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5 O4 h% ~1 ]( k4 P時令與民俗的結合
0 e3 b U* O- T X2 ~www.1history.cn 傳承至今的民俗節日中,唯有清明是以節氣兼節日的民俗大節。(冬至雖在歷史上有相當地位,但現今影響較小,局部地區除外)做為二十四節氣之壹,清明最初主要為時令的標誌,時間在冬至後壹百零七日、春分後十五日,公歷的四月五日前後。《淮南子?天文訓》說:春分後十五日,北鬥星柄指向乙位,則清明風至。清明風古稱八風之壹,它溫暖清爽;在和煦的春風之下,天地明凈,空氣清新,自然萬物顯出勃勃生機。「清明」節氣由此得名。
1 p' H( ]# d, m8 [4 T$ A 清明是春耕春種的農事時節,農諺有「清明前後,種瓜點豆」。清明在農事上的意義至今仍指導著農人的生產活動。漢魏以前,清明主要指自然節氣,它是與農事活動密切關聯的壹般節令。而祭祀活動,此時是由另壹民俗節日承載,這就是寒食節。寒食在清明前兩日或壹日,禁火冷食、墓祭及巫術性遊戲等構成寒食節俗的特殊景觀。中華歷史網) U [. `# @( ?
清明真正成為民俗節日是在唐宋之後,它與傳統節日的生成走不同的路線。古代節日壹般依據節氣時令,但也有不依節氣時間點,另外生成的民俗節日,如立春到新年、夏至到端什。但清明卻沒有沿用這壹文化習慣,它將寒食的節俗收歸到自己名下,於此清明也就改變了自身性質。清明在唐宋後具有時令與節日的雙重意義,且其節俗意義日漸增強。四時八節中,清明出現較晚,影響卻相當的突出,緣何如此,耐人尋味。清明雖然晚出,但它有著久遠的歷史源頭,是傳統春季節俗的綜合與升華。對於祖先的祭祀中國向來十分重視,上古四時祭儀中春季祭祀宗廟的大禮稱為春礿(後為春祠)之禮,當時尚無墓祭的禮俗,要祭逝去的先人,就立壹個名為「屍」的神主,在宗廟祭祀。春秋戰國時期,墓祭風氣漸濃,據《孟子》記述的壹則笑話說,在齊國有壹個無所事事又頗好面子的窮人,他常常外出,醉飽歸家,說自己有許多富貴朋友,對妻妾頤指氣使,其妻生疑暗地跟蹤,發現丈夫並不是出入於富貴之家,而是乞討於墓地之間。由此可見,當時已經有了以酒食在墓區祭拜先人的習俗。但這種習俗似乎還限於有壹定社會地位的人家,在身分低微、財力薄弱的庶民階層中,並不普遍。
0 O/ A) u) a7 y9 B7 f, U. `$ Y
( [/ ~4 r1 f( P( w$ p! _5 K% {www.1history.cn 漢代隨著儒家學說的流行,宗族生活的擴大,人們因現實社會生活的需要,返本追宗觀念日益增長,人們對於祖先魂靈托寄的墳墓愈加重視,上墓祭掃之風轉盛。如嚴延年不遠千裏從京師「還歸東海掃墓地」。唐人沿襲前代祭墓風俗,並擴大到整個社會。從禮經的記載看,古代並沒有春季上墓祭掃的例規,但唐時已成風氣,唐玄宗鑒於士庶之家無不寒食上墓祭掃,於是下詔「士庶之家,宜許上墓,編入五禮,永為例程」。(《舊唐書?玄宗紀》)朝廷以政令的形式將民間掃墓的風俗固定在清明前的寒食節,由於寒食與清明節氣日的相連,寒食節俗很早就與清明發生關聯。寒食禁火,清明取火,掃墓亦由寒食延展到清明,唐人已將寒食清明並稱,白居易〈寒食野望吟〉描寫寒食情景「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每至清明,「田野道路,士女遍滿,卑隸傭丐,皆得上父母丘墓」。(柳宗元〈與許京兆書〉)清明不僅從寒食中分擔了祭墓的功能,同時它也將壹些原本屬於寒食節日的遊戲娛樂置於自己名下,如蹴鞠、秋千是寒食的著名節俗,這時也已成為清明的娛樂,杜甫〈清明〉詩雲:「十年蹴踘將雛遠,萬裏秋千習俗同。」如果說唐朝寒食與清明並列,清明地位遜於寒食的話,那麽宋朝清明已基本上完成了對寒食的置代,除禁火冷食仍為寒食特有的外,清明已承擔了許多原屬於寒食的節俗功能。明清時期,寒食消亡,春季大節除新年外唯有清明了。中華歷史網' M" j+ F6 Y/ F0 a1 E2 G
