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極就生活在這樣壹個時代——當時中國的上空有四顆耀眼的明星:壹顆是清太宗皇太極(1592 ~ 1643),壹顆是明朝崇禎皇帝朱由檢(1611 ~ 1644)。這四個人,各自代表著自己民族或集團的利益,參與了這場空前慘烈、史詩般的政治角逐。最後的結局是:利丹汗43歲戰勝青海的草灘;崇禎皇帝逼迫皇後自殺,割了自己的女兒,在景山公園上吊,時年34歲。李自成在故宮當了壹天皇帝,40歲死在九宮山。李丹汗、崇禎皇帝、李自成的基業,最後都到了皇太極及其後裔手中。
皇太極成為最大贏家絕非偶然。在文化素養和武功方面,他明顯優於對手。
三明治:改弊求新
在三明治的棋盤上,皇太極調整關系,改革弊端,下了四步棋:
革除不良政治,調整滿清。晚年,特別是進入遼河平原後,努爾哈赤實行了壹些錯誤的政策,如大量遷移人口,按丁排村,查糧,強占田地,與漢人同居,殺光學生,遭到遼東漢人的抵制,民族矛盾十分尖銳。壹些漢人在飲用水和鹽中下毒,壹些人毒死豬並賣掉,壹些人封鎖道路並殺害獨自旅行的滿族人,有組織的武裝暴亂接連爆發。但是努爾哈赤並沒有停止對漢人的奴役和屠殺,繼續實行高壓政策。於是,矛盾進壹步激化,人口逃亡,丁莊銳減,農村荒蕪,“民將餓死”,土匪橫行。
皇太極繼位後,及時對其父單於的錯誤進行了調整:
對於漢人,他提出“重要的是治國,而不是先定民”,並強調滿洲、蒙古與漢人的關系“理當調五味。”他決定:漢人是壯丁,異地居住;漢人淪為平民戶;善待逃亡者,放寬刑罰——“皆大歡喜,逃亡者皆止。”
對於漢人官員:漢人官員本來隸屬於滿人大臣,馬不能騎,畜不能用,田不能耕;這位官員死了,他的妻子想成為貝勒家的奴隸。皇太極對漢人官員的禮遇是爭取上層漢人的重要政策。給投降的漢人官員分田地,分撥馬匹,賞賜和任命官職。範文程是皇太極重用漢人官員的壹個例子。“太宗即位,直呼左右”,參與軍政大計。每次討論的時候總會問“粉絲張靜知道嗎?”出了事,他總是說:“為什麽不和範張靜商量呢?”所有人都說,“範張靜也是這麽說的。”太宗認了。範文程有壹次在宮裏吃飯,看著滿桌的美食,想到自己的老父親,就不吃了。唐太宗明白他的心思,馬上派人把這桌酒席快馬送到範文程家裏。後來範文程成為內秘書院的大學士,這是清朝任用漢人的開始。
至漢儒:“士顯人,士得經驗,人得經驗。”誰的天賦更出眾,發揮自己的才能和智慧,誰就能打敗對手。大明有才能,但不能用。大順無秀才,牛金星只是舉人。決定大清能否贏得這場龍虎鬥的關鍵是能否擁有壹大批人才。努爾哈赤在明朝屠殺了太多的學生,把所謂的聰明人都處決了。其中“隱免”約300人,全部淪為八旗下的奴隸。皇太極下令對這些做奴隸的學生進行考試,主人不得阻撓。這是晉朝末年科舉考試的開始,結果是***200人。他們已經從原來的奴隸身份中被“拉了出來”,他們獲得了自由和獎賞。之後舉行了中國留學生考試,選拔了228名學生,從中招收重用。此舉反響強烈,“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姓滿洲,名大慶。皇太極做了兩件大事,影響千古,永載史冊。