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袋斜街是北京歷史最悠久的斜街之壹,位於北京市西城區轄境,為東北-西南走向,胡同的東口通向地安門外大街,西口則守著銀錠橋頭。根據明朝時的《京師五城坊巷胡同集》記載,這條胡同叫做打魚廳斜街,據朱尊彜所著《日下舊聞考》的記載清乾隆年間這條胡同被稱為鼓樓斜街,到清末時鼓樓斜街改名煙袋斜街。據記載,清朝時的煙袋斜街上開了很多出售煙袋的商鋪,其中壹家名為雙勝泰的煙袋鋪在門前樹立了壹個五尺高的木質大煙袋作為幌子,曾經名揚京城。久而久之鼓樓斜街就變成煙袋斜街了。
辛亥革命以後,居住在北京的旗人沒有了皇糧,生活陷入扃困,不得不出售家產,許多珍稀古玩流入民間,逐漸在京城形成了很多古玩交易市場,而煙袋斜街就是這些古玩市場之中比較大的壹個,當時有說法稱南有琉璃廠,北有煙袋斜街。最初煙袋斜街的古玩交易僅僅是壹些地攤小販趕在天亮之間自發形成的,因此又叫曉市。曉市沒有專門的管理,非常混亂,甚至成為壹些不法分子銷贓的場所;後來隨著煙袋斜街古玩交易的興盛,產生了壹些坐商,在街面上出現了古玩商鋪,煙袋斜街的古玩生意逐漸步入正軌。1949年後這條街上的古玩交易漸漸衰敗。
在煙袋斜街內曾有龍王廟及廣福觀等古跡,現在龍王廟已經被拆除,廣福觀保存尚完好,但已經變成民居兼酒吧。隨著什剎海地區管理委員會對整個什剎海地區商業開發計劃的推進,有關部門對煙袋斜街進行了改造,新建了許多不倫不類的仿古建築,同時在胡同裏陸續出現了很多以外國遊客為主要目標客戶的民族工藝品商店和各色酒吧,各式各樣光怪陸離頗具文化氣息的裝飾沖擊著煙袋斜街這條古老的胡同,這條老街已難回寧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