# d9 ?2 R6 M9 P1 Q8 `1 O$ `# ]掃墓祭祖的意義
8 n8 z/ q9 J# }( q中華歷史網 歲時節日是民眾時間段落標誌,時間在傳統的民間生活中,並不是我們今天所理解的那種物理性的時間,時間對於他們來說,有著各不相同的性質,並由其陰陽五行的屬性確定。因此傳統歲時節日在民眾的時間分類中,被區分為人、鬼、神三類:人節有春節、端什、中秋;鬼節有清明、中元、十月壹;神節有三月三、六月六、九月九。人節重在人倫活動,鬼節重在追懷亡人,神節自然以祭祀天神為主。事實上,三者在民間節俗常常互相牽連,人事活動離不了鬼神的襄助,鬼神的祭祀最終也是為了人間的生活。古人早就認為,人死為鬼,鬼有善惡,做為逝去的先人,自然是善鬼壹類,需要得到虔誠的奉祀。「鬼」字在古代並無貶義,舊釋為歸,如果從信仰的角度分析,大概是當時人認為,人死後回到原來的地方去了。人鬼只是與自然神靈相對的鬼靈,後代因信仰的變化,鬼,偏於貶義,因此祖先不稱人鬼,而稱為祖神。但在壹些少數民族地區或傳統古俗保存較多的偏遠鄉村,仍有家鬼與野鬼的區分。在三大悼亡節中,清明為首,後世壹般不直稱清明為鬼節,而對於中元、十月朔則普遍以鬼節名之。其中的細微區別在於,清明祭墓祭祖,中元祭墓、祭孤魂野鬼,十月朔噓寒問暖送寒衣,同時也註重與鄰鬼的關系。
4 O/ `3 V9 ?8 N* _ -中國歷史|世界歷史|文獻資料|文學藝術|古玩收藏|宗教佛學|恒指論壇|股票權證|外匯黃金|Chinese History4 c0 D! q4 U) n) q) K
祭祖掃墓是清明節俗的中心。壹到清明,人們就忙著上墳祭掃,民諺有「三月清明雨紛紛,家家戶戶上祖墳」。(湖北)無論城郊還是鄉村,清明祭祖掃墓都顯得出奇的熱鬧,古代帝王宮廷祭掃陵墓的聲勢與排場自不必說,就是壹般百姓也是提籃擔盒、攜紙將燭,競上墓地。祭掃的時間並不限定在清明當天,在前三天,後四天的範圍內均可。民間有「清明朝祖,前三後四」之說。這樣的習俗規定顯然為人們提供了時間選擇上的便利,特別對出城祭墓的人來說,不必擁擠在清明當日的人潮之中。
- O: A: Q8 ?. _ y- ?+ d歷史,黃金,佛學,股票,港股,恒指,外匯,詩詞,古玩,楹聯對聯,Chinese History -中國歷史|世界歷史|文獻資料|文學藝術|古玩收藏|宗教佛學|恒指論壇|股票權證|外匯黃金|Chinese History; A Z* L% y- X$ D
上墳祭掃,包括兩項內容:壹是掛紙燒錢;壹是修護墳墓。唐代以前已有燒錢祭亡的習俗,但因寒食期間禁火,墓祭亦不能火化紙錢,人們將錢紙插、掛在墓地或墓樹之上,有的壓在墳頭,表示後輩給先人送錢以供花用。這種因禁火而改變的祭祀習俗在當時曾受到壹些人的質疑,「三日無火燒紙錢,紙錢那得到黃泉」(唐?王建),但民間習慣壹經形成,就往往成為壹種特定的民俗傳統,它在後世已不禁火的環境下仍然流傳,掛錢成為清明墓祭的特色之壹。