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古玩市場 - 知道怎麽去鑒定古代銀錠的真偽

知道怎麽去鑒定古代銀錠的真偽

目前市面上銀錠造假的方式五花八門,主要歸類就是減低銀的成色和重量兩種。細分後,壹是用鉛錫,其表面呈青黑色,收藏者還比較容易辨認;二是澆鑄時將銅塊凝固在銀錠內部,外表鎏銀,體大而輕,手感顯然不同;三是灌鉛法,在真銀錠底部挖出壹個小洞,取出銀後灌入鉛,再封焊洞口,仔細觀察可以發現洞口留有封焊痕跡,後兩種方式需要投資熟手根據手感來辨識,否則則要借助精密儀器來鑒別。

銀錠的顏色

白銀的顏色白潤而沈穩,銀錠氣孔中有金黃色的多彩寶光,銀錠本身色彩為雪白色,老銀錠由於在使用或埋入土中,受人們觸摸、氧化等損傷,銀錠已自然生成了壹層銀銹和包漿,這種銀銹和包漿的顏色大多為灰色或灰褐色,色澤溫潤。民間對白銀鑒別銀色有很多口訣,這裏介紹含黃銅和紅銅的兩個口訣。含有黃銅的銀色為“七黑八灰九轉青,九五成時色還清”,含紅銅的銀色口訣為“七黑八紅九帶白,九五成時還原色”。銀錠的成色(即含銀量)都基本在95%以上,銀錠的顏色除有包漿外,都應是雪白色的發出寶光。市場上出現的渡銀偽錠,其色澤浮而無光,新的時候色澤還亮麗,但氣孔決無多彩的金黃色寶光,時間壹久就會露出銅色;市場上的銀鉛或銀銅等合金假錠,新時色澤灰暗、久後有時會呈現出紅、黃、黑色,這是銀中大量摻入紅銅、黃銅和鉛等所致,但仍無雪白色的寶光;市場上低劣的鉛質假錠,新

銀錠

時色澤黯淡無光,久後外表變黑色。對用真白銀制作的假錠,由於作假銀錠的時間較短,不可能像老銀錠壹樣生成天然的包漿,它的色澤看上去像剛出爐,火氣很大,尤其是在底部和側面,制假者都為了掩蓋這壹特征,往往在銀錠身塗上壹層化學藥物,使銀錠表面變成帶黑色或其它顏色的花包漿。

銀錠銘文

銀錠銘文是指鑄造銀錠時鏨刻或鑄造在銀錠上的文字,內容歷代不盡相同,大體包括銀錠鑄造

的時間、地點、用途、成色、官員或工匠姓名等。鏨刻銘文是當時為了保證銀錠的質量,用簽字畫押的方法,表示對經手的銀錠負責。正因為這樣,卻成了我們今天鑒別真假銀錠的重要依據。壹是歷代銘文有其特點,各個歷史時代銀錠上的銘文都與當時的貨幣經濟緊密相聯,與當時政府用銀為貨幣的歷史相壹致,如漢代銀錠銘文字少;唐代的銀錠字開始多起來了;宋金銀錠銘文較以前有了顯著變化,用途也較廣泛,很多銀錠開始註明用途、地點、成色、匠人等銘文;元代用途進壹步擴大,有了稅課銀徭役折銀稅等銘文。明代的銘文多涉及稅銀內容壹般包括地點、時間、用途、重量、工匠、監鑄押運官員等;清代和民國時期銀錠銘文變化最大。