壹種是將民族名稱改為滿洲。天聰九年(1635)10月13日,天聰可汗皇太極下詔,更改滿人名稱。從此,滿族的名字正式出現在中國和世界的史書中。另壹種是將國號大金改為大慶。天聰十年(1636),四月十壹日,皇太極在沈陽宮大正殿舉行登基大典,改大金國號為大清,天聰國號為崇德。因為皇太極有兩個頭銜,壹個是天聰,壹個是崇德,所以清朝出現了十二帝十三朝的現象。皇太極為什麽要把國名改為“清”?有個傳說:努爾哈赤早年逃亡時騎了壹匹大青馬,馬精疲力盡。努爾哈赤難過地說:“大慶,大慶,將來我要得天下,我的國名叫大慶!”“當然,這是個傳奇故事,沒必要深究。皇太極改國號,自稱皇帝,以示自己不僅是滿洲大汗,也是蒙古人、漢人和所有人的大汗,是大清國臣民的皇帝。
“獨坐南方”,完善制度。隨著後金的發展,皇太極對政治機構進行了改革和完善。壹是除掉二貝勒阿敏和三貝勒芒古臺,並以大貝勒戴珊為人質,廢除與三貝勒並立的大汗制度,改為皇太極的“獨坐南方”,加強君主的極權主義;第二,鞏固和完善八旗制度,逐步建立八旗漢軍,管理漢軍及其家屬的軍政民政事務,擴大八旗蒙古,加強治理;第三,創設蒙古衙門(崇德三年改名歷番院),處理民族事務;第四,仿照明制,設置內三院、六部、都察院,形成了內三院、六部、都察院、力帆院的所謂“三院、六部、兩衙門”政府結構,基本完善了政府組織體系和結構。
制造壹門紅色大炮zhòng創建壹支重型軍隊。在寧遠之戰、寧晉之戰、北京之戰三大敗仗之後,田從漢終於明白了壹個道理:戰敗的重要原因是他沒有最新的武器——紅加農炮。這種槍是西方人制造的,叫做“弘毅大炮”。滿洲禁忌“衣”與“衣”諧音,稱為紅炮。天聰五年(1631)正月,後金仿制的第壹批紅炮在沈陽制造,取名“天佑歡呼將軍”。從此滿洲終於有了自己的紅炮。這是八旗兵器史上劃時代的事件,也是八旗軍事史上的裏程碑。皇太極在八旗軍中新設壹營“重軍”,就是給皇太極的腰刀裝上槍等火器。
重型新式武器——火炮。此後,清軍的壹些強大騎兵沒有了,明軍的壹些紅炮開始歸清軍所有。
這樣,皇太極糾正了其父晚年所犯的錯誤,使得後金的軍政事業進壹步發展。皇太極死後被封為“文帝”,而這個“文”字恰恰說明了他壹生文學生涯的特點。
武術:四向發展
在武俠的棋盤上,皇太極四面出擊,開疆拓土,也有四招:
出兵東征兩韓。天聰元年(1627)正月,皇太極命二大貝勒阿敏率軍入侵朝鮮。阿敏指揮軍隊,渡過鴨綠江,占領平壤。三月,雙方殺白馬、黑牛,燒香,在島上宣誓。
“兄弟情”下。崇德元年(1636),皇太極稱帝,朝鮮使臣不肯低頭,雙方撕扯,仍不肯屈服。皇太極認為,這是韓王忠於明朝,不順從清朝的表現。12月,皇太極以此為借口,第二次攻打朝鮮。皇太極親自指揮清軍渡過鴨綠江,前鋒直指王靜首爾。高麗王李恪(Zōng)逃到了南罕山城。皇太極也領兵在南漢山城紮營。第二年正月,李可可要求投降,向清帝納貢。於是,皇太極在漢江東岸三天都設壇,舉行受降儀式,建立了清朝與朝鮮的“君臣同盟”。皇太極兩次在朝鮮用兵,壹石三鳥——壹是改變了朝鮮侵犯明朝和清朝的立場,二是從朝鮮得到了補給,三是解除了南下攻明、東望的後顧之憂。