隨著寒食禁火習俗的沒落,清明祭墓的流行,在清明墓祭中,人們不再忌諱燒紙錢,再說清明本來就是鉆取新火的日子,「神前新火壹爐香」,自然有它的靈應。燒紙錢與掛紙錢的習俗因此並存。修整墳墓,培添新土,清除雜草,是清明掃墓的又壹活動,表示對亡者的關懷和對其「居所」的重視。唐人就很在意這種習俗行為,「但有隴土無新土,此中白骨應無主」(王建〈寒食行〉),由墓上有無新土可判斷墓主有無子孫的存在。現在某些鄉村仍以清明祭墓活動的有無做為家族是否綿延的標識,民間有「有後人,掛清明,無後人,壹光墳」的說法。清明祭掃在傳統的宗法社會裏的確不能等閑視之。民間也有壹套自發形成的習俗壓力,「清明不祭祖,死了變豬狗」的俗諺,正是對不尊重社會禮俗的人的告誡。7 l+ M9 Z, V. [
9 N0 Z: L. F- m5 }
清明祭祖除掃墓的「山頭祭」外,後世還有祠堂祭,稱為「廟祭」。廟祭跟古代春礿之祭有著密切的關系,二者雖然在時間上相距遙遠,血脈確實相通。廟祭是宗族的***同聚會,有的地方直稱為「清明會」或「吃清明」。在祭祖儀式結束後,族長主持***商族內大事,申誡族法家規,然後壹齊會餐。以同食***飲的形式分享祖宗福分,團聚宗族,是古已有之的傳統,所謂「以飲食之禮親宗族兄弟」(《周禮?大宗伯》)。如《詩經?公劉》所記「執豕於牢,酌之用匏,飲之食之,君之宗之」。後世祭祖費用壹般由專門祭田田租開支,祭田為祖業族產。近代浙江雲和就有特設的「祭神租」,每年由各房輪值,承值者在清明要備辦酒席招待掃墓的族人,來的人越多越好,稱作「散祭神」。清明掃墓當然也含有功利思想,祖先在墳墓裏安住,關系到子孫的繁榮,子孫的發旺又能保證祖先的安寧與香火的延續,這是壹種「互惠關系」。這樣祖先墓地不僅是生命之根,同時也是情感之結,在傳統社會裏,人們無論走到哪裏,都牽掛著鄉裏廬墓。
, h, W/ O$ Q0 V2 w* x' y. j歷史,黃金,佛學,股票,港股,恒指,外匯,詩詞,古玩,楹聯對聯,Chinese History
' ?# Z* z& H7 `3 {6 ~' t-中國歷史|世界歷史|文獻資料|文學藝術|古玩收藏|宗教佛學|恒指論壇|股票權證|外匯黃金|Chinese History踏青出遊壹起來歷史,黃金,佛學,股票,港股,恒指,外匯,詩詞,古玩,楹聯對聯,Chinese History4 m- k |* m3 H4 c' d9 F
踏青是清明的又壹重要節俗。清明時節,楊柳青青,自然界生機壹片,人們藉祭墓踏青郊遊。祭墓與踏青原來分屬寒食與清明,唐代以前寒食與清明是兩個主題不同的節日,壹為懷舊悼亡,壹為求新護生。寒食禁火冷食祭墓,清明取新火踏青出遊。壹陰壹陽,壹息壹生,二者有著密切的配合關系;禁火為了出火,祭亡意在佑生,這就是後來清明兼並寒食的內在文化依據。清明時節的戶外運動,其原始的意義在於順應時氣,是月生氣方盛,陽氣發泄,萬物萌生,人們以主動的姿態順應、進而促進時氣的流行。踏青、蹴鞠、秋千、拔河、放風箏、鬥蛋等大都是有助於陽氣發散的活動。當代山東仍有這種古俗的傳承,清明兒童在村外踏青時,有的用柳條做成口哨吹,有的仰臉大口呼氣,以泄內火。宋代是生活日趨都市化的時代,也是民俗向娛樂方向發展的時代。宋代為了讓人能在清明掃墓、踏青,特地規定太學放假三日,武學壹日。此時清明踏青習俗已達到前所未有的興盛。
) n7 r9 g+ \& i( C0 n( G-中國歷史|世界歷史|文獻資料|文學藝術|古玩收藏|宗教佛學|恒指論壇|股票權證|外匯黃金|Chinese History中華歷史網3 r/ x; @: E( d! l+ `" J0 K( W
