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硯臺是由研磨機演變而來,出現在新石器時代。在安半坡邵文化遺址出土的石磨和磨架中,有的石磨上有凹槽和臼,在凹槽和臼中還殘留有磨過的顏料痕跡。
1976安陽殷墟木壕墓出土的玉器中,有用於配色的彩板。這些彩板、磨盤、石磨可能是硯的前身。洛陽西周墓出土的長方形石板,前寬後窄。石板磨光,朱砂留在地上。這種板巖調色盤的造型和用途與後來的硯非常接近。
65438年至0975年,湖北雲夢睡虎地秦墓發現木簡、墨汁、磨石,顯示戰國晚期有硯臺磨制。硯在漢代被廣泛使用,代代相傳的數量也很多。
1973年,湖北江陵鳳凰山文帝十壹年壹座墓中也出土了筆、墨、硯、木簡(無字)、銅針等全套文具。很多漢墓都出土了硯臺,說明當時的墨水需要用磨石研磨,證明硯臺是最早的。
從出土資料來看,漢代的硯臺既有陶的,也有石的,多為圓形、三足形,足上有雕花、獸足、簡形、龜形硯臺。
魏晉時期,隨著紙張的廣泛使用,硯臺的種類和品種也有所發展。除了陶硯和石硯之外,還出現了瓷硯,硯的形狀有長方形和圓形。
隋唐時期,制硯技術發展迅速,硯材種類比前代多。硯在唐代被廣泛使用,並產生了著名的產品,如端硯和佘艷。到了宋代,硯臺更加流行。到了明代,中國逐漸形成了四大名硯——段、於、陶、(紅綾和後來並列)。清代,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硯的生產達到了空前的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