去北邊找索倫。皇太極北戰,兵鋒直指黑龍江上中下遊。皇太極的策略是:“以兵懼之,以德服人。”巴爾達齊,達斡爾族,居住在京畿道(今界雅河)多克屯。皇太極把自己的皇女嫁給了鮑爾達齊,他就成了皇太極的額頭。很快,索隆系的眾多領導紛紛向沈陽進貢,表示臣服。崇德年間,皇太極兩次出兵索倫,攻克博木茂物。雙方在黑龍江上遊的jaxa(今阿爾巴津)和Humar(今呼瑪)會師。經過激戰,清軍取得勝利,但損失慘重。Bomubogol帶領其他人逃往北方。皇太極采用“南攻北”的策略,預先伏擊蒙古騎兵,截住他們的逃跑,並俘虜了率眾到齊羅臺(今俄羅斯赤塔)的博穆博果。皇太極的用撫,主要是撫,最後使貝加爾湖以東,外興安嶺以南,烏蘇裏江到鄂霍次克海的廣大地區歸清朝所有。
用兵西進,三征蒙古。明清時期,中國的蒙古分為三部分:漠南蒙古,即內蒙古;漠北蒙古,即外蒙古;還有莫西蒙古,也就是額魯特蒙古。漠南蒙古位於明朝和後金之間,與明朝有抗後金之約。漠南蒙古察哈爾部的力旦汗是成吉思汗的後代。他勢力強大,自稱蒙古大汗。明朝朝廷每年給力丹汗大量的“年賞”,使他與後金王朝對抗。努爾哈赤時期,漠南蒙古東部各部大多投降後金,但察哈爾成為漠南蒙古東部各部對抗努爾哈赤父子的堅強堡壘。皇太極即位後,三次西征,主要打擊對象是察哈爾部的李丹汗。天聰二年(1628),皇太極利用沙漠以南蒙古各部之間的矛盾,與喀喇沁等反對李丹汗的各部結盟,第壹次親統軍進攻李丹汗。至敖木倫,大獲全勝,俘虜11000余人,後追擊興安嶺。四年後,皇太極再次率部遠征單於,長途奔襲至程桂花(今呼和浩特)。利丹汗聞訊,驚慌失措,星夜奔逃。皇太極在回軍途中,在明外獲得數萬人,牲畜65438+萬余頭。從此察哈爾部與人疏遠,分崩離析。力丹汗逃到青海的草灘,死於天花。天聰九年(1635),皇太極命多爾袞等人聯合軍隊征察哈爾部。利丹汗的繼承人和兒子以察帶領數千個家庭叛變,並獻上了玉璽。據說這枚印章是從漢朝傳到元朝的,元順帝北逃的時候還帶著它。他死後,法令丟失了。200年後,壹個牧羊人看到壹只羊三天不吃草,卻不停地用蹄子刨地。牧羊人很好奇,挖地得到了珍貴的印章。後來,鮑來到了利丹汗的手裏。皇太極“壹統萬年”,正好他的統治地位得到了上天的認可,自然喜出望外。他親自祭天,把祭品告訴了毛福齡。與敵二十余年的察哈爾投降了,遼闊的沙漠南蒙古還給了清朝。
南征北戰,五進中原。明朝皇太極用兵,先後打贏了大淩河戰役和晉松戰役,五次入關作戰。第壹次是在天聰三年(1629)。皇太極親自率軍,繞過蒙古,攻破大安口,圍攻北京。第二次是在天聰八年(1634),皇太極親統,蹂躪傅玄、大通。第三次是崇德元年(1636),皇太極命多羅郡太子阿濟格領兵入關,至延慶,至居庸關,至昌平,直逼京師。接著,阿齊格率軍南下房山,攻破順義,攻陷平谷,占領密雲,包圍明都,蹂躪兩個都城。此役,清軍阿齊格報告56次戰役全部成功,* * *克16城俘獲17萬人和牲畜。凱旋時,他們身著彩衣騎馬奏樂回國,還砍柴寫下“百官免送”四個大字,以示明朝。第四次是在崇德三年(1638)。皇太極派多爾袞入關,兵行軍至濟南。多爾袞在半年的時間裏,轉戰兩千多裏,攻克濟南府城,3州55縣,收獲了46萬人和牲畜。第五次是在崇德七年(1642)。皇太極派阿巴泰入關,橫掃山東地區,俘獲人口36萬,牲畜32萬余頭。皇太極五次大規模入塞,攻打北京,掠奪中州,攻陷濟南。他的勇氣、膽識和策略的確是了不起的。但他多次派兵進入要塞,殺、燒、搶,卻是士兵中地位最低的。
