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古玩市場 - 21世紀初中國可持續發展行動計劃的第三個重點領域

21世紀初中國可持續發展行動計劃的第三個重點領域

按照“在發展中調整,在調整中發展”的動態調整原則,通過調整產業結構、區域結構和城鄉結構,積極參與全球經濟壹體化,逐步推進國民經濟全方位的戰略性調整,初步形成資源消耗低、環境汙染少、可持續的國民經濟體系。

——產業結構調整。戰略性調整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提高土地和水資源利用率,減少環境汙染和生態環境破壞;調整種植業和養殖業內部結構,優化農業生產區域布局,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促進鄉鎮企業技術進步和制度創新。調整和提升產業結構,減輕工業發展對資源和環境的壓力,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和提升傳統產業,改造壹批骨幹企業,重點發展壹批高新技術項目。大力發展服務業,提高供給能力和服務水平,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生活質量需求,發展以住房為重點的房地產業,加強旅遊基礎設施和配套設施建設,優化配置和豐富社區服務設施,壯大社區服務業,改造提升傳統流通業、運輸業和郵政服務業;發展信息產業,實施信息化戰略,推進政務、金融、外貿、廣播電視、教育、科技、醫療衛生、社會保障和公用事業等重點領域的信息化進程。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加強以大江大河治理為重點的防洪工程建設,加快南水北調等水資源宏觀配置工程,加快國家重點公路幹線網建設,新建和改造鐵路大通道。

-區域發展和消除貧困。調整區域結?制定戰略,加快西部地區水利、交通、能源、通信、廣播電視和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加快發展特色經濟,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減少汙染物排放;逐步消除絕對貧困,減少相對貧困,繼續實行開發式扶貧,實行政府主導、社會各界參與的扶貧開發,采取社會、經濟、生態環境綜合扶貧措施,改善貧困地區生產、生活、醫療衛生等基本條件;積極穩妥開展生態移民,減輕生態惡化地區壓力,推進生態保護和修復。

-城市化和小城鎮建設。加強城鎮體系規劃,積極發展中小城市,完善區域性中心城市功能,發揮大城市的輻射帶動作用,重點發展小城鎮。適時、科學、穩步調整城市行政區劃設置,構建適應我國城鎮可持續發展的體制框架、政策框架和規劃體系,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進程,完善城鎮社會經濟發展綜合規劃,分類指導不同類型城鎮發展。發展城鄉勞動力資本壹體化市場,加快農村人口向城鎮轉移。把農村中小企業的合理集聚、完善農村市場體系、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和社會化服務與小城鎮建設結合起來,通過繁榮經濟提高吸納農村人口的能力。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城鎮就業能力,完善城市居住、公共服務和社會服務功能;加強城市社區管理,建設有序、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區,創造良好的人居環境,加強城市綜合管理,改善城市環境,形成獨特的城市風貌,全面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積極應對經濟全球化。優化出口商品結構,完善進口商品管理,擴大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限制和禁止影響人體健康、安全和破壞環境的商品和技術進出口;逐步提高進出口商品的環境質量標準,建立健全保護人體健康、動植物健康和環境的管理制度;大力發展國際經濟貿易,在國家鼓勵的領域和地區吸引外資,鼓勵國內有實力的企業向海外發展;提高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將傳統的資源密集型產業調整為勞動密集型、技術密集型和資本密集型產業;積極參與多邊貿易、環境等規則的制定,與國際社會壹道,反對利用環境和人權問題制造新的貿易壁壘,切實保障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順利實施。建立完善的人口管理和優生優育體系,穩定低生育水平,控制人口總量,提高人口素質。建立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醫療衛生體系、勞動就業體系和社會保障體系。大幅提升公共服務水平。建立健全災害監測、預報和應急救援體系,全面提高防災減災能力。

——加強人口綜合管理。堅持計劃生育基本國策,穩定現行生育政策,加快我國人口法規建設;切實加強基層計劃生育基礎工作,以農村的村組和城市的社區為重點,落實企事業單位計劃生育法人責任制,加強計劃生育技術服務網絡建設,提高幹部管理和服務水平;加強社會主義新生育觀和生育文化的宣傳教育,加強計劃生育利益導向機制建設,加強計劃生育相關社會保障體系建設;采取各種綜合措施,鼓勵家庭實行計劃生育,加強對計劃生育者權益的保護;加強流動人口的綜合管理;高質量高水平普及九年義務教育,辦好學前教育,在城市和發達地區普及高中教育,加強高等教育,發展繼續教育,提高人口素質。

