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乾隆年間,中國的制瓷技術達到了歷史上的最高峰。景德鎮禦窯廠燒制了壹批仿各種手工藝品、動植物、水果的瓷器。無論是形狀還是質地都與原作相似,有時僅憑肉眼無法分辨真假。正如朱妍在清乾隆年間的《陶說》中所說:“金、銀、石、漆、羅甸、竹、琺瑯。這道菜裏的大象形狀的水果栩栩如生,逼真而巧妙。還有海螺、蚌、蝦、雞、鴨、象、鶴、殘蓮、靈芝等等,比例準確,栩栩如生。粉彩空心旋轉瓶,高40.2cm,口徑19.2cm,腳徑21cm。瓶口向外翻,頸短粗,塑料象耳堆在頸兩側,雙肩下垂,肚皮鼓鼓,圓滾滾。瓶內套有壹個帶直肚的小瓶,小瓶與外瓶的瓶頸相連並可轉動。小瓶白釉,地上用粉彩裝飾。在頸部和肩部分別畫出12開口,上下相對。頸口處有楷書“萬年”、“甲子”和篆書天幹名;透過視窗,妳可以看到嬰兒在奶瓶上玩耍的圖片。男孩子們騎著馬,打著太極旗,撐著傘,敲鼓或者用各種方式打著燈籠。象耳、瓶口邊緣和瓶身鏤空窗口邊緣都塗有金色。瓶子上塗著青綠色和綠色的釉料。清末青花篆書,六字。
這種瓶子的瓶口和頸部可以旋轉,特別是頸部和肩部結合在壹起形成了壹個萬年歷。瓶身必須分三部分分別燒漆。過程中要控制好各部分的收縮率,避免組裝、粘接、填色後的滲漏。此陳列是乾隆八年(1743)後特別制作的新品種。粉彩和琺瑯色瓶,山水紋清晰,瓶高24.6cm,直徑12.6cm,足徑11.9cm,瓶體卷曲,頸紮,腹鼓,圓略卷曲。頸部兩側各有壹個垂直的帶狀耳朵。瓶體以綠松石、綠釉彩繪,外部以粉彩、藍色材質裝飾。腹部渾圓潔白,內繪四季山水。春夏兩圖,每題兩句七言詩。春曰:“春意濃於心,柳煙雨總悅人。”嶽夏說:“風出谷圓而遠,霞堆峰映明。”秋冬圖中,每題兩句五言詩。秋曰:“明月梧桐影香。”冬曰:“梅花春來融雪,明月松窗舞。”詩後有兩方印:陽“甘”和陰“妙玲瓏”。圈足施青綠色釉,大底施青花篆書“清乾隆年制”。因為瓶頸設計成雙層,外層可以旋轉,所以稱為“轉頸瓶”。
流行在瓷器幹燥時用圓形開口裝飾,這樣圖案清晰,立體感增強。在欣賞四季不同的開瓶畫面時,這款瓶子通過轉動瓶頸,總能讓耳朵保持在正面兩側,巧妙有趣。粉彩開四季山水蓋壇,清幹,高19.2cm,口徑7cm,足徑7cm。壇口內斂,肩部豐腴,收斂於肩部以下,圓飽滿。壺身附有兩個塔形鏤空描金蓋。坦克淺粉色的地板上布滿了蓮花圖案,腹部環繞著壹個圓形的開口,開口處繪有四季的風景。圈足施豆瓣青釉,大底施青花“清乾隆年制”。
