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古玩市場 - 為什麽中國的農村老人能被4000萬外國人稱贊,被2億人圍觀?

為什麽中國的農村老人能被4000萬外國人稱贊,被2億人圍觀?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中國的古人不僅給我們留下了許多優秀的美德,也用他們當時的智慧創造了許多奇跡,為中國留下了許多獨特而精湛的技藝。其中,魯班是中國建築史上偉大的木匠。

最近,壹位來自山東農村的老人在網絡上壹炮走紅,在國外社交媒體上的播放量高達4000萬。被外國網友譽為“魯班轉世”。這位爺爺就是王德文,大家都叫他“阿木爺爺”。

我年輕時就喜歡上了木藝。

阿木爺爺是山東聊城人,真名叫王德文。現在他已經60多歲了。沒想到自己制作的“魯班板凳”視頻會突然在網上走紅,播放量達到4000萬,得到了大眾的認可,讓全世界的人看到了中國的精致木工。

阿木爺爺在13歲的時候開始喜歡上了木工。後來父親去世,母親身體不好。年紀輕輕就選擇了輟學,靠自己的木工手藝養家糊口,靠做木匠為生。

木工是壹項非常辛苦的工作。為了學會這項技能,阿木爺爺吃了很多苦,在他的手和胳膊上留下了許多傷疤。他甚至在壹次工作中差點切掉手指,但他從未想過放棄。

當學徒的前三年是最辛苦最累的。他家裏出現了溫飽問題,但是當學徒拿不到工資。他只好跟著師父到處跑,然後回家制作自己需要的工具,為以後積累經驗。

就這樣,王德文堅持了50年,靠自己的手藝養活了全家。雖然幹這壹行吃了不少苦,但他覺得自己得熱愛這壹行,能從木工手藝中收獲快樂和成功。

上傳網絡視頻

阿木爺爺上傳了壹段自己不小心做“魯班凳”的視頻。他兒子以前以制作美食視頻為生,後來事業遇到瓶頸,回到家鄉和父親商量對策。

於是阿木爺爺想起他在網上看過壹個有人做魯班凳的視頻。視頻拍的不仔細,沒辦法讓人真正了解木工技藝的精彩。他和兒子溝通了自己的想法,父子倆決定為他制作壹個自己木工的視頻,上傳到網上。

事實上,在很長壹段時間裏,老人只是做木工來給他的寶貝孫子做玩具。看到別的小朋友玩的泡泡機,老人回家也給孫子做了壹個,但他做的泡泡機是最獨特的,全是木質材料,不是塑料。老人還為孫子制作了各種有趣的玩具,如佩吉、竹蜻蜓、烏篷船等,讓孫子非常開心。

老人最初的想法只是為了幫兒子渡過難關,也是為了宣傳傳統技藝。沒想到會在網上掀起這麽壹股熱潮。看到網友們的熱烈反響,老人也很樂意繼續拍攝這樣的視頻。他告訴兒子,要把木藝制作的所有細節都拍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讓更多人了解學習。

很快,這位老人不僅在中國的社交網絡上走紅,還把自己的名氣傳到了國外。外國網民看到了阿木爺爺高超的技藝,稱他為“魯班再世”。

阿木爺爺在網上走紅後,他的生活並沒有改變。他仍然住在原來的小木屋裏,靠近壹條小溪,平時能清晰地聽到潺潺的流水聲。在世外桃源這樣安靜的地方,他過得悠閑自在。

精湛的技藝

阿木爺爺有多熟練?起初,壹些網友甚至懷疑他是利用3D打印技術制成的。很難相信他能手工制作出如此精美的木制品。

阿木爺爺在國外社交平臺上收獲了很多忠實粉絲。在中國人解釋木藝之前,外國網民已經為阿木爺爺辯護了。他們知道中國古代有壹個叫魯班的建築師,他通過榫卯結構把木頭等器具拼接起來,不需要鉚接。他們非常欽佩老人的精湛技藝,甚至把他們視為偶像。

如今老人視頻播放量已經超過2億,訂閱人數達到117萬。壹個連網絡名人是什麽都不知道的老人,就這樣成了木匠的網絡名人。

老人最得意的作品是世博會中國館的模型。每壹個小零件都是老人精心設計,壹點壹點打磨出來的。在整個過程中,每壹個細節都不能出壹點差錯,否則哪怕是壹點點差錯都會讓整部作品功虧壹簣,可見這門手藝不僅考驗制作人的功力,更考驗人的耐心和壹心壹意。

除了精湛的技藝和超強的專註力,阿木爺爺在做木工活時還有壹套自己的專屬工具。其中包括細鐵絲和傳統的手拉鉆。老人畫圓根本不需要圓規,只需要壹塊木頭和壹顆釘子,都是非常原始的工具,所以每壹件木制工藝品都是按照傳統技藝慢慢制作的。哪怕是壹個小小的魯班凳也要七天,總共***12步才能完成。

中國傳統技藝

阿木爺爺在做木制品的時候不得不提到中國傳統的榫卯技術,這種技術早在七千年前就被中國古人發明了,後來被魯班發揚光大,應用在各個木制品和建築領域。這種由木頭制成的穩定堅固的結構,對於外國網友來說,就像中國功夫和中國招數壹樣神奇。

魯班是中國建築領域木工的鼻祖。正是他發展了榫卯結構和木工技藝。如今廣為流傳的魯班鎖更是家喻戶曉,他也被視為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象征。還有壹個成語叫“班教斧”,意思是在行家面前賣弄技藝,意思是在魯班面前舞斧,可見人們對魯班木工手藝的高度肯定。

現在科技的發展進步,很多時候我們可以用先進的技術來做東西,甚至直接用3D打印機來做我們想要的東西。傳統技藝逐漸被遺忘,所以我們可能會逐漸失去這些優秀的文化。

我希望阿木爺爺能繼續上傳他自己的木工視頻。也希望更多的年輕人關註和學習這些傳統的東西,並發揚光大,讓中國古代人民的智慧不被遺忘。

我們必須感謝那些仍然堅持傳統技藝的工匠。他們的每壹件作品都體現了獨創性。這樣的技巧和執著的精神值得年輕壹代學習。

  • 上一篇:王府井大街在北京的什麽城區?
  • 下一篇:瑞士古董最小的機械表有收藏價值嗎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