——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建立獨立於企事業單位、資金來源多元化、保障體系規範化、管理服務社會化的社會保障體系。調整和完善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穩步推進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與失業保險的並軌,完善失業保險制度;努力擴大基本醫療保險覆蓋面,穩步推進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加強和完善以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為基礎的社會救濟體系,加快發展社會福利事業,特別是社區老年福利事業;探索在有條件的地區建立農村養老、醫療保險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實現社會保障管理和服務的社會化;加強社會保障基金的征收和管理;加快社會保障立法步伐;加快社會保障信息系統建設;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千方百計擴大就業,拓寬就業渠道,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引導全社會轉變就業觀念,促進靈活多樣的就業形式,鼓勵自主創業和自謀職業;完善就業服務體系,加強職業技能培訓,提高勞動者素質。

——發展衛生事業。建立健全衛生法律法規體系和監督執法體系。繼續深化醫藥衛生管理體制改革,完善政府控制下的各項醫藥衛生管理政策;優化衛生資源配置,合理布局,逐步形成以社區衛生服務為基礎、分工合理、方便快捷的新型城市衛生服務體系;加強農村衛生事業建設,建立適應農村社會經濟發展要求、具有預防保健和基本醫療功能的農村衛生服務體系,基本實現所有農民享有初級衛生保健的目標;提高對突發事件和緊急疫情的快速反應和處理能力,加強重大疾病的預防和有效控制;切實加強婦女兒童預防保健,提高兒童全程免疫率,全面提高婦女兒童保健水平;加強社會養老保障建設,完善老年人醫療和康復服務以及醫院、社區衛生服務和居家養老服務體系;加強職業病防治,保護職工健康;全面普及健康知識,倡導健康的生活習慣和生活方式。

——加強綜合災害管理。進壹步完善災害管理法律法規,增強全民防災減災意識;制定防災減災計劃和應急預案;建立和完善重大自然災害和重大事故的監測、預報和預警系統,全面提升和整合信息處理能力,提高預報的及時性和準確性;加強部門協作配合,建立健全災害處置應急指揮體系和減災救災綜合協調機制,加強防災減災工程建設,儲備救災物資裝備,形成快速反應救災力量,提高應急救援能力,減少災害造成的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推進常規社會捐贈網絡和體系建設,逐步形成良好的社會化救災機制。合理利用、節約和保護資源,提高資源利用率和綜合利用水平。建立重要資源安全供應體系和戰略資源儲備體系,最大限度地保證國民經濟建設對資源的需求。

——水資源的優化配置、合理利用、有效保護和安全供給。完善水資源開發、管理和保護的法律制度,實施更加嚴格的水資源管理政策;實行水資源流域管理與行政區域管理相結合的管理體制;明晰水權,實行流域和區域水資源總量分配制度,合理配置生活、生產和生態用水;實施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城市總體規劃和重大建設項目水資源論證制度,促進水資源利用與人口、環境、經濟和社會的協調發展;建立合理的價格機制和激勵機制,實行計劃用水和定額用水相結合的綜合管理措施,開展水審計,促進水資源的合理利用;鼓勵發展節水農業和節水工業,建設節水型城市和節水型社會,全面節約用水,提高水的利用率;實施水功能區劃管理制度,有效保護水資源;實施南水北調工程,改善水資源宏觀布局;大力倡導汙水資源化等非傳統水資源的開發利用;積極開發利用沿海地區的海水資源,推廣應用海水淡化技術,補充陸地淡水的不足。

