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汕頭市作協主席陳坤達先生
在濠江談文學有壹個永遠都繞不開的人,他就是土生土長的濠江學者,濠江文協的奠基者,濠江文化的開拓者,本土文化的傳承和發掘者,濠江文藝界的領軍人物---陳坤達。
在壹九六四年的達濠島,還是壹個比較封閉而且落後的海島漁村,達濠街道赤港壹座破舊的潮汕傳統民居老屋裏,住著四五戶人家,其中有壹戶六人擠在三十平方米左右、用木板隔成兩間的人家。在壹個漆黑壹片的晚上,昏暗的煤油燈芯孱弱無力的搖晃著,隨著壹聲清脆“哇、哇、哇”的嬰兒叫聲、打破沈寂的夜空,他誕生在壹個普通的造船工人家庭。這個約三十平米的空間增添壹個新成員,排行第五,取名坤達。這個新家庭的上壹輩要不是經歷了舊時代的劫難和顛沛流離,原來有點文化底蘊的家族也就滄海桑田了。不過基因裏的種子卻深埋在幾個兄弟裏,而陳坤達就是最為特別的壹個。
壹轉眼五六年過去了,左鄰右舍說起他無不贊不絕口,從小訥於言、敏於行、勤於思。這些“七十二家房客” “怪才”叢出,有的壹肚子歷史和故事;有的善於敲擊彈唱;有的天文問蔔;有的丹青描繪,有的棋藝精湛;有的書法詩聯出口成章……就是在這個“大染缸裏”,特別聰慧的他從小五花八門都能來點。“泡著泡著”,七八歲的學齡期到了,這個繼承先輩遺風的家庭,不管多麽困難都得將孩子們送進學堂。到了赤港小學,壹切都很新奇,被老師的新式教育和新的知識點深深吸引著,他如饑似渴的吸取系統知識的源泉。從“人、口、手”到了四年級最優秀的作文《金色的田野》,語言的天賦通過系統教育逐漸激發出來。壹直到了小學四五年級時,又壹些偶然的機會將他送進壹個傳統知識的新認知。
本來赤港與達埠有壹條大水坑(前稱竹排坑)隔開,平時單獨的年少者少有往來。那天剛好上午上三節課後、因學校有事,不上第四節也就是提前放學了,其中有同學提議過坑到達埠埠主池畔玩壹下滿池蓮花。他想難得放松壹下,滿足壹下童趣也好。那天微風送爽,滿池碧綠逐水飄香,壹朵朵挺立的蓮花迎風搖曳,好些逸趣。他們到了池邊,同學們玩水戲蓮,他卻從書包裏拿起“圖畫本”,用鉛筆根據小時候從“異人”裏學到的筆法,畫起荷花圖,並題了壹首七絕詩:
風搖碧影滿池香,比翼群蜂采蜜忙。
岸上書郎相戲弄,心隨仙境夢飛揚。
達濠最後的壹位私塾先生就住在池邊,此時剛好在池邊欣賞壹群天真活潑的小學生戲耍的浪漫場景,特別註意到壹個青蔥少年特立獨行,別人在戲嘻他在圖畫題詩,此等小學五年學齡小童卻有如此功底,將先生好奇的吸引住。先生上前問道:“弟啊,繪畫和題詩誰人所教?在哪個學校讀書?”他靦腆的說:“我在赤港小學讀五年級,平時跟厝邊的叔叔伯伯用紅磚在地上畫來畫去,有空就念歌仔,天對地,雨對風。大陸對長空。山花對海樹,赤日對蒼穹。”呵呵,先生笑道:“那是笠翁對韻,原來如此,孺子可教也”。隨後先生引導他來到壹所精舍,後面還有壹個幽靜雅致的小花園,參觀了滿目琳瑯、目不暇接的豐富典藏,琴棋書畫,古典文學是包羅萬有、嘆為觀止。這位先生就是名滿達濠的鄭洽先生,也因此認識到現代書本之外的傳統文學,同時在洽先生指導下繪畫藝術突飛猛進,傳統音樂也得到提升。
