河南、甘肅、江西、浙江、廣東、廣西、福建等省也不同程度地生產粗、細陶瓷。其中,山西的法華瓷、德化的白瓷和江蘇宜興的紫瓷是這壹時期的特殊成就。
清朝初期,中國瓷器的出口主要通過正常的民間貿易進行。清朝皇帝雖然也向各國使節贈送瓷器,但數量很少。康熙二十三年(1684),江南、浙江、福建、廣東沿海地區的船只獲準出國貿易,隨之而來的是瓷器的大規模出口。當時美洲、非洲、澳洲的國家通過各種渠道購買中國瓷器;東南亞、婆羅洲、爪哇、蘇門答臘和馬來亞是中國瓷器的重要出口市場。
由於歐洲對中國瓷器的需求日益增長,經清廷許可,英國、法國、荷蘭、丹麥、瑞典於18世紀初在廣州設立了貿易機構。壹些國家的船只獲得了直達廣州的航行許可,中國瓷器直接運往歐洲。有些人還與清廷官員和商人簽訂瓷器貿易協議。這些都極大地促進了中國瓷器的出口。與此同時,在壹些歐洲城市,僅在倫敦就有52家專門銷售中國瓷器的公司。然而,隨著歐洲瓷器的發展和日本瓷器的競爭,特別是鴉片戰爭後,中國國內的瓷器業逐漸衰落。20世紀上半葉,瓷器業衰落得更厲害。50年代後,瓷都景德鎮開始覺醒,壹些名窯在中斷壹段時間後獲得新生。中國的瓷器行業再次全面開花。我們期待,在不久的將來,我們將超越健康、和諧、幹燥的黃金時代,讓古老的瓷都重新煥發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