銘文大體可分為三類,壹類是有關賦、稅、解、貢方面的銀錠屬官錠類,不管這些銀錠

銀錠

是否官爐所鑄(當時官銀有委托銀樓、銀爐鑄造的情況)都是官錠。另壹類銘文為銀樓、爐戶、公司、銀行吉語等銀錠,屬商銀類;第三類是以個人的名義,鑄的銀錠為私銀類。目前私銀錠只發現“考試院院長戴傳賢”壹人在西康分金爐鑄造的幾種不同規格的銀錠。二是銀錠銘文的鏨刻或鑄造方法。我們所見的在模上鑄造銘文的壹般在銀錠的底部,屬元代以前的銀錠,這類銀錠銘文目前發現不多,凡有這類銘文的都十分珍貴。目前見到的大多為鏨刻銘文。鏨刻銘文又分鏨刻陰文和陽文。時間大致以清代雍正時期來劃分,以前的多為陰文,以後的多為陽文。陰文銘文是在銀錠鑄造好後才用鏨子鏨刻上去的,字呈凹形,字體上看很不規則,多筆少畫的事常有,並有代用字、簡筆字的情況,壹般沒有名家書寫,這跟工匠的文代水來、鏨刻技術有關,但卻體現了當時時代特征,如果收藏都看到的老銀錠的陰文不具有這些特征要註意;具有這樣的特征還要用高倍放大鏡細看陰文是否新鏨刻的,新鏨刻的字要傷字旁的包漿,字的包漿也與整個銀錠的包漿不符,如果看到的銀錠整個皮殼包漿被破壞就要特別小心是後鏨刻的字。

陽文銀錠多數是在銀錠未完全冷卻尚呈朱紅色時,且鋼模打壓上去的,因此,銘文字呈凸型,陽文字體工整美觀,內容精練簡潔,字與整個銀錠的皮殼包漿等完全為壹體,銀錠背面和側面無打壓痕跡,但在收復中以常常發現壹些老銀錠的背面或側面又有打壓痕跡,這是因為:1、是在鋼模打壓時銀錠已經冷卻了,鋼模只有用鐵錘打才能把字打到銀錠上面;2、是有些信譽好的銀錠流到不同的地區後,經當地公估官員檢驗後沒有重新鑄造,而是打上當地的戳記,在當地流通,這類銀錠的背面或側面的打壓痕跡更大,但被打壓的底部或側面,因銀錠參與流通後,與整個銀錠已顯得很自然。目前制假者正是利用這種情況在普通錠中加字或改字,使之成為銀錠珍品。鑒別這類假錠要看整個銀錠的皮殼包漿是否壹致,正面陽文字體是否壹致,陽文字與周圍的包漿是否壹致,背或側面被墊打後是否與整個銀錠的磨損壹致,打壓的痕跡是否新打,新打的

銀錠

顯雪白色,幾年後仍與周圍不壹致,如果被墊打部分或整個銀錠被塗上了黑色等顏色,極有可能是假錠。

鑒別真偽,需要掌握各個歷史時期銀錠銘文的格式特征,包括哪些內容。比如說,唐代的銀錠中,沒有出現過檢驗成色的“行人”之類的職位,直到宋金時期的銘文才出現。就是宋金時期,也各有特點,如往往具有“京銷鋌銀”和“出門稅”等字樣的銀錠,肯定是南宋時期的;而出現“鹽判”、“店戶”、“使司”等字樣的銀錠,大體上是屬於金代的。唐代的銀錠銘文與時代的金銀器上的文字壹樣,盡管是鏨刻的,但好象是手書上去的。宋代銀錠有鏨刻和戳記兩種。金代則以鏨刻為主。元代早期為戳記,排列無規,背面常鑄陰文;晚期則以鏨刻為主。明代的銀錠銘文較少發現戳記的。除“金花銀”之外,壹般都是鏨刻。文字排列間隔不規範,盡管有序,但依然給人的感覺是雜亂。清代以前的銀錠銘文到目前為止,除了壹件上海博物所藏嘉靖三十壹年圓錠外,基本上都是陰文。清代及民國的銀錠都是陽文,或許是在銀錠成型、還未完全冷凝時砸刻上去的,文字壹般沒有變化,內容豐富,因地而異。

