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書店景點介紹:
琉璃舊廠虎房西,月斧修成五色泥。遍插禦花安鳳吻,絳繩扶上廣寒梯。這是清代曾任過國子監祭酒的大文人吳梅村的詠琉璃廠的壹首詩(見戴璐的《騰蔭雜記》)。全國聞名的中國書店,就位於琉璃廠這條著名的文化街上的壹座院落。這條街、這院落,連同院內的、街上的來薰閣、邃雅齋、文奎堂、松筠閣等清代以來北京有名的書鋪(這些店鋪現在均由中國書店統壹管理),都有著悠久的歷史。琉璃廠是北京壹條古老的文化街。在遼、金時期,這壹帶地方是京城東郊燕下鄉的儀個村莊。清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琉璃廠窖戶挖土時,在這裏發現壹座遼代墓葬,出土的墓誌,清楚地記載著這裏名叫海忘村。同年,工部郎孟補亭監督四處挖掘,因得李內貞墓誌,僅載官禦史大先生、卒、葬於京東燕下鄉海王村。知琉璃廠遼時為京東鄉村,海王之名始見。自從乾隆時修《四庫全書》,全國文人聚集北京,琉璃廠就逐漸興旺起來了。當時,這裏的書店多至30余家,加之清代考據學派的興起,琉璃廠就形成了文人遊集的場所。來京的文人都以到琉璃廠買書為樂事,因那時侯的漢族官員多住在宣武門外,而壹些會館(同籍貫或同行業的人在京城設立的機構,建有館所,供同鄉同行集會寄寓之用)也大都在宣武門外至前門外壹帶,官員、商人和趕考的舉子也常到這壹帶遊玩。各地書商(主要是江浙壹帶的書賈)也紛紛攜帶珍貴書籍進京,在琉璃廠壹帶設攤出售。豐富的各類書籍、方便的閱讀和選購條件使其以獨具的特殊魅力,吸引著更多的文人墨客、學者、舉子光顧。清末,在琉璃廠修建了學堂之後,這裏也發生了壹系列變化。1917年,在琉璃廠建造了海王村公園。這處公園,實際上是壹所寬敞的大院,院內東、南、西三面為書畫、古玩、金石、照相等。民國七年,康有為曾與人合夥在園內開設長興書局,專售康(有為)梁(啟超)著作。1927年和平門並增辟南新華街,自此把琉璃廠分成東西兩半,東以文物業為主,西以書業為主。除了壹些舊的書鋪外,不少新的書局,如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廣智書局、開明書局等也陸續在此設點售書,更增加了圖書流通,為繼承祖國的文化遺產做出了不少貢獻。1952年,正式成立了專營古舊書刊的中國書店。來薰閣、翰文齋、邃雅齋等書店均歸中國書店領導。中國書店的主要業務是:收集整理歷代刻本、抄本;鉛、石、影印古書;出售新印古籍;新、舊版文史哲各類書刊、碑帖畫冊、文房四寶、工藝美術等。同時,他們象從沙裏淘金壹樣,將從全國各地辛苦搜(收)集而來的殘卷舊書加以悉心的整理、挑選、修復(補)、配套,再銷售給各地的圖書館、研究單位或者任何壹位有興趣的讀者,位繼承祖國的文化事業,為宏揚悠久的中華文明做著默默的奉獻。已故學者鄧拓曾為此賦詩,盛贊這種高尚的勞動:尋書忘歲月,人莫笑蹉跎;但滿鄴侯架(註),寧辭辛苦多。(註:鄴侯架即鄴架,舊稱藏書多者為鄴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