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古玩市場 - 中華徐氏始祖陵的設計說明

中華徐氏始祖陵的設計說明

1、現狀地形圖;

2、《城鄉規劃法》;

3、《文物保護法》;

4、《旅遊規劃通則》;

5、《建築法》;

6、《公園設計規範》;

7、《郯城縣旅遊發展總體規劃》;

8、郯城縣政府關於徐氏始祖陵園建設的相關文件。 1、設計宗旨。陵園突出東夷文化、大禹文化、鳳文化。整體設計讓人有進入祥瑞之地的感覺,同時又讓人感到大氣,充分展示古徐國深厚的文化底蘊。

2、設計構思。建築歷史時空文化軸,充分展示歷史時空變化和地理空間關系。陵園設計猶如進入時空隧道,由近代走向遠古。進入陵園時感覺較為近代(以大理石、漢白玉為主料),以明清風格為主;第二個牌坊即用木質,用宋代風格建造;廣場力求用漢代風格表現;大門以春秋戰國時風格;進入若木殿院,即為夏朝風格,直到黃帝、蚩尤、大禹殿和伯益、若木陵寢皆為上古風格。

陵園整體尺寸和各部分建築、功能區,基本依據天地相關數擬定。如陵園南北總長365.1418m,取周年之數,東西總寬180m,為半周天,暗喻鳳文化占中華文化之壹半之意。如大殿東西長36m,取36天宮之意,南北寬12m,取12時之意。如廣場東西寬81m,南北長72m、9×9=81,9為最大單數,意為天,72代表地,取天闊地廣之意。如徐氏支脈大系圖譜墻,東西24m,高6m,取24節氣和天生之花為6之意。再如陵寢南北長72m,東西180m,取吉祥寶瑞之地,子孫繁衍半天下之意。東西廊道,主要刻畫歷史徐氏名人軼事,皇帝敕封、誥命,歷代徐姓名人詩詞歌賦、字畫文章於其內,還可將現代領導人、名人、徐姓著名書法家、畫家等墨寶置於內,讓遊人了解徐文化的源遠流長和深厚。進大門24m長的徐氏繁衍支脈大喜圖譜,及改姓徐氏後裔之圖譜,便於遊人尋根。車道南側設七鼎六簋,代表徐氏先祖地位。廣場8組大型大理石雕,表現夏時徐氏族群先進的文化。玉璧、玉琮示徐氏先祖敬天禮地,大門兩側為麒麟,取祥瑞之意,鳳凰為東夷鳥圖騰之意。神道路沿石,面寬0.5m,用於捐資人彰顯之用;黃帝殿北墻外墻皮設功德墻,同樣用於彰顯捐資人。投資人在購物街廊柱之上彰顯。

3、場地概況

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用地東側200m即為205國道,此地原為基本農田(2009年已置換成城市建設用地),地勢平緩,無附屬建築物。

4、陵園縱向設計

陵園建設自南向北分為五大功能區:

①入口廣場服務區

此區位於景區南側的主入口處,是整個景區的門面,主要為景區提供停車和商業服務。景區中軸線設置了兩座牌坊,分別為入口處的明清風格漢白玉牌坊和宋式風格木牌坊,橫穿景區的玉帶河上架設三座橋梁,中間主大橋通車,兩邊的副橋行人。穿過玉帶河進入廣場,河邊兩側分別放置了七鼎六簋,彰顯徐氏族人所取得的輝煌成就,中間主廣場區對稱放置十座雕塑和兩面旗幟,雕塑主題分別是玉璧、玉琮、燒陶、鑄鼎群雕、制作弓箭、長矛群雕、劈山疏水群雕、伯益鉆木取火雕像、狩獵、捕魚雙人雕、壹紡壹織雙人雕、養豬、羊、牛、馬、雞、狗單人雕、男刨女點種雙人雕。另外大門兩側分別放置了壹座麒麟和鳳凰雕塑。

主廣場兩側為陵園的停車場,分別為小汽車停車場和旅遊客車停車場。

②“尋根問祖”祭祀區

此區是以中軸線上大殿為中心,左右對稱式展開布局。中軸線上主體大殿為:若木殿、伯益殿和黃帝、蚩尤、大禹殿,在大門和若木殿中間設置了壹座徐氏支脈大系圖譜墻,記載了千百年來徐氏族人的發展演變。