策略:找位置,做規劃
黃燦太極為什麽能成就上述文學武功?原因很多,但關鍵是策略。戰略是關系到政治家、軍事家精神力量、事業成敗、民族興亡、國家興亡的大事。這裏有四個例子。
精心規劃繼承汗位。滿族女真的祖先和很多遊牧民族壹樣,並沒有實行直系繼承的制度。努爾哈赤背後的偉大地位誰來繼承?那時候沒有系統。努爾哈赤為了鞏固自己的權力,先是殺了弟弟舒兒八,然後又殺了長子楚英。努爾哈赤非常擔心可汗晚年的繼位問題。他沒有指定繼承人,而是宣布了可汗諭:推薦新可汗、廢黜可汗的制度,是通過貝勒的討論實施的。所以他死後屍骨未寒,汗之戰非常慘烈。當時貝勒之中,四貝勒權力最大,地位最高。此外,還有多爾袞、哆哆。四貝勒分別是:戴珊、阿敏、芒古臺、皇太極。四貝勒中,皇太極的座次和年齡都排在第四位,但他為什麽能登上後金國漢的寶座?因為皇太極在大位爭奪戰中,很長壹段時間巧妙地運用了謀略。
當時的情況是:爾貝勒阿敏是皇太極的堂弟,其父舒爾哈齊被判有罪,下獄處死。阿敏自己犯了大錯,自然沒有資格也沒有資格去爭奪可汗的繼承權。三倍勒·曼古泰是皇太極的五弟,有勇無謀,生性魯莽,軍事實力薄弱。他的生母夫差被判玩忽職守罪,曼古泰實際上親手殺死了她。這種人,名聲不好,可以做全軍的將軍,卻做不了壹國之君,更沒有條件去爭奪可汗的位置;大貝勒戴珊有資格,有資格,也有可能繼承可汗的位置。戴珊性格寬柔,深得眾人之心,軍事功績多,權力大。努爾哈赤曾預言將來會受到他的攻擊,說:“百年後,我的小兒子和大福晉送給大哥收養。”大哥是戴珊。皇太極雖然野心勃勃,行事詭秘,皇權在握,但由於弟弟戴珊對單於繼位的爭奪,他在各方面都處於劣勢,不得不秘密設立機關。
這裏有個故事:努爾哈赤的小福晉因澤(Jie)告訴天命可汗,大福晉兩次準備山珍海味,送給大貝勒,大貝勒吃了;也給了思貝樂,但是沒有餵思貝樂。大福晉經常派人去大貝勒家,晚上出宮。努爾哈赤派人調查。他不想家醜外揚,所以找了個借口懲罰了大福。此事在滿清貴族中曝光後,大貝勒戴珊的威望大減,無力爭奪可汗之位。有人說,小福晉是皇太極授意的,皇太極利用大福晉和大貝勒戴珊的“隱私”,難以解釋,壹舉兩得:不僅大貝勒名聲不好,大福晉還受到了懲罰。大福晉在這次事件中“受傷”了,但他沒有“死”,很快得到了努爾哈赤的寵愛。
大福晉就是多爾袞,多多的生母烏蘭娜拉大公主?阿巴海。阿巴海12歲嫁給努爾哈赤,共同生活了25年。那時候她37歲,正值壯年,風姿綽約。阿巴海有三個兒子:阿齊格22,多爾袞15,多多13。多爾袞和多多兄弟也有資格和皇太極爭奪皇位。要削弱多爾袞和多多的實力,最好的辦法就是處決大公主。努爾哈赤死後,皇太極和幾個貝勒說,賢漢有遺言,要求大福下葬。在皇太極等四貝勒的威脅下,她上吊自殺(據說是用弓弦勒死的)。阿巴海死後,多爾袞和多多年幼,失去了依靠,沒有力量與皇太極爭奪大位。根據《清史稿》?據《索尼傳》記載,多多曾說:“我壹立,名字就在太祖的遺囑裏。”從這個角度來看,努爾哈赤生前可能有遺囑,但至今沒有見到。多爾袞死後論罪的壹大罪狀是,他曾說“太宗文的皇位本來就是被奪的。”那麽,皇太極到底是繼位者還是篡位者呢?時至今日,學術界仍然眾說紛紜。