開光法在清代瓷器設計中被廣泛使用,在粉彩瓷器中也很常見。乾隆朝多采用四圈開光,靈活多變,主題突出。這款罐造型新穎,色彩艷麗,尤其是鏤空的罐蓋精致玲瓏,將罐體襯托得格外精致。開光所畫的山水,意境深遠,景色宜人,筆法精良,顯示了乾隆朝高超的瓷器繪畫水平。粉彩鏤空象耳旋轉瓶,清長,高33.1cm,直徑7.2cm,足徑11cm。瓶子打開,脖子被綁,肚子被吊,腳被圈起來。有壹頭大象,脖子兩邊各有壹只瓶耳。瓶外頸飾黃地滾粉彩折枝蓮花紋,腹部飾藍繪金蝶蓮花紋,四面圓刻青扇紋,足飾黃地滾粉彩雲朵蓮花紋。整個裝置分為兩部分:外套和頸腹部的內瓶。瓶頸與內瓶相連,可旋轉,瓶身塗白色研磨粉,畫出嬰戲的火圖。瓶內壁繪青綠色釉。在足,綠松石,綠色釉和紅色“清乾隆年制”印章腳本適用。
鏤空裝飾、美化器物是清代瓷器常用的技法,尤其是康、雍、甘三代,鏤空技法在轉心瓶、轉頸瓶上被廣泛應用。由於鏤空器物制作難度大,技術要求高,成品率低,鏤空部分需要精心設計,所以清代大量鏤空瓷器的成功燒制,充分顯示了這壹時期瓷器燒制技術的高超水平。粉彩鏤空雲龍紋瓶,清幹,高30cm,直徑6.5cm,足徑9.8cm。瓶身細長,開口,滑肩,從肩部分為兩部分。口、頸、肩為八角花瓣形,飾以藍色粉彩花卉圖案,頸兩側粘有金色鳳耳。瓶腹以綠松石綠釉鏤空龍紋裝飾,上下飾以紫色粉彩勾連紋。透過鏤空的地方,可以看到內瓶上畫的紅色蝙蝠圖案。足用蓮花花瓣裝飾,並與仿黑漆的金漆底座相連。腳底繪有“乾隆年制”四字篆書。
此瓶壹次燒成,工藝精湛,裝飾手法獨特,匠心獨具。粉彩嬰兒天體瓶,清幹,高51cm,口徑11.3cm,足徑18cm。
瓶子有直口、直頸、圓肚和臥足。用蠟筆描繪裝飾圖案。瓶子上畫著嬰兒在兩棵松樹下玩耍,或放鞭炮、敲鑼打鼓、吹喇叭、騎木馬、舉旗或提燈籠。場面非常熱鬧。旁邊襯著梅花石,點出了“做春聯”的主題。大底處有“清乾隆年制”青花六字篆書。
此器高大穩重,人多景大,在嬰戲圖中,遠勝於清代康雍時期同樣裝飾題材的瓷器。粉彩小人像茶壺,清幹,高12.6cm,口徑5.5cm,足徑6.3cm,此壺腹圓,柄耳形,碗蓋蓮花飾鈕。壺身采用米色鳳尾錦花,正面壹開,背面壹開。正面開篇以“雨中沏茶”為主題,用淡彩筆描繪庭院中沏茶的場景;背面用墨汁題詩壹首,曰:“溪煙山雨空,衣獨坐柳風。竹爐滿茶,米家書畫必同。松風瀉裏有魚眼,不用分三峽。仙露之香滿詩脾,本座不覺香。”鍋蓋和鍋底都塗上了金色。鍋底中央,青花篆書“清乾隆年制”三行六字。
此壺造型豐滿,線條圓潤,粉彩淡雅。紋飾取材於清七年作《沏茶雨中眠遊庫》(1742)詩。畫面構圖疏朗,描寫細膩,詩的書法精妙。甘龍是壹個崇尚優雅的皇帝。他壹生留下了豐富的詩文,他的文人趣味從這件官窯紫砂壺可見壹斑。黃粉彩勾連紋大、清、幹,高56.3cm,口徑20.7cm,足徑29.3cm,口卷,頸短,肩滑,腹部下垂豐滿,足外卷。為妳的榮譽塗上綠松石和綠釉。外墻覆蓋著黃色釉,勾連圖案是用粉彩描繪的。圈足施青綠色釉,大底施青花“清乾隆年制”。