大門兩側各有壹座二層的鐘鼓樓,並配置了相關服務用房,大殿兩側對稱布置了廂房,各建築之間以廊連接,建築群在整體上形成壹體,顯得氣勢恢宏。

③辦公區

此區位於陵園的東側,主要設置內容為:陵園管理處、徐氏文化研究院、遊客中心、車管處等。

④商業街區

此區位於陵園西側,是整個陵園景區的商業服務中心,主要設置內容為:快餐店、古玩店、字畫店、奇石店、珠寶店、特產店、書店、紀念品店、茶座等。

⑤陵園區

此區位於陵園北側,是徐氏族人墓地,以徐氏始祖陵墓徐豹王陵為中心,依次布置墓碑,並在始祖陵的左右各設置了壹座鐘、鼓。墓碑周圍以濃密的柏樹為背景,營造莊嚴肅穆的氛圍,並預示徐氏族系萬古長存,生生不息。 大殿:36m長×12m寬×3座=1296m2

鐘鼓樓:8×8×2=8m長×8m寬×2座=128m2×2層=256m2

大門:8m×12m=96m2

大門側房:53m長×6m寬=318m2

兩側廊道:81m長×3m寬×2側=486m2

穿廊房:48m(壹邊三個)×6m寬×2側=576m2

大殿兩側廊道:45m寬×3m寬×3個殿=405m2

影壁墻:24m長×6m高×1m厚=144m3

西院:144m長×13m房寬×2側=3744m2

東院:139m長×13m房寬×2側——30×13(車庫院單邊房)+24m長×5m寬(南側東西房)=3614-390+100=3314m2

廣場:東西寬81m×南北長72m=5832m2

東西車場:84m南北長×180m東西寬-廣場面積5832m2=15120-5832=9288m2

陵寢道路:(50m×2側+80)×5=180×5=900m2

神道:68.1418m南北長×24m東西寬=1635m2

東西院落:225m南北長×2側×24m寬+30m×13(東院車庫西側)=6390m2

牌坊:2座

雕塑:8座(大理石)

旗桿:2座

瑞獸:4座 石雕像座八座

漢白玉禮器雕:玉璧、玉琮各1

陵寢圍墻:(180m東西長+72m南北長)×2側×4m高×0.36m厚=466.56m3

停車場圍墻:84m南北長×2側×2m高×0.24m厚=80.64m3

車道南水溝北岸墻:144m東西長×1.5m×0.5m厚=108m3

車道南水溝南岸護坡:144東西長×1m高×0.25m厚=26m3

神道北側橋:24.4寬×1.5m南北寬=36.6m2+兩橋墩5m3(2m深×25m長×0.5m厚)=2.5m2×2個=5m2

建築挖土方:5616m3

陵園平均擡高壹米:需填土方53938m3

殿內泥塑:除黃帝、蚩尤、大禹、伯益、若木、征國、房、仁、豹大型塑身外,還需泥塑、人物組群12—15個。

東西廊道:刻歷史徐姓名人軼事,皇帝敕封、誥命,歷史徐姓名人、書法家、畫家、金石家等題詞、墨寶等。

東西穿廊房:復制出土文物陳列及售香櫃臺制作。

影壁墻:以大理石刻徐氏繁衍支脈大系圖譜及改姓支脈。

功德墻:以烤瓷及大理石刻捐資人情況。

功德柱:購物街、走廊柱刻投資人情況。

始祖陵寢:植柏林,立碑林,在柏林裏設休息石凳、石桌。

好運鐘:銅鐘壹個(2.4m高,直徑1.2m)

消防設施及水、電、暖、空調、汙水處理設施等

征地面積:院內加廣場:298m×181m=53938m2(各向外1m)

神道:26m×70m=1820m2

東墻外水溝及廣場南水溝:300m×2m+182m×1m=600m2+182m2=782m2

三項合計約需征地90畝至100畝。

  • 上一篇:清朝滅亡後,宮中的宦官都怎麽樣了?
  • 下一篇:如何貼好圖片墻?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