戴珊失勢,多爾袞喪母,皇太極在大位爭奪戰中處於有利地位。新可汗的推薦在殿外討論。戴珊的兒子貝勒嶽儀、薩哈儀到父親戴珊的住處說:“四貝勒(皇太極)天下第壹,深附先帝聖心,個個心服口服,應盡速提拔。”戴珊說:“這是我的夙願!誰不同意妳說的?”就這樣,父子倆同意了。第二天,諸王、貝勒、貝子聚朝。戴珊把自己的意見告訴了二貝勒阿敏、三貝勒曼古泰和眾貝勒。獲得* * *知識沒有爭議。經過15年的精心策劃,皇太極終於登基。皇太極初登單於寶座時,四貝勒並排而坐,處理軍政,四人輪流打分。後來皇太極除掉了二貝勒阿敏和三貝勒莽姑爾泰,威逼大貝勒戴珊,終於“獨坐南方”,穩固了自己的權力。
設下圈套,除了袁崇煥。田聰漢筆下的皇太極,在他的事業發展過程中,有壹點值得大書特書,那就是巧妙地設置了除掉袁崇煥的陰謀。事情要從源頭說起。天命十壹年(1626),正月,努爾哈赤在寧遠之戰中大敗,不久死於憂郁癥。皇太極親臨戰場,目睹了八旗戰爭史上最慘痛的壹次失敗。父汗已死,皇太極要報仇!於是,寧晉之戰打響了。天聰元年(1627)五月,皇太極敗於寧遠、錦州。寧遠、寧晉戰敗後,皇太極意識到袁崇煥是他經由山海關進入中原的“攔路虎”。所以皇太極用了壹個方案:繞過山海關,攻打北京;調動袁崇煥的“勤王”,實施“雙探”,除掉袁崇煥。
天聰三年(1629)十月,皇太極率軍,避開山海關,繞過內蒙,攻打北京。這時,袁崇煥被崇禎皇帝重用為兵部尚書,冀遼杜詩。他曾報告說,遼東防守牢固,敵人不會通過;然而,甄姬鎮周圍的防禦是空的,應該認真對待。法院無視他的報告,將其封存。袁崇煥在巡山海關的時候,得到了皇太極進攻京城的軍報。他急調九千騎兵,日夜兼程,前來救援,抗擊敵人,保衛北京。
袁崇煥駐紮在廣渠門外,兵無糧,馬無草。他白天打仗,晚上睡覺。袁崇煥壹馬當先,中箭的鎧甲如同刺猬皮。袁崇煥先後拿下廣渠門和左安門,京城轉危為安。皇太極用周瑜偷蔣幹書的伎倆,讓曹操用他的伎倆陷害袁崇煥。這個計劃,清史稿?包承先傳記載:
第二天,我警告所有的部隊不要進攻,並呼籲程賢和他的助手高給他們壹個秘密計劃,使近陣可以並排坐在明朝的監獄部。於是,我悄悄對對方說:“今天撤軍,是個好計劃。當我看到敵人壹個人騎著馬的時候,敵人來了兩個人。看到的時候,我離開了很久。我和景源有壹點秘密協議,這件事可以成立。”內監楊躺著偷聽。當日,越縱返回,告明帝,遂殺崇桓。
十二月初壹,崇禎皇帝被皇太極騙了,以議俸為名,命令袁崇煥去故宮。當時北京戒嚴,九門緊閉。袁崇煥坐在籃子裏,被吊死到城裏。袁崇煥到了紫禁城的平臺,崇禎皇帝沒有商量報銷,而是下令把他抓起來,送到錦衣衛監獄。次年八月十六日,大明星袁崇煥在北京西城被淩遲處死。《明記·北略》記載,袁崇煥被判刑時,人們咬牙切齒,買下袁割下的肉,喝了壹口,罵了壹頓。這個記錄可能不可靠。但說明當時整個京城都被皇太極的“雙面間諜”抓住了,被誤認為是袁崇煥的“通敵”。直到清朝修改明史,真相才大白。100多年後,袁崇煥冤案被乾隆皇帝平反。
皇太極利用雙重間諜,讓大明崇禎皇帝“自毀長城”。“明史?《袁崇煥傳》說:“拜桓之死,無益於任何人,死則已決!"
