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洲姓氏分為兩部分,壹部分是姓(哈拉),壹部分是基於血緣宗親關系的族名(穆昆)。愛新覺羅壹姓中,覺羅為姓,愛新是族名,兩者的關系類似漢族中某姓和某家族的關系(張姓與桐城張氏,翁姓與常熟翁氏等)。除愛新覺羅外,覺羅這壹姓氏還有伊爾根覺羅、舒舒覺羅、通顏覺羅等分支,都源於同壹始祖。那拉氏有葉赫那拉、烏拉那拉、輝發那拉等分支(葉赫、烏拉均為地名),瓜爾佳氏有蘇完尼瓜爾佳、安圖瓜爾佳等分支。因愛新覺羅?努爾哈赤建立後金,該族遂成望族,以全稱相稱,「愛新」遂變為姓氏的壹部分。
清代將愛新覺羅氏分為宗室和覺羅,以示血緣遠近區別,同時將壹些有功之臣賜姓為覺羅,如覺羅納木泰(原姓舒穆祿)、覺羅吳拜(原姓瓜爾佳)等。
如今愛新覺羅氏大致有30—40萬人!!!!!!!!!!!!!!!!
愛新覺羅家族的分布
16世紀80年代,愛新覺羅氏還只是壹個人數很少的家族,包括努爾哈赤的六祖以及他們22個兒子所組成的家庭。
自努爾哈赤建立後金起,到末代皇帝溥儀清朝滅亡止,後金、清朝壹***存在296年,經歷了11代12位皇帝。在這近3個世紀中,後金、清朝的皇帝,擁有眾多的後妃,他們的子孫也擁有遠超過常人妻室的妃妾,加上中國崇尚多子多孫的古老傳統習俗,因而愛新覺羅家族子孫繁衍十分迅速。
有的學者認為,清朝入關前,在第2代皇太極時期,皇族成員約有100人;到第3代順治時期,皇族成員是419人;到第4代康熙時期,皇族成員約有490人;到第5代雍正時期,皇族成員已超過1000人;到第7代嘉慶時期,皇族已近4700人;清朝滅亡以後,到20世紀30年代,皇族後裔已達2萬人。1936出版的《愛新覺羅宗譜》,收集了這個家族幾百年來的世襲繁衍材料。自16世紀80年代至20世紀30年代,努爾哈赤這壹支系的後裔,僅男性就有近3.4萬多人,整個宗室的後裔有4.6萬多人,還有覺羅系統的後裔計3.4萬多人,合計有8萬多人,而這還僅僅是男性。如按皇子與皇女的比例來計算的話,那麽,愛新覺羅家族在3個多世紀中,宗室的後裔有 8萬多人,覺羅的後裔有近6萬人,整個愛新覺羅家族計有後裔近14萬人。不難看出,這近300年的時間,愛新覺羅家族,是處於壹個擁有特權的時期,子孫繁衍的速度是很快的。
從20世紀30年代以來的近70年間,愛新覺羅家族流散各地,皇族身分已成了歷史,政府行為的修譜已無可能,純正的血統已無保障,婚姻狀況也日趨復雜,幾乎沒有任何家譜問世,家族人口的統計已很困難。
不過,壹種趨勢是很明顯的,愛新覺羅氏的人口,仍然還在不斷膨脹,血緣關系也由近及遠,逐漸形成眾多分支。據估計,如今愛新覺羅氏大致有30—40萬人。 如~愛新覺羅·紫薇 愛新覺羅 ·州迪和
其實到清朝最後的三代皇帝,由於近親結婚,幾乎是沒有子女,有也是早早夭折.所以現在估計子孫很少.
愛新覺羅,這個姓,後來也有了簡化,有的改為"趙",有的為"羅"等等,很多.
