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遠帖》原文:
珣頓首頓首,伯遠勝業情期群從之寶。自以羸患, 誌在優遊。
始獲此出意不克申。分別如昨永為疇古。遠隔嶺嶠,不相瞻臨。
白話文釋義:珣拜上再拜上,距伯遠兄弟在事業正盛之時辭世已經壹周年了,他生前深受眾兄弟們的尊重,因為體弱多病,壹直想優遊自在地生活,當初事業剛剛有起色這樣的事就發生了,沒能達成願望。和他的分別好像就在昨天,而他卻永久地作了古人,遠遠地隔著山道,再也不來看我。
《伯遠帖》是東晉王詢給親友伯遠書寫的壹通信劄,其行筆自然流暢,俊麗秀雅,為行書早期的典範之作。全篇隨其本字之形,順其自然之態,而又通篇和悅,自然壹體,有如天成。
擴展資料
《伯遠帖》,行草書,紙本手卷,5行47字。前邊和後邊有乾隆,董其昌,董邦達等滴題跋。內容是壹封問候友人病況的書信。此帖可能以短穎硬毫為之,故筆畫瘦勁古秀,有多處頓筆含有章草遺意,結體開朗中寓嚴謹,充分展現了王珣高超的書法造詣,堪稱行書早期典範之作。
其筆法與王羲之早期作品《姨母帖》最為接近。筆勢疏朗飄逸,爽利秀雅,既有橫向波蕩,又富於縱向動勢,屬過渡體勢,尚未完全進入二王新體範疇。行筆自然流暢,放筆直書,毫無造作、板滯的痕跡,鋒棱轉折,備極精妙。意境悠遊恬淡,江左風華,晉人風流,盡在其中。《伯遠帖》是迄今為止東晉王氏家族存世的唯壹真跡,且是晉人墨跡中唯壹署有名款的真跡,備受世人珍視。
王珣《伯遠帖》自乾隆十壹年(1746年)進入內府,經乾隆品題,與王羲之《快雪時晴帖》、王獻之《中秋帖》並藏在養心殿西暖閣內的盡間,乾隆禦書匾額“三希堂”。
乾隆十二年又精選內府所藏魏晉唐宋元明書家134家真跡,包括三希在內,摹勒上石,命名《三希堂法帖》。在西苑的北海建“閱古樓”,把上述刻石嵌在樓內墻上,拓本流傳以示臨池之模範。三希原件仍藏在養心殿三希堂。
百度百科-伯遠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