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被譽為永不貶值的貨幣,自古以來備受人們的推崇。然而,今人對於黃金的認識似乎過於朦朧,多半停留在影視劇的層面,比如對於古代黃金的計量單位?兩?就不甚了解,特別是對皇帝賞賜的?黃金萬兩?或是?千兩?更為不解。
從貨幣史的角度來看,政治經濟學中將金銀等貴金屬充當固定的壹般定價物,稱之為貨幣。但貨幣的出現、演變和發展則有著更為復雜的過程。
眾所周知,最初的商品交換是以物易物,也稱作物物交換。隨著剩余產品的主逐漸增多,開始出現了壹般等價物,比如商周時期的貝幣便是如此,其計量單位為?朋?。
在周代青銅器銘文中,常見有賞賜功臣若幹朋的記載。比如,在山西天馬曲村晉侯墓所出的叔夨音冊方鼎中,便有賞?貝卅朋?按:三十朋的記載。
後來,人們又將銅、金、銀等作為貨幣。黃金作為貨幣的歷史比較悠久,目前已知最早的黃金貨幣為距今2500多年的波斯金幣。在我國,黃金貨幣至少可有2300多年的歷史,大約出現於春秋戰國時期。
壹般認為,戰國時楚國的郢爰是我國最早的成熟的黃金貨幣,其中郢指的是楚國都城,爰為計量單位。據現代學者考證,1爰約合楚制1斤,折合成現代計量單位,相當於250克。
秦滅六國後,在使用銅幣的同時,也曾鑄造黃金貨幣,並將其視為?上幣?。秦王後,漢代又進行貨幣改革,對黃金的計量單位也進行了調整,稱為?斤?,1斤相當於250克,形制有馬蹄金、金餅、麟趾金和五銖金等。在備受關註的海昏侯墓中,曾出土了大量黃金,其中尤其以馬蹄金最為引人註目。
不過,古代的度量衡同樣是不斷變化調整的,所以當皇帝賞賜?黃金萬兩?時,到底會有多重,還是需要視朝代而定 。而且,元代和明初還曾禁止使用金銀,盡管金銀貨幣在小範圍內流通過,但畢竟範圍有限。這是需要尤為註意的。
自明英宗開始,金銀再次松動,得以流通,其壹兩折合成現代度量衡約為32.25克。這壹情況,基本被清代繼承。
因此,大體可以認為,古代的黃金計量單位?兩?,相當於32.25克,而萬兩則是322500克,折合成現代計量單位為322.5千克,也就是俗稱的645斤,千兩則是64.5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