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
回答王摩詰,狄更斯是英國小說家,惠更斯是荷蘭的物理學家、天文學家、數學家。比較詳細的介紹如下。
狄更斯:
查爾斯·約翰·赫芬姆·狄更斯(Charles John Huffam Dickens,1812年2月7日~1870年6月9日) 英國維多利亞時期的著名小說家,他的作品至今依然盛行,並對英國文學發展起到重要影響。
早年
狄更斯1812年出生於英國樸次茅斯(Port *** outh),是海軍職員約翰·狄更斯和伊麗莎白·巴洛所生的第二個孩子。狄更斯5歲時全家就遷居占松(Chatham),10歲時又搬到康登鎮(Camden Town,今屬倫敦)。
小時候狄更斯曾經在壹所私立學校接受過壹段時間的教育,但是12歲時,狄更斯的父親就因債務問題而入獄,狄更斯也因此被送到倫敦壹家鞋油場當學徒,每天工作10個小時。或許是由於這段經歷,使得狄更斯的作品更關註底層社會勞動人民的生活狀態。
不過後來由於父親繼承了壹筆遺產而令家庭經濟狀況有所好轉,狄更斯也才有機會重新回到學校。15歲時他從威靈頓學院畢業,隨後進入壹家律師行工作,後來又轉入報館,成為壹名報導國會辯論的記者。狄更斯並沒有接受很多的正規教育,基本上是靠自學成才。
記者生涯
狄更斯後來成為壹名《晨報》的國會記者,專門采訪英國下議院的政策辯論,也時常環遊英倫采訪各種選舉活動。他開始在各刊物上發表文章,並最終收集成《博茲劄記》(Sketches by Boz)出版,這是他的第壹部散文集。但真正使他成名的是1836年出版的《匹克威克外傳》(The Pickwick Papers)。
創作生涯
之後狄更斯連續出版了多部廣受歡迎的小說,包括了《霧都孤兒》(Oliver Twist)、《尼古拉斯·尼克貝》(Nicholas Nickleby)和《老古玩店》(The Old Curiocity Shop)。1841年完成了《巴納比·拉奇》(Barnaby Rudge)後,狄更斯前往他所向往的美國。雖然他在那裏受到了熱烈的歡迎,狄更斯最終依然對那片新大陸感到失望。他在美國的見聞被收入進其在1842年出版的《美國紀行》(American Notes)。
1843年他出版了引起極大反響的小說《聖誕頌歌》(A Christmas Carol),這部小說是他的聖誕故事系列的第壹部。隨後他又以自己的美國之行為背景,發表了另壹部小說《馬丁·翟述偉》(Martin Chuzzlewit)。1844至1846年間狄更斯遊歷了歐陸各國,在旅行期間繼續進行寫作。1849年他出版了自傳題材的小說《大衛·科波菲爾》(David Copperfield),這部小說的內容與狄更斯的個人經歷有很大關系。狄更斯以後的小說顯得更為尖銳並具批判性,其中比較著名的包括了《荒涼山莊》(Bleak House)、《艱難時世》(Hard Times)、《小杜麗》(Little Dorrit)、《雙城記》(A Tale of Two Cities)和《遠大前程》(Great Expectations)等。
1850年,狄更斯創辦了自己的周刊《家常話》(Household Words),收錄了自己和其他壹些作家的小說。1859年另壹份刊物《壹年四季》(All the Year Round)也開始發行。狄更斯本人的多部作品都是最先以連載的形式在這兩份刊物上發表的。
狄更斯不僅是壹位多產的寫作者,也是壹位積極的表演者。他把公眾朗讀會(public readings)化作兩小時獨角戲劇表演,而“速書”(prompt books/prompt copies)則是他為此所作的準備記錄:在原作上劃框,擇要而出,省去枝蔓,偶爾添點新笑話——對這位天才的表演者,人物表情記號是不需要的。狄氏朗讀 /演劇會始於1853年12月,至其生命終了,十余年間行腳遍及大西洋兩岸。“速書”是狄更斯為自己寫的舞臺說明(stage directions),為狄更斯研究和後來的衍生戲劇/影視創作提供了鮮活的參照。(source: Dickens Museum, London)