——合理利用土地。貫徹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切實保護耕地的基本國策,堅持世界上最嚴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加強土地資源調查、評價和監測,科學編制並嚴格實施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加強耕地保護和基本農田建設,防止耕地質量退化,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加強林地保護和森林資源建設,確保國家生態安全;合理調整土地利用結構和布局,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加強建設用地管理,控制建設用地規模,促進農民居住向城鎮集中和產業向工業園區集中,保障經濟建設必需的土地;積極開展土地整理復墾,適度開發土地儲備資源;加強土地資產管理,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大力推進土地使用權市場建設,完善地價管理制度和土地稅費制度,引導土地資源集約高效利用;完善土地產權制度,保障農民承包經營權;改革土地征用制度;開展深入的土地科學技術研究和應用,擴大土地遙感監測,逐步完善土地利用管理信息系統;加強土地法制建設,完善土地管理法律法規,健全土地執法體系,加大土地執法力度。

——改善能源結構,提高能源效率。大力發展天然氣、水電、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等清潔能源,發展清潔燃料公交車和電動公交車,積極利用國外油氣資源,努力降低煤炭在壹次能源消費中的比重;大力發展煤炭清潔利用和熱電聯產集中供熱技術,加強節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減少環境汙染;在適宜地區大力發展沼氣、節能竈、太陽能和風能,改善農村能源結構;實施“西氣東輸”、“西電東送”等重大工程,改善能源布局。

-森林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加強森林資源的保護、管理、監督和執法,制止亂砍濫伐、毀林開荒,提高全民保護森林資源的意識;積極落實森林資源管護責任制,明確“責、權、利”關系,理順森林資源管理體制;深化林業分類管理改革;調整完善不適應的林業政策,切實減輕林業稅費負擔;提高科技含量,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淘汰落後生產方式,加快發展速生豐產用材林基地和林業產業;加強生態環境建設,全面實施天然林資源保護等林業重點工程建設。

——草原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加強草原管理機構建設,強化管理職能,加大執法力度;積極推行草原承包制度,明確草原使用中的“責、權、利”關系;提高科技含量,改變草原資源利用方式,變傳統粗放數量型為質量效益型;加大實施以人工種草、飛播、封育、草地改良、輪牧和草原病蟲害防治為主要內容的天然草原保護和建設力度,防止超載過牧,加強“三化”草原管理,恢復天然草原植被。

——礦產資源的可持續利用。進壹步完善礦產資源法律法規體系;科學制定並嚴格實施礦產資源規劃,加強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的宏觀調控,促進礦產資源勘查和開發利用的合理布局。進壹步加強礦產資源調查、評價和勘查,提高礦產資源保障水平;實施戰略性礦產資源保護性開采。完善礦產資源有償使用制度,依靠科技進步和科學管理,促進礦產資源利用結構的調整和優化,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充分利用國內外資金、資源和市場,建設大型礦產資源基地和海外礦產資源基地。加強礦山生態環境的恢復、治理和保護。

-海洋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制定合理利用和保護海洋的發展計劃;嚴格執行海洋功能區劃,加強海域使用管理,強化海域使用審批,全面推行海域有償使用制度;加強海洋監測和執法管理體系建設;開展全國海洋生態環境調查研究;大力發展海洋高新技術,積極開發利用深海和海洋資源。

-氣候資源的可持續利用。進壹步提高人們對氣候資源的認識;建立健全氣候資源開發、利用和保護的法律法規體系;制定合理開發、利用和保護氣候資源的規劃;及時修訂和更新氣候資源區劃;采用先進的計算機信息處理技術和遙感技術,加強對氣候資源的監測和評估;建立合理開發利用氣候資源的實驗示範基地。重點做好農業氣候資源、風能、太陽能的監測、區劃、規劃、試驗和示範。

——礦產資源戰略儲備。建立戰略性礦產資源儲備制度,完善相關經濟政策和管理制度;建立戰略礦產資源安全供應預警系統,大城市實行多水源戰略水儲備制度;石油等重要礦產資源的戰略儲備實行國家儲備和社會儲備相結合。建立科學完善的生態環境監測管理體系,形成類型齊全、布局合理、面積適宜的自然保護區,建立荒漠化防治體系,加強重點水土流失地區治理,改善農業生態環境,加強城市綠地建設,逐步改善生態環境質量。