+ ^6 l' h8 [7 c+ A 史稱「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樹之下,或園囿之間,羅列杯盤,互相勸酬。都城之歌兒舞女,遍滿園亭,抵暮而歸」。(《東京夢華錄》卷七清明節)。〈清明上河圖〉就更直接地以形象為我們展示了清明時節宋代都市居民出行的生活圖景。而踏青習俗最引人註目的是插柳與戴柳。
6 D; G* n g* r% L6 @
" i+ s& K2 ^7 _% x4 o% I3 q中華歷史網 插柳或戴柳是清明特有的風習時尚。柳樹為春季應時佳木,得春氣之先。在四野壹片蒼茫之際,柳樹最先吐出新綠。柳樹易栽易活的生存特性,顯示出其生命力的強旺。因此在古人觀念中,柳樹非普通林木,它有著神奇的效用。清明的新火就取自柳榆木,《論語》說:「鉆燧改火,春取柳榆木。」據說民間新火的傳遞亦是以柳條傳送。賈島「晴風吹柳絮,新火起廚煙」所吟頌的大概就是這壹情形。柳木不僅帶來新火,而且它很早就具有驅邪避鬼、護佑生靈的功用。民間向有以桃弓柳箭削減煞氣的做法,柳木號稱「鬼怖木」。《齊民要術》有「取柳枝著戶上,百鬼不入家」之說。這就是「三月清明門插柳」習俗的心理根源。
: j% u2 ~7 g* E; N5 q) V 歷史,黃金,佛學,股票,港股,恒指,外匯,詩詞,古玩,楹聯對聯,Chinese History& f6 J& ^' C+ y4 O" ^( g
宋代清明節已「家家以柳條插於門上」,說是可以「明眼」(《夢粱錄》卷二),也就是能明辨鬼邪,看住家門。後世沿襲了插柳的風習,如近代壽春「清明日,家家門插新柳,俗意謂可祛疫鬼」。新柳壹般由人們在祭墓踏青時在墓地野外折回,宋人詩曰:「莫把青青都折盡,明朝更有出城人。」墓地植柳是上古舊俗,「庶人無墳,樹以楊柳」。(《緯書集成?禮含文嘉》)墓柳自然有特別的靈異。除門戶插柳外,清明還有戴柳的習俗。人們以結成球狀的柳枝或柳葉戴於頭上,民諺:「清明不戴柳,紅顏成皓首。」城居的人們很喜歡這壹習俗,鬢插青柳,既吉祥又有生氣。清代壹首竹枝詞描寫了此情此景,「清明壹霎又今朝,聽得沿街賣柳條。相約比鄰諸姊妹,壹枝斜插綠雲翹」。(楊韞華〈山塘棹歌〉)這是古代佩飾習俗的傳承,與端什佩艾等民俗有著相同的信仰與美飾性質,意在消災遠禍。插柳與戴柳在民間還有招魂與安魂的解釋,有說插柳是為介子推招魂,有說「插柳留春」,青柳留春,柳青意味著「留青」,有保全生命的意旨。歷史,黃金,佛學,股票,港股,恒指,外匯,詩詞,古玩,楹聯對聯,Chinese History$ Q6 C% w6 R7 u, \; _( N! h
歷史,黃金,佛學,股票,港股,恒指,外匯,詩詞,古玩,楹聯對聯,Chinese History8 F, g+ @# m$ y9 V4 \, g& G
清明自唐宋成為民俗節日之後,在節俗內容不斷擴張的同時,節俗根本性質雖然沒有發生大的改變,但隨著社會生活的演進,清明節俗較早出現了由神聖祭祀向世俗娛樂轉化的趨向。這種趨向在都市表現得尤其明顯,於是清明祭墓也成了踏青春遊的假日。清明節俗的新變化反映了歲時習俗演變的壹般趨勢。當然由於中國歷史文化的特性,中國人的血親觀念與尊親意識依然濃厚,清明仍為國人認祖歸宗的孝心展示日,「清明到,兒盡孝」的民俗圖景至今在城鄉仍歷歷可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