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柄和劍鞘上鑲嵌的玉飾稱為玉劍飾;用玉裝飾的劍叫玉劍。壹把完整的玉劍由四個玉飾組成,分別是頭、格、琉、秘。
武器性能
中文名:玉劍
別名:玉頭劍
年代:西周以來
構成:劍首,劍格,劍胸,劍椽。
玉劍飾:鑲嵌在劍柄和劍鞘上的玉飾。
玉劍
玉劍,又稱“玉劍”,是壹種劍頭和劍柄都是用玉石材料制成的劍。它有四個部分:壹個玉頭,壹個玉格,壹個玉墜和壹個玉瓶。它是古代佩劍中最隆重、最豪華、最高貴的裝飾劍,皇帝和官員通常佩戴它在宮廷中以顯示他們的尊嚴。《東宮舊事》:“太子儀飾玉劍。”《史記·舒天列傳》:“將軍欲擇民中之富,故有鞍馬劍,欲奏之。”
簡介
劍首壹般稱為玉鏟,最早的器物出土於春秋晚期的墓葬中。戰國時期,劍首圓而薄,中央飾有渦紋,外緣飾有弦紋、雲紋、臥蠶紋等。漢劍的劍首比戰國的要細,正面凹,背面有圓槽,圓內有兩三個斜穿孔,光下無紋。前面的直徑略大於後面,形成斜坡狀。
劍格又稱護手,是劍飾中最少的。它是鑲嵌在劍柄和劍身結合處的玉飾。正面看略呈長方形,中間有逐漸突起的脊,側面有菱形截面。穿孔為矩形、橢圓形和菱形。劍格兩側刻有裝飾圖案,如獸臉紋、卷雲紋、幾何紋等。壓花紋理等。也有壹些劍格比較豐滿,沒有紋路。
韋嵌鞘,供穿系。張俗稱。麅子在幾種劍飾中所占比例最大,漢代出土傳世數量最多。麅子嵌在刀鞘中央,正面看呈長方形,上面刻有雲紋、獸面、殺虎紋。下面有個盒子,方便皮帶穿過,可以把劍固定在皮帶上。
目前最早的玉劍見於戰國時期。漢代的劍比戰國的劍大,下面的孔比上壹代的高,孔的上壁比下壁厚。劍的表面用勾縫法雕刻邊框,並切割老虎紋和獸面紋,細膩流暢。宋代以後出現了壹些仿制品。
玉椽是裝在刀鞘末端的玉器,流行於戰國秦漢時期。戰國時期的劍椽直、圓、粗,早期無紋。戰國晚期出現了獸臉、卷雲紋的劍椽。漢代的劍椽形狀為不規則的長方形或梯形,紋飾以刺紋為主。它們是浮雕或通雕,經過精細打磨和拋光。
流行時間
玉劍結合早在西周就出現了。春秋晚期和戰國時期,逐漸形成了四種玉劍飾品。西漢時期,這種玉劍飾品成為王公貴族佩劍上的重要裝飾品,也成為當時社會地位的象征。魏晉以後逐漸消失。
《說苑反質》曾說:魏公傳太子後,左佩玉劍,右佩鐵環,左光照左,右光照右。王子沒有理會。侯景說:魏是個寶嗎?太子曰:主信臣忠,民穿。這是魏的國寶。侯營答劍後,便去賞劍。這個故事反映了當時的貴族階級把玉劍和玉飾視為珍寶。到了漢代,風更盛,成為互贈禮物。
《漢書·匈奴傳》載:正月可汗贈田字甘泉宮玉劍。《汪涵莽傳》也載:我想入他的玉劍是好的。可見,在西漢,戰國時還大行其道的天下之主,是把朱雨格的劍當寶的。“《呂氏春秋》的風尚是佩戴“玉劍”,特別是隨著技術的不時發展,所以漢代玉劍上的玉飾數量比戰國大大增加。
雖然造型和工藝基本繼承了戰國時期的激進風格,但圖案和裝飾更加新穎獨特。除了雕刻和裝飾動物臉,雲紋和紋理圖案,浮雕平紋圖案是最有特色的。其布局合理,生動巧妙,打磨圓潤細膩,華麗精細,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發生原因
玉劍的出現不是偶然的,與統治階級對玉的壹貫推崇是分不開的。自商周以來,統治者壹直佩戴玉比德。《禮記·玉藻》雲:“君子無故淡泊玉比德。”而且樣式復雜,含義多樣,不需要我贅述。總之,每壹種樣式都被賦予了壹定的意義,其中有些還被作為祭天、祭地、祭日、祭月的重要禮儀用品。
從商代開始,奴隸主和貴族就有意識地通過佩戴玉器來顯示自己的尊嚴,西周時期形成了嚴格的禮儀等級制度。
但玉只是品德的象征,不足以顯示奴隸主對下屬和奴隸的威懾和警惕。所以,當劍這種便於攜帶的武器作為附屬品出現時,統治者很快發現劍具有玉所不能達到的神奇功能,於是劍與玉雙管齊下,剛柔並濟,獨占鰲頭。
為了炫耀自己的地位和威望,他們在劍的裝飾上也下了很大功夫。起初,他們只在劍身上雕刻圖案,如劍身、劍頭和劍柄。比如商末周初的匕首,多裝飾在劍的頭部,如鹿頭、羊頭、鈴頭或其他動物頭,後來也有壹些裝飾在劍柄或劍身或劍鞘上。
中國古代名劍:光武送給馮異,七尺。(馮異傳:赤眉暴動,輔之以馮異的戰車,西將軍尋之,送河南賜七尺玉劍。每套四件,上面的圖案也不經常是鳳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