銀錠造形

中國歷代對銀錠的鑄造及發行都沒有統壹的嚴格規定,允許自由鑄造。只要適應當時的流通環境和民間習俗,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銀錠造形無規定,特別是從清代開始,銀錠的器形更加多樣,各省各地各有千秋,異曲同工。中國銀錠的種類繁多,器型各異,漢代銀錠的器形為餅狀,唐代壹般是長方形條狀,同時有餅狀和船形,宋代銀錠的器形以鋌為主,與唐銀相比形態變寬、變厚,正面四角微翹,呈砝碼形,兩頭兩個圓弧成束腰形,遼、西夏、金的銀錠器形與宋差不多;元代銀錠的器形與宋出入不大,無銘文錠的區分是周緣翹起,中間內凹,多數元錠沒有銘文;明代銀錠的器形長度較元代變短,而厚度卻增加,束腰已較小,兩端的弧形消失,周緣增高,特別是兩端更加突出,形成壹個雙翅;清代到民國22年銀錠退出貨幣領域始,銀錠器形之雜,難以統計。但大體可分為元寶形、圓型、長方形、正方形、砝碼形、牌坊形等幾大類。

銀錠的重量及聲音

銀錠的鑄造重量在清代前無統壹規定,但銀兩代表的重量卻不同,如唐代壹兩42克,宋為39克、元為36.6克,明為37克。清代壹般在34至38克之間,除常見的五兩、十兩、二十五兩、伍拾倆的重量外,還有三十兩、四十兩的銀錠,就是這些銀錠中,還有多少錢,多少銖的銘文等。這是由白銀作為稱

銀錠

量貨幣的性質所決定的,但大家收藏的重量與當時的標準不符就要警覺。但清代和民國銀錠在重量上就有了基本統壹的規定,通常的是五兩、十兩和五十兩三種銀錠,五兩以下為碎銀,主要限於市場流通,補零等使用。因此目前市場上出現清代銀錠有三拾兩、肆拾兩、壹佰兩,甚至兩佰兩以上的大錠,都應該是假錠。據歷料記載,中國鎮庫大錠清代只有湖北鑄有100兩的鎮庫銀,目前在什麽地方已不知道,而明代500兩的鎮庫銀,1900年被八國聯軍攻入北京後搶去,早已不知去向。聽銀錠的聲音主要是防包殼假錠,對有疑問的銀錠,拿另壹個銀錠敲其錠,若有空心聲或破聲應是包殼銀錠。

銀錠成型情況

各種銀錠因鑄造工藝的不同,成型後的情況也不同,現在制假銀錠,往往工藝與過去不壹致,因此,成型後的情況也不同如果不是真銀制假那更不相同。如壹是五十兩的雙翅銀錠,成型後雙翅層次分明,寶氣光亮;錠面中心常常有壹個小凹,但將型模傾斜固定於壹邊的中心無凹狀,這類器型底部和側部壹般有蜂窩狀,又如錠面凸出無絲紋的銀錠器形。主要有兩廣、雲南槽銀、牌坊銀,河南腰錠、山西晉泰錠等,這類銀錠的特點是錠面平滑、呈溢滿狀凸出,四邊是圓弧狀角,側面有重紋,槽銀底部蜂窩狀有的不明顯,甚至沒有,但牌坊錠底部有蜂窩狀。三是錠面凹陷無絲紋,中心有奶頭狀的銀錠器形,主要是以四川為代表十兩圓錠型,底部蜂窩狀明顯。四是錠面微凹並有絲紋的器形,這類壹般是碎銀,銀的成色達9成色以上就會有絲紋形,9成色以下者銀的層色越低,說越無絲紋銀。銀錠的底部和側的蜂窩狀大小、多少、深淺是鑒別真假

銀錠

銀錠的又壹重要依據。凡蜂窩較深、較密、洞內圓潤光亮,有回珠,有彩色光澤者必是真銀錠,銀合金銀錠壹般沒能上述特征,如果蜂窩中灰黑壹片,可能是鉛等假錠。蜂窩狀凡是自然形成的必然是口小洞大,深淺不壹,人為制造的蜂窩狀正好相反。

  • 上一篇:中國古代陶瓷工業的發展歷程是怎樣的?
  • 下一篇:神武4飛升129龍宮屬性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