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擇端在宋徽宗趙霽翰林畫院工作(在位1101-1124)。當時的汴京極其繁華,四條河流穿城而過,四條陸路。曾是全國水陸交通中心,商業發展居全國之首。當時其人口達到654.38+0多萬。汴京城有很多熱鬧的集市,各種店鋪,甚至還有夜市。
逢年過節,京城更是熱鬧。為了表現北京的繁華,張擇端選擇了清明這壹重要節日的場景進行了59場演出。《清明上河圖》集中表現了北宋都城的水陸交通和繁忙的市場。
二、清明上河圖簡介
《清明上河圖》是中國傳世十大名畫之壹。是北宋的風俗畫,也是北宋畫家張擇端見過的唯壹壹幅傑作。這是國寶,現在在北京故宮博物院。
《清明上河圖》寬25.2厘米,長528.7厘米,絹本彩色。作品以長卷的形式,生動記錄了12世紀中國北宋都城東京的城市面貌,以及當時社會各界人士的生活狀況。它是北宋都城汴京繁榮的見證,也是北宋城市經濟狀況的寫照。
三。作者簡介
張擇端,瑯琊吳棟(今山東諸城)人,漢族,現居東京(今河南開封)。北宋畫家。宣和年間任翰林,擅畫樓、屋、樹、人物。店鋪、橋梁、街道、城垛的風俗畫細致準確,形象如從小好學。
擴展信息1。《清明上河圖》評價
《清明上河圖》不僅是寫實繪畫藝術的壹大瑰寶,而且為我們提供了北宋都城商業、手工業、民俗、建築、交通等方面的詳細圖像的第壹手資料,具有重要的歷史文獻價值。其豐富的思想內涵。
白壽彜《中國通史(彩色繪本)》對《清明上河圖》的評價:全卷描繪人物500余人,牲畜50余頭,各種車輛20余輛,房屋眾多,道具眾多,場面巨大,段落清晰,結構嚴密,井然有序。熟練的手法,細致的用筆,渾厚的線條,端莊而老練。
體現了高度純粹的繪畫技巧和傑出的藝術成就。同時,由於該畫是當時的社會記錄,為後人了解和研究宋代城市社會生活提供了重要的史料。
《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在《張擇端》壹文中對《清明上河圖》的評價是:這是壹幅具有重要史料價值的風俗長卷,畫家成功地描繪了清明時節汴京城及其郊區各行各業的生活場景。
主要表現為勞動者和普通市民。對人、樓、車、樹、水之間關系的處理非常巧妙,整體感很強,很有歷史價值。此後歷代畫的城市風俗畫都受其影響。
二、張擇端的故事
很久以前,在遙遠的西邊山上有壹個深潭。人們靠澆地和做飯為生。壹天晚上,壹陣強風吹來,導致樹木倒下,房屋倒塌。原來是壹只黃龍從外地飛來,鉆進了壹個深潭。它吃人和動物,導致人們逃離。
張擇端正在八卦臺計算八卦,掐指算算這件事。他拿起青龍拐杖,說了聲“換”。青龍拐杖變成了青龍。伏羲騎黃龍到深潭邊,青龍又成了拐杖。
張擇端從身上拿出壹個小銅鍋,用火石點上火,用柴火燒,壹個小時就能燒盡天下的水。黃龍堅持不住了,於是壹個老人從池子裏冒了出來。
百度百科-清明上河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