——生態環境監測和安全評價。建立完善的生態環境監測和安全評估技術與標準體系,形成國家、區域和保護區多層次的生態環境監測體系;運用遙感、地面監測等現代技術,對森林、草原、濕地、農田、自然保護區、沙漠、水土保持、農業生態環境、生物多樣性、大型生態建設工程、重點資源開發區和土地利用變化進行有效監測和管理,對重大突發性汙染事故和海上赤潮、油汙、沙塵暴等災害進行應急跟蹤監測;建立生態環境安全評價和預警預報系統。

——建設重點林業生態工程。重點保護長江上遊、黃河中上遊和東北國有林區的天然林資源,治理水土流失,減輕沙塵暴危害,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建立速生豐產林基地,逐步滿足人民對生態環境和林副產品的需求。加快實施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京津風沙源治理、“三北”和長江中下遊重點防護林建設、野生動物和自然保護區建設、重點地區速生豐產林基地建設等六大林業生態工程。

——建立自然保護區。加強森林生態系統、珍稀野生動物、荒漠生態系統、內陸濕地、水生態系統等現有自然保護區建設,加強草原草甸生態系統、海洋與海岸生態系統、野生植物、地質遺跡、古生物遺跡等現有自然保護區建設;在長江、黃河等大江大河源區、青藏高原重要自然濕地、生物多樣性豐富、原始生態系統保存完好和珍稀瀕危物種生態敏感區,有計劃地建立壹批優質有效的自然保護區。合理空間布局,加強生物廊道建設。——建立生態功能保護區。加強現有生態功能保護區的建設和管理;在江河源頭、長江、黃河、松花江流域重要濕地(湖泊)、塔裏木河、黑河等內陸河流域、南方紅壤丘陵區、黃土高原、北方石質山區、農牧交錯帶、幹旱草原區、重要近海漁業水域建立生態功能保護區;調整生態功能保護區產業結構,發展生態友好型產業,最大限度減少人類活動對生態系統的影響;堅持“封育優先、治理適度、抗旱適度”的原則,盡快恢復重建生態功能。

——防治土地荒漠化。制定適合土地荒漠化地區經濟發展的管理機制和政策,研究和推廣適應性耕作制度,防治土地荒漠化;形成預防、治理和利用有機結合的土地荒漠化防治體系;在幹旱荒漠邊緣和綠洲類型區,以保護現有植被為主,圍繞綠洲建立綜合保護體系;半幹旱沙地類型區主要是保護和恢復林草植被;高原高寒沙化土地類型區主要是在保護現有植被的前提下,對人類經濟活動集中區域的沙化土地進行治理;黃淮海平原半濕潤和濕潤沙地類型應綜合治理和適度開發,南方濕潤沙地類型應綜合治理和開發。對不具備治理條件、不適宜開發利用的連片沙化土地,應當采取措施禁止開發。

——加強水土保持。完善水土保持政策,落實國家退耕還林還草政策,加強基本農田和草原水利建設;堅持水資源保護與開發相結合、水土流失治理與群眾脫貧和發展地方經濟相結合的原則,實行以大流域為骨幹、小流域為單元的綜合治理,防止大規模開發建設過程中出現新的人為水土流失;建立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養殖措施相結合的綜合防治體系;研究、開發和推廣水土保持實用技術,加強國際合作與交流,引進和推廣先進技術、優良品種和管理方法與手段。

——發展生態農業。加強對農業野生動物資源保護的監督管理,采集重點區域的農業野生動物資源進行搶救,建立農業野生動物保護示範區或保護點;大力開展保護性耕作,繼續建設旱作農業和生態農業示範縣;制定有效的政策和管理機制,研究和推廣生態農業的關鍵技術和模式,鼓勵農民采用清潔生產技術,合理使用化肥和農藥,開展農業廢棄物的綜合利用,建立可持續的農業生態系統;完善無公害農產品法律法規、標準和檢測體系,健全農業生態環境檢測、評價和預警體系;加強農產品生產基地和產品安全管理,創建各具特色的無公害農產品示範基地和品牌。

——加強風景名勝區保護。按照“嚴格保護、統壹管理、合理開發、永續利用”的原則,編制風景名勝區規劃,並嚴格執行。在風景名勝區規劃中,要劃定核心保護區(包括生態保護區、自然景觀區和名勝古跡保護區)的保護範圍,制定專項保護規劃,確定保護重點和保護措施。核心保護區內禁止與資源保護無關的建設項目。風景名勝區規劃應當與當地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相協調。