八十年代前,達濠就沒有壹個圖書館,那時最為經典的閱讀場所也就是兩三處路邊的擺書攤,而最為代表性的不過於“人仔冊”。 “人仔冊”也許就是現在叫“小人書”吧,就是每壹頁上面圖畫下面用文字表述所構成的閱讀內容。以前的“人仔冊”脫胎於原來的文創,只是插上圖面後,讓閱讀者更方便理解,因此文字內容多為原文,也是最為接近文言文的。他成了這些“圖書館”的常客,據了解,他曾經將這些擺書攤的“人仔冊”全部租讀完。此時的他已經在不知不覺中進行了《古文觀止》修習,基本上掌握了古文言文的表達方式和粗淺理解。這些“人仔冊”有《四大名著、儒林外史、拍案驚奇……》,還有很多民間古典故事。
此後,他隨著對傳統文化的進壹步了解,不管到哪裏,只要有古典書籍,他都能千方百計找來借讀。有壹次,他在壹個同學家寫作業,潮汕傳統民居都有壹個天井,也是早上和下午乘涼和閱讀的好地方。作完作業後,看到壹位老輩在天井擺著壹只方凳,方凳上面有幾本線裝古書籍,這位老輩躺在搖椅上,悠然自得的閱讀著。最為吸睛的就是這幾本古書《紅樓夢》,那位老輩註意到他羨慕的眼神,招手讓他過來,“孥啊,這些古冊妳能閱讀嗎?”“老叔啊,我慢點讀能讀懂壹大部分。”老輩用驚訝的口吻:“妳能讀懂我就借給妳,不過壹本壹本來,妳讀完這本書的內容就拿過來換,而且必須將內容告訴於我,如果解讀正確我就將所有的古冊借與妳。”“謝謝老叔”,就這樣通過查《辭海》和求教的方法、將這位老輩的藏書壹本壹本的借讀完,此時他的語文底蘊已經達到相當高的水平了。
而“火燒蚊帳”也成了他成長歷程中的壹個趣事。那個年代的生活條件和水平跟現在可沒得比,居住條件和生活環境跟現在對比可謂“苦不堪言”,就說蚊子,那個時候它們可不是落單或三五個進行“偷襲”,而是不請自來成群結隊進行圍攻。晚上為了應對蚊子群的攻擊,蚊帳就是家家戶戶的必需品。家裏為了支持他的學業,特給他壹盞微型煤油燈,方便他在夜深人靜的時候營造壹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孜孜不倦的他經常偷偷把小煤油燈帶進床上蚊帳裏挑燈夜讀。又壹深夜,他邊讀邊打瞌睡,太累了在不知不覺中就睡著了,小煤油燈被碰倒在床邊,剛好火苗接上易燃的蚊帳,壹瞬間就燒了大半邊幅蚊帳,幸虧睡在上鋪的哥哥驚覺,跳下來將在燃燒的蚊帳撕下來,壹家人合力用水缸裏的水把火撲滅了。壹場有驚無險的“火災”風波過去了,可他母親最“心疼”的竟然是壹張蚊帳,嘮叨著等在汕頭上班的父親周日回家時找他“算賬”。其實在物資極度匱乏的年代,壹張蚊帳就顯得很貴重了,當然此事也隨著家裏人的“集體寵愛”也就不了了之。後來,父親和哥哥不知用什麽方法弄到壹個可以不斷充電的蓄電池箱,用兩根小電線穿進蚊帳,將手電筒的頭部裝上小燈泡,硬是給弄成“電燈”。這就是他最為“奢華”的“高級”待遇,也是他第壹次清清楚楚的感到家裏對他的期盼和寄托。