皇太極的心機之深,謀略之高,手段之辣,令人嘆為觀止。這自然與其先天稟賦有關,但環境和生活經歷才是更重要的原因。
皇太極出生時,父親努爾哈赤34歲,生母娜拉18歲。他的生母是葉赫部貝勒楊家奴的愛女,取名孟古,人稱孟古格格。14歲嫁給努爾哈赤,29歲去世。12歲的皇太極,失去了母愛。娜拉的死很大程度上是抑郁癥導致的。從成親到孟古病死,建州始終與葉赫部為敵。在古樂之戰中,孟固的堂兄布寨貝勒,壹匹戰馬,被壹個木墩絆倒而死。努爾哈赤下令把布寨的屍體劈成兩半,壹半歸還。從此,建州和葉赫結下了死敵。夢姑病危,覺得自己時日無多,要求見親生母親。努爾哈赤派人到葉赫迎接,葉赫貝勒拒絕了。夢姑最終沒能見到親生母親,他後悔死了。
皇太極喪母,與母無兄弟姐妹。可以說,他是壹個人!而他的家庭,是壹個大家庭。他有四個叔叔,只有二叔木爾哈齊有11個堂兄妹,三叔舒爾哈齊有9個堂兄妹,其中阿敏貝勒手下有6個侄子,吉哈拉朗貝勒手下有11個侄子。而他有15個同父異母的兄弟,還有多達1450個親生兄弟的子侄。他的七個同父異母兄弟都是五個福晉所生,都是建州本部的人,但生母是葉赫部,葉赫部與建州結下血海深仇。這種家庭環境對皇太極少年時代的成長產生了許多積極和消極的影響。
第壹,皇太極的祖父是著名的女真首領,生母娜拉是壹位聰明機智的公主。受遺傳影響,他很聰明。其他兄弟的爺爺(除了多爾袞的爺爺)都是歷史無名,這種背景增強了他的政治自信。
第二,少年喪母讓他在人生中遭遇了太多的艱難困苦,磨煉了他獨立的性格和頑強的意誌。
三、沒有母親的照顧,同母異父的兄弟姐妹,他特別孤獨,養成了他沈默寡言的性格,鍛煉了他的溝通協調能力。
第四,皇太極因為叔父與建州有仇,在家族中處於劣勢,善於算計。
不吃泰國菜,不吃泰國菜。少年喪母是人生壹大不幸。但是,怯懦受挫的人會消磨意誌,堅強的人會更受挫,更有活力。清初四位君主,太祖努爾哈赤11歲喪母,太宗皇太極12歲,世祖福臨6歲,聖葉璇8歲,10歲。努爾哈赤雖然少年喪母,卻鍛煉了自己獨立的性格。同樣,皇太極失去了母親的關愛,卻促使他學習和敬仰父親可汗,也錘煉了他獨立、有思想、堅韌、吃苦耐勞的性格。似乎可以說,皇太極能夠在內治外征的過程中戰勝群雄,與其特殊的家庭環境和失意智困的人生經歷是分不開的。
這樣的壹代英傑,本應能創造更大的業績。然而,52歲時(1643),皇太極突然去世。在他去世的那壹天,他仍在從事政府事務。每天都是節假日,這讓他無法坐上故宮的寶座,實現他為之奮鬥了壹輩子的丁琪媛燕京夢。死後葬於昭陵。墓前石像中有壹對石馬,即“昭陵二馬”。根據傳說,它們是根據皇太極最喜歡的坐騎大白和小白雕刻而成的。
皇太極之死標誌著清朝壹個朝代的結束,也標誌著清朝奠基工程的結束。太祖與太宗長達60年的鬥爭,為清軍入關、定燕京、壹統中原奠定了基礎,準備了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