清皇族後裔在全國分布廣泛,其生活狀態多種多樣,對待“愛新覺羅”姓氏的態度也各不相同。
不願提皇族身份
62歲的崇文區副區長金毓嶂是醇親王載灃的長孫。他說 “我們家的人都不姓愛新覺羅,都什麽年代了,姓那個有點兒古怪。”
醇親王載灃的11個孩子中4個是男孩,除末代皇帝
溥儀外,還有溥傑、溥供和溥任。溥儀無後,溥供3歲早夭,溥傑只生有兩個女兒,溥任的長子就是金毓嶂。溥任的次子金毓峑在北京某大學任環境與能源工程學院的副院長,三子金毓嵐是朝陽區和平街第壹中學的高級語文教師,還是壹位古玩收藏家。
對於家族中出了兩個皇帝,金毓嶂說,這是歷史的選擇,他的家族對此很不情願,也很不勝任。“因此我們沒有必要總是提起皇族身份。”金毓嶂說。
為愛新覺羅姓氏自豪
在身份證上,這位45歲的女畫家名叫毓紫薇,愛新覺羅·毓崌是她的正式名字。姓氏的恢復對她的事業有所幫助。“畫會好賣壹些,”她說,“人家壹看,‘愛新覺羅’,就認妳的畫。”毓紫薇說,自己的畫是“有行無市”,大多賣給了朋友。
毓紫薇是崌親王奕
訁宗的第4代孫女,奕訁宗
是道光五子,即金毓嶂的曾祖父——第壹代醇親王的哥哥。“從心底裏,我對愛新覺羅這個姓氏感到自豪,”她說,“因為我們這個家族裏出了康熙、乾隆這樣的好皇上。”
難以概括的群體
關於“愛新覺羅”的姓氏,在前北京市民委副
主任趙書看來,“正支的皇族後裔很少自己冠以愛新覺羅氏,旁支的就喜歡這麽叫,尤其是在書畫界。”他給這種現象起了個名字,叫作“時代功利性”。
在沈陽,60歲的德崇開了壹家“愛新覺羅·德崇文化商行”,專門經銷清代傳統的文化工藝品。如果妳叫他“德崇”,他會嗓音洪亮地糾正妳:“我是愛新覺羅·溥旻!”不過,他的家譜中的貴族血統要追溯到努爾哈赤才可見到。
對比幾個歷史階段皇室後裔或低調或高調的行為方式,北京市滿學會會長閻崇年認為,辛亥革命後,皇族後裔紛紛改姓,建國後的壹段時間裏又強調階級劃分,因此皇室後裔對“愛新覺羅”姓氏比較忌諱;現在他們以家族為自豪,恰好說明社會心態的寬容與進步。
鑲黃旗
在今內蒙古錫林部勒盟西南部。清代八旗之壹。建於明萬歷四十三年(1615年),因旗色為黃色鑲紅邊而得名,鑲黃旗是上三旗之壹,旗內無王,由皇帝所親統,兵為皇帝親兵,侍衛皇室的成員也從上三旗中選。清末時的規模達到下轄84個整佐領又2個半分佐領,兵丁2.6萬,男女老少總人口約13萬人,很多清皇室成員都是鑲黃旗,如嘉慶帝的皇後孝和睿,乾隆帝的皇貴妃,"垂簾聽政"的慈禧和慈安(也稱東宮)都是,朝廷的高級官員中也有不少是來自鑲黃旗的。
正黃旗
以旗色純黃而得名。正黃、鑲黃和正白旗列為上三旗,上三鈉無王,都歸皇帝所親兵,侍衛皇室的成員也從上三旗中選。至清末,是八旗洲中人最多的壹個,下轄92個整佐領又2個半分佐領,約3萬兵丁,男女老少總人口約15萬人。康熙的愛臣,乾清門壹等侍衛納蘭性德就是正黃旗人。
鑲白旗
在今內蒙古錫林郭勒盟南部,清代八旗之壹。建於明萬歷四十三年(1615年),因旗色為白色鑲紅而得名,鑲白旗屬於下五旗之壹,不是由皇帝所親統,而由諸王,貝勒和貝子分統。清末時規模是84個整佐領,兵丁2.6萬丁,男女老少總人口約13萬人。
正白旗
位置在內蒙古錫林郭勒盟南部,清代八旗之壹。明萬歷二十九年(1601年),努爾哈赤初定,以旗色純白而得名。正白旗是八中的上三旗之壹,順治前,上三旗中並無正白有正藍旗,因在順治初,多爾袞將自己所領上正白旗納入上三旗而將正藍旗降入下五旗,這以後就了定制。正白旗是皇帝親統之壹,旗內無王,兵為皇帝親兵,並從中挑選侍衛皇室的成員。清末規模為轄86個整佐領(基本戶口和軍事編單位100-300人為壹單位)約2.6萬兵丁,男女老少總人口約13萬人。清末撚代皇後婉容是正白旗人。
鑲藍旗
在今內蒙古烏蘭察布盟東部,清代八旗之壹。建於明萬歷四十三年(1615年),因旗色為藍色鑲紅而得名,鑲藍旗是下五旗,由諸王,貝勒和貝子分統。清末時模達到下轄87個整佐領又壹個半分領,兵丁2.7萬,男女老少總人口約13.5萬人。著名表演藝術家侯寶林先生便是藍旗人。
正藍旗
在今內蒙古錫林郭勒盟南部,閃電河流貫領接河北。清代八旗之壹。建於明萬歷二十九年(1601年),因旗色純藍而得名。正藍旗在順治前與正黃、鑲黃列為上三旗,順治初,被多爾?降入下五旗,不再由皇帝所親而由諸王,貝勒和貝子分統。清末時模達到下轄83整佐領11個半分佐領,兵丁2.6萬,男女老少總人口約13萬人。
鑲紅旗
在今內蒙古烏蘭察布盟東部,清代八旗之壹。建於明萬歷四十三年(1615年),因旗為紅色鑲白而得名,鑲紅旗是下五旗之壹,由諸王,貝勒和貝子分統。清末時規模達到下轄86個整佐領,兵丁2.6萬,男女老少總人口約13萬人,清光緒帝的寵妃珍妃就是鑲紅旗人。
正紅旗
在今內蒙古烏蘭察布盟東部,清代八旗之壹。建於明萬歷二十九年(1601年),因旗色為紅純紅而得名,正紅旗是下五旗,由諸王,貝勒和貝子分統。至清末,是八旗中人口最少的壹個旗,規模為下轄74個整佐領,兵丁2.3萬,男女老少總人口約11.5萬人,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原隸正紅旗;清乾隆年間的大貪官和珅也是紅旗人
八旗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