壹晃又是五六年過去了,在達濠中學品學兼優的他高考考上了“杭州商業學校”,攻讀財會專業。那時候文學並不能養家糊口,家裏認為先解決實際問題再考慮興趣與愛好,壹向溫順的他服從家裏人的要求,並認真的完成學業,且取得中級會計師職稱。回到家鄉後在區糧食局任會計師,時值改革開放初期,各種專業人才嚴重缺乏,特別是財會人員。當時全區只有他科班出身並具有中級會計師職稱。為了配合全區發展的需要,義不容辭的辦起***有三、四屆專業財會人員培訓班,為濠江區各行各業培養了壹大批具有高度專業水平的會計人才。因此,他走到哪裏都有人親昵的稱他“陳老師”。
從哪個時候開始他就成了“夜貓子”,晚上備課教學,而且就在那時到處尋找文學愛好者,在八十年代中期聯絡壹幫同學和有***同愛好的文學青年,組織創辦“青苗文學社”,並自籌資金出版壹些民間文學刊物,如《青苗》等。由於缺乏社會資金,文學社經費沒有來源,這幫年輕的文學愛好者艱難前行,在舉步維艱的情況下,初期的熱情逐漸消失,再加上他被調到廣澳街道辦事處工作,日漸繁重的社區基層工作壓得喘不過氣來,壹時間轟轟烈烈的“青苗文學社”也逐漸退出歷史舞臺。
在廣澳街道辦事處工作期間,由於工作需要,經常穿家走巷、訪貧問苦,了解各社區的詳細情況,同時也掌握很多人文歷史、傳奇典故、民俗風情等,例如東湖嶺頂《淑芳亭》、河渡《威武寨兵營》古跡……因此,他被厚重、濃郁的地方人文歷史、風土人情深深的吸引住,開始進入文史資料的收集和研究,努力發掘和鉤沈,補缺時代帶來的文化斷層,以利於社會的發展和進步。這個階段可謂之篳路藍縷,以啟山林。
2000年,由於工作出色,而且在文學追求上開始卓有成效,被調任區宣傳部副部長、區文聯主席。他不是個“官迷”也不追求升官發財,而最需要的是壹個可以實現夙願的平臺,他始終牢記初心,致力於發展地方的文化事業,將所學回饋於鄉梓。
厝邊頭尾卻時常說:達濠出個陳坤達在區裏“當官”,本鄉本土有幾個在政府裏頭,聽說枝筆好利。
他經常跟家裏人和厝邊頭尾說:這是壹種責任和鞭策,況且在人文歷史厚積的濠江區從事文化宣傳工作,確實感到空前壓力,如履薄冰。達濠古今人才輩出,只是不願拋頭露面而已,而我也是機緣巧合,被歷史的潮流推到浪頭,勉為其難罷了,刻苦而為,是大家相惜擡舉而已。
確實也是,如他筆下的達濠民間人物“補爐窗”老徐伯,就是壹個壹邊“補爐窗”、壹邊就能出口成章、睹物能吟的“怪才”。他始終認為文學在民間,民間有奇才。
有了壹個專業平臺,接觸面拓寬了,視野更廣了。為了更好的開展工作,復興、鉤沈濠江的文化事業,他到處深入民間,到院校尋師訪友,遠赴京畿三秦,中至荊楚江浙,近遍涉潮汕大地。讀千卷書走萬裏路,考古論今,訪賢求學是馬不停蹄。先後與從潮汕走出去的大文豪、大學者“郭小東、李科烈、溫遠輝……”等結為摯愛師友,經常拜訪潮汕巨賢饒宗頤。在潮汕廣結文緣,近代文友皆為座上賓。個人治學嚴謹,為寫好文章,遍訪山川峽谷,先後收藏過《潮州府誌》、《潮陽縣誌》、探訪過廣府文化,訪學過《廣州府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壹蓑煙雨任平生。他對文學的追求和敬仰正如他的題詞:“讓我們***同來仰望文學的星空”。