——重視城市生態環境建設。合理規劃城市建設用地,建立並嚴格執行城市“綠線”控制制度。按照現代城市的標準,保證城市周邊壹定比例的公共綠地和大面積的生態保護區。加強城市綠化建設,改善城市大氣環境質量。大力推進園林城市創建,減少“城市熱島效應”。加強城市建設項目環境保護和市容環境管理,減少揚塵和噪聲,控制汙染物排放總量,開展流域水汙染防治,加強重點城市大氣汙染防治,加強重點海域環境綜合整治。加強環境保護法規建設和監督執法,修訂完善環境保護技術標準,大力推進清潔生產和環保產業發展。積極參與區域和全球環境合作,在改善中國環境質量的同時,為保護全球環境做出貢獻。

——防治流域水汙染。加強重點江河湖泊水汙染防治,加強飲用水源保護、富營養化湖泊治理和面源汙染控制;開展清潔生產,進壹步減少汙染物排放;實施流域汙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提高汙水處理率,部分行業實行汙水零排放;繼續加大城市汙水和垃圾處理設施建設力度;優化產業和產品結構,發展環保高新技術,加快適合我國重汙染行業的汙染治理技術和工藝的研發和推廣,提高我國整體工業水平和水汙染治理水平。

——防治海洋汙染。完善全國海洋環境監測網絡,加強海洋汙染和生態環境監測;逐步減少陸源汙染物入海排放量和各種海洋生產開發活動造成的汙染,對入海汙染物實行總量控制制度;開展重點海域環境綜合整治,加大沿海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力度。

——大氣汙染防治。控制致酸物質和有毒有害工業氣體排放,防止酸雨、可吸入顆粒物、光化學煙霧和室內空氣汙染。

-城市交通管理。整合城市交通結構,優先發展公共交通。特大城市要重視發展軌道交通,建立以公共交通為主的路網系統,控制城市的機動車尾氣汙染和噪聲汙染。

——固體廢物汙染防治。逐步推行垃圾分類收集,實現垃圾無害化、減量化和資源化,提高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和綜合利用率;進壹步提高固體廢棄物中可利用物質的綜合利用率,加強礦山環境保護和生態修復;加強危險廢物的安全處置。

——發展環保產業。規範環保產業市場,優化環保產業結構,通過推進汙染治理市場化、企業化、產業化,構建市場化的環保技術服務體系和良好的市場運行機制;制定引導環保產業發展的配套政策,加強環保關鍵技術和工藝裝備研發,提高高效實用環保裝備生產能力,推進重大環保裝備成套化、系列化和標準化;通過環境標準、技術政策、示範工程和關鍵實用技術,引導環保產業發展;實施ISO14000環境管理體系和環境標誌產品認證制度,大力加強環保中介、環保技術和工程服務。建立健全人口資源環境法律體系,加大執法力度,充分利用各種宣傳教育媒體,全面提高全民可持續發展意識,建立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和監測評價體系,建立政府咨詢、公眾和科研的信息共享體系。

-可持續發展的立法和實施。加強可持續發展立法,完善相關法律制度;根據可持續發展原則,制定和完善人口、資源、生態環境、自然災害防治、信息資源享有和利用等方面的法律法規;根據市場經濟的運行規律和世貿組織的規則,相應的法律法規進行了修訂。建立健全可持續發展法律實施保障體系,嚴格依法行政,強化執法監督,切實保障可持續發展各項法律制度的實施。

-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及監測和評估。逐步建立符合中國國情的多層次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和監測評價體系,開展國家和區域可持續發展水平監測評價,定期發布監測評價報告。

-可持續發展信息* * *享受。建立公共基礎數據、人口、社會經濟、資源、生態、環境、災害等數據庫,實現基於高速網絡、面向各行各業的信息共享和信息服務體系,具備數據分析處理能力;建立適合政府決策的信息共享網絡。

  • 上一篇:民國開國紀念幣拍賣價達到654.38+0萬是真的嗎?
  • 下一篇:玩具遊艇的電機怎麽拆?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