1870年6月9日狄更斯與世長辭,臨終時他的第壹部偵探小說《艾德溫·德魯德之謎》(The Mystery of Edwin Drood)也未能完成。他去世後被安葬在西敏寺的詩人角,他的墓碑上如此寫道:“他是貧窮、受苦與被壓迫人民的同情者;他的去世令世界失去了壹位偉大的英國作家。”
惠更斯:
惠更斯(ChristiaanHuygens,1629~1695)荷蘭物理學家、天文學家、數學家.他是介於伽利略與牛頓之間壹位重要的物理學先驅。
惠更斯1629年4月14日出生於海牙,父親是大臣、外交官和詩人,常與科學家往來。惠更斯自幼聰明好學,思想敏捷,多才多藝,13歲時就自制壹架車床,並受到當時成名的笛卡兒的直接指導,父親曾親熱地叫他為“我的阿基米德”。16歲時進萊頓大學攻讀法律和數學,兩年後轉人布雷達大學,1655年獲法學博士學位,隨即訪問巴黎,在那裏開始了他重要的科學生涯。1663年訪問英國,並成為剛建不久的皇家學會會員。1666年,應路易十四邀請任剛建立的法國科學院院士。惠更斯體弱多病,全身心獻給科學事業,終生未婚。1695年7月8日逝於海牙。
惠更斯處於富裕寬松的家庭和社會條件中,沒受過宗教迫害的幹擾,能比較自由地發揮自己的才能。他善於把科學實踐與理論研究結合起來,透徹地解決某些重要問題,形成了理論與實驗結合的工作方法與明確的物理思想,他留給人們的科學論文與著作68種,《全集》有22卷,在碰撞、鐘擺、離心力和光的波動說、光學儀器等多方面作出了貢獻。
他最早取得成果的是數學,他研究過包絡線、二次曲線、曲線求長法,他發現懸鏈線《擺線》與拋物線的區別,他是概率論的創始人。
在1668~1669年英國皇家學會碰撞問題征文懸賞中,他是得獎者之壹。他詳盡地研究了完全彈性碰撞問題(當時叫“對心碰撞”)。死後綜合發表於《論物體的碰撞運動》(1703)中,包括5個假設和13個命題。他糾正了笛卡兒不考慮動量方向性的錯誤,並首次提出完全彈性碰撞前後的守恒。他還研究了岸上與船上兩個人手中小球的碰撞情況並把相對性原理應用於碰撞現象的研究。
惠更斯從實踐和理論上研究了鐘擺及其理論。1656年他首先將擺引入時鐘成為擺鐘以取代過去的重力齒輪式鐘。在《擺鐘》(1658)及《擺式時鐘或用於時鐘上的擺的運動的幾何證明》(1673)中提出著名的單擺周期公式,研究了復擺及其振動中心的求法。通過對漸伸線、漸屈線的研究找到等時線、擺線。研究了三線擺、錐線擺、可倒擺及擺線狀夾片等。惠更斯的船用鐘結構中有擺錘、擺線狀夾板、每隔半秒由驅動錘解鎖的棘爪等。
在研究擺的重心升降問題時,惠更斯發現了物體系的重心與後來歐勒稱之為轉動慣量的量,還引入了反饋裝置——“反饋”這壹物理思想今天更顯得意義重大。設計了船用鐘和手表平衡發條,大大縮小了鐘表的尺寸。他還用擺求出重力加速度的準確值,並建議用秒擺的長度作為自然長度標準。
惠更斯提出了他的離心力定理,他還研究了圓周運動、擺、物體系轉動時的離心力以及泥球和地球轉動時變扁的問題等等。這些研究對於後來萬有引力定律的建立起了促進作用。他提出過許多既有趣又有啟發性的離心力問題。
他設計制造的光學和天文儀器精巧超群,如磨制了透鏡,改進了望遠鏡(用它發現了土星光環等)與顯微鏡,惠更斯目鏡至今仍然采用,還有幾十米長的“空中望遠鏡”(無管、長焦距、可消色差)、展示星空的“行星機器”(即今天文館雛型)等。
惠更斯在1678年給巴黎科學院的信和1690年發表的《光論》壹書中都闡述了他的光波動原理,即惠更斯原理。他認為每個發光體的微粒把脈沖傳給鄰近壹種彌漫媒質(“以太”)微粒,每個受激微粒都變成壹個球形子波的中心。他從彈性碰撞理論出發,認為這樣壹群微粒雖然本身並不前進,但能同時傳播向四面八方行進的脈沖,因而光束彼此交叉而不相互影響,並在此基礎上用作圖法解釋了光的反射、折射等現象。《光論》中最精采部分是對雙折射提出的模型,用球和橢球方式傳播來解釋尋常光和非常光所產生的奇異現象,書中有幾十幅復雜的幾何圖,足以看出他的數學功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