這尊塑像造型巨大,色彩艷麗,表現了乾隆朝瓷器典型的奢靡華美之氣。腹部的鉤針圖案是俯仰,後仰,聚散,飄逸,姿態各異。勾連圖案源於西方,在佛教文化中被廣泛使用。後來逐漸演變成象征幸福的吉祥圖案,是清代乾隆時期瓷器上的典型圖案之壹。粉彩九桃瓶,清幹,高64.7cm,直徑22.2cm,足徑20.4cm。瓶身直口,直頸,腹部飽滿圓潤,圓滾滾。畫壹棵桃樹,樹幹粗壯,枝頭有9個蟠桃,桃樹旁邊有壹簇玫瑰花。青花帶足本《清乾隆年制》六字篆書。
乾隆粉彩瓷器中有大量的吉祥紋飾,這些題材大多借助自然景物寓意吉祥。繪畫精細、層次分明、內容繁雜是其時代特征。此瓶運用渲染手法繪制桃果,桃果濃墨重彩,成功地表現出成熟桃果的嬌嫩色澤,構圖疏密有致,形成了樹葉陰陽,樹有舊枝新芽的效果。它是甘龍粉彩大型器皿的代表作品。
用九桃紋裝飾瓷器,從雍正開始就是官瓷的題材和風格,到光緒年間仍在復制。雍正年間的九桃紋,可以在粉彩天球瓶、粉彩橄欖瓶,也可以在帶枝粉彩盤裏找到。雍正、乾隆、光緒時期的粉彩九桃紋瓷器中,雍正時期的圖案著色最為生動多樣,繪畫水平也是最高的。天藍色鏤空粉彩轉心瓶,清康熙,高73cm,直徑31cm,足徑28cm。瓶口卷曲,頸長,頸兩側,肩圓,上腹圓,下腹圓,瓶底有五個圓孔。瓶子由頸、腹、底座組成,用銅鉚釘固定。通體以天青釉為地,繪青花平紋。腹部四面照,粉彩窗欄鏤空。瓶內套著壹個桶瓶,瓶身上貼滿了西文人物的粉彩畫。瓶底為蓮花花瓣形,蓮花花瓣上畫有折斷的樹枝。大底十字部“乾隆年制”四字篆書。
這瓶天青釉與金彩、青花相映成趣,色澤華貴典雅,瓶體結構巧妙,雕刻精美,體現了乾隆朝瓷器業的巔峰水平。青銅色芭蕉葉上紋有戟花,戟花清晰,幹長,高27.7cm,直徑17.5cm,足徑8.5cm。花苞形似青銅器,四面有戟。器身上施青銅色,局部紋飾描繪金色,器身上印芭蕉葉紋,腰上印真龍紋。外底印有“清乾隆年制”三行六字。
青銅色的燒制比較復雜。首先要對茶釉進行高溫燒制,然後在上面塗上金色和綠色銹斑色,再放入窯中進行低溫二次燒制,達到古色古香的效果。乾隆時期瓷器的仿制非常突出和生動,尤其是青銅器的仿制最為成功。這種花卉圖案栩栩如生,釉色簡單,紋路清晰,令人嘆為觀止。琺瑯色雙環瓶,清幹,高14.1cm,口徑5.5cm,足徑6.4cm,瓶體仿漢代銅壺風格,口開,頸短,肩光,腹鼓,足圓,肩有金色象頭環。瓶內壁和環足繪有綠松石綠釉,外壁繪有金色織錦圖案,繪有各種變形的名貴花卉,從口沿到環足有五根金色弦相隔,更顯富貴華麗。大底有四字雙線篆書,以黑釉色“乾隆年制”。
乾隆晚期的琺瑯彩多以百花為基調,以滾制工藝在彩地上裝飾各種圖案,再采用仿鍍金效果的裝飾手法,華麗精致。其花紋裝飾壹改雍正時期琺瑯的精致風格,在裝飾藝術上基本與粉彩瓷同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