在九十年代初期,他壹直念念不忘偌大的濠江區,人文歷史厚積,居然沒有壹個文學協會的組織存在,以便從民間更廣泛、更方便的挖掘和弘揚本土文化。因此壹直不遺余力的走訪和探索,終於發現在濠江區隱藏著壹張欣欣向榮的年輕文學報刊《粵東文萃》,是壹幫朝氣蓬勃的民間年輕學者自發而成,總編居然是壹位年輕的濠江區華僑中學普通教師黃春龍。此人書生意氣風發,壹身書卷氣,對文學的熱情與執著不亞於誰,理論水平好,所缺乏的是壹些文人陋習,也是最為難能可貴的品質,是個可以委托和發展民間文化的最佳對象。倡導初期,他四處摸底,動員濠江本土文學愛好者積極參與,多次召集或壹對壹到他辦公室開會商討,牽頭出謀劃策,為日後的“濠江區文學協會”順利成立打下堅實的基礎。
在他的四方奔走、呼籲、推動下,2011年即農歷辛卯年五月初五詩人節當天,陽光明媚,風和日麗,河浦丹櫻園內百花齊放,市、區有關領導、市作協、汕頭市各區縣文學社團、潮汕地區作家協會的詩人、作家文友、汕頭電視臺、報紙媒體,熱情高漲,歡聚壹堂。在市、區各級領導的宣布下;在各社會組織和個人的祝賀下;在區宣傳部的支持和他的推動下;“濠江區文學協會”初創成立,同時潮汕三市作家、詩人聯誼活動、才藝表演,文學交流、采風等活動也拉開序幕。經過幾年的艱苦醞釀,近壹年的積極籌備,濠江區終於有了壹個正規並具有壹定質量與規模的文學組織。那天,他從心裏頭露出了壹張欣慰的笑容!從那以後,濠江區文協並與他息息相關!在文學的追求和發展路上櫛風沐雨,砥礪前行!
為了進壹步加強外地對濠江的人文、風情、民俗的了解,從最貼近生活的歷史典故中挑出最為代表性的本地故事,長期不辭辛苦奔走於汕頭廣東潮劇壹、二團,2014年將達濠古城的故事改編的潮劇《古城風雷》、東湖嶺頂愛情故事改編的潮劇《淑芳亭》搬上舞臺,歷盡艱辛,達濠對外終於有了用家鄉的故事為題材的舞臺劇。全國成百上千個區縣,有幾個以地方為主題的舞臺劇?濠江區有了壹張閃光耀目的文化名片。
他總是不遺余力、見縫插針推廣濠江,恨不得讓全國乃至世界都來認識濠江、了解濠江。有壹次中央電視臺“舌尖上的中國”拍攝小組來到汕頭采訪,他得知機會難得,可是欄目組安排並沒有濠江行程,而且將馬上離開汕頭之際,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趕到離開現場,讓欄目組給他幾分鐘時間。欄目組記者感到奇怪,個把鐘頭都不壹定講清楚內容,幾分鐘能有什麽用?他打開手機,讓他們看到的是、壹大鍋、壹顆顆雪白色的魚丸在滾騰的開水裏跳舞,壹籮籮、壹條條緊密卷臥在竹籮裏的魚飯,精美絕倫的宴會上那十二道色香味俱全、造型獨特的潮菜,欄目組被所組成的亮麗美食風景畫面迷住了,這才是藝術文化和美食的完美結合。所以,欄目組壹致決定臨時補拍,走訪濠江美食。因此,濠江成為蜚聲海外的美食之鄉。
在濠江的達濠大瞭望山壹個山谷中,發現挖掘了濠江7000多年前的古陶罐,為了尋找考證歷史依據,風雨兼程,多次往返省城廣州,拜訪考古學者,誠邀以中山大學歷史系著名教授為主的省內外學者***同參與考古。日以繼夜,廢寢忘餐,將濠江的人文歷史往前推了幾千年。
在主持區文聯工作期間,成功開發了“濠江區書法協會”、“濠江區潮州音樂學會”、“濠江區舞蹈學會”、“濠江區潮州大鑼鼓”……等壹批民間藝術組織,填補了部分民間藝術空白,大部分成就斐然,小苗成了參天大樹,民間之花到處盛開。
然而在濠江花園二期二樓的壹個臨路小書房裏,我們經常可以看到通宵達旦的燈光。走進書房我們總能感受到撲面而來的書香靈氣,裏面沒有奢華的裝飾,最能體現的是壹套明清風格的家具,古色古香的書架上滿滿陳列著豐富多彩的各種書籍,木花架上發出幽幽香味的蘭花雋秀挺拔,潔白的墻面上掛著字畫,而線條細膩的椅子對面橫放著壹張實木書桌。這裏還縈繞著壹股著名學者、文豪留下的濃郁書香味;這裏時常是文藝界高朋滿座的聚集地;這裏也是他嘔心瀝血在紙張上奮力勤耕之地;他的壹大批高質量、高水平的文學創作也大多在這裏誕生。為了給濠江留下壹本通俗易懂、老幼皆讀、可讀性高又近乎於地方史誌的文學作品《壹個古鎮的情景與記憶》,業余時間四處采風,走訪民間鄉賢,翻山涉水收集素材,較對地方誌。卻用親切的鄉音俗語訴說著“中鞍頭、生祠前、蘇州街、古城內、依稀發亮的石板路、綠水潺潺的竹排坑、木屋依依的小街……”歷歷往事和勾起的溫馨記憶。翻過疊石山緬懷“鬼國師陳英猷”,在古城中仰望“許公”,穿過壹條條潮汕民居小巷尋找“張貢爺”的傳奇……他在古鎮的“人文胎記”中竭力進行“史跡尋蹤”,在“壹方水土”中的“俚風民俗”、發掘最原汁原味的“鄉野風物”,從古今“濠上聞人”的“軼聞傳奇”中“品藝譚概”,在精神上回到古鎮這片“心靈家園”。在《給壹條街的祭文》中激憤疾呼不正是心系故土、溶情鄉梓的真情流露嗎!
他對濠江的熱愛正如他所創作的濠江區形象主題歌的歌詞《濠江之歌》:
海的這邊有壹片神奇的雲彩,小城疊石寫就古往今來,大潮湧起為壹個千年之約,尋夢者從不退卻,敢於從頭再來。啊濠江啊濠江,熱血創造輝煌,汗水抒寫豪邁,與天比高與海同在,我們將贏得世界、世界的喝彩!海的這邊有許多傑出的英才,赤子鄉情總是初心不改。當年的紅頭船,今日裏再次起航,尋夢者乘風破浪,放飛著心中的愛。啊濠江啊濠江,敞開海天胸懷,連著五洲氣脈,藍圖已繪春暖花開,歷史會記住創造、創作的風采。啊濠江啊濠江,卓立青雲之巔,展示英雄氣概,心手相連唱響未來,鑄造壹個屬於我們、我們的時代。
二樓的燈光終於熄滅了,而他所創作的壹大批家喻戶曉的著作文字正在閃耀著光輝,照亮了讀者的心靈。
我們經常說,文學的近代發展從“出發”、“在路上”,沒想到他時至壯年,卻提前到了“終點”。我們唯有用文字來紀念這位對濠江文化事業做出貢獻的濠江文友、學者,告慰我們心中永遠的陳坤達。
哦:濠江有個陳坤達!
附錄他生前公開發表的個人著作:
《壹個古鎮的情景與記憶》
《金石碑刻辭賦選集》
《舌尖上的潮汕》、《濠馨亭記》
《淑芳亭》
《古城風雷》
主編撰稿《濠江區十大人文景觀》
歌詞《濠江之歌》
以及壹大批散見於國內各報刊雜誌的散文、辭賦、微小說等文章
主編作品:
《文化濠江書法美術攝影集》
《我們濠江》
《濠江的故事》
《古城文韻·疊石遺風》詩詞與書法作品集
《濠江》雜誌
《濠江區主題教育征文作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