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位於北緯37° 07′~ 41° 00′,東經117° 35′~ 121° 10′,是山東半島和遼東半島環抱的半封閉內海,面積約7.3。東部渤海海峽與黃海相連,渤海與黃海的分界線為山東半島北端蓬萊角經廟島群島至遼東半島南端老鐵山點的連線。3000公裏的海岸環繞,城鎮遍地,交通便利,通往世界各地的港口進行海上運輸。環渤海地區有天津、大連、秦皇島等主要城市和海港,是中國北方重要的經濟區。
渤海的童話很多,尤其是渤海南端的蓬萊閣。蓬萊閣建於宋代嘉佑年間,占地約32000平方米。由蓬萊閣、三清殿、天後宮、彌陀寺組成。主體建築蓬萊閣為兩層木結構,建築宏偉。亭西側有避風亭,東側有臥碑亭、觀瀾亭、濱日樓。在亭子上的亭子大廳的墻壁之間,有各式各樣的對聯題字。仙閣淩空、仙人城、獅洞煙雲等蓬萊十大景點,趣味十足,各有千秋。
中國古代神話中的八仙,如鐘、張、、李鐵拐李、韓湘子、曹國九、欒財河、何仙姑等,懲惡揚善,抑富濟貧,廣受人民喜愛。眾所周知的八仙過海的故事據說就發生在蓬萊閣。大人有座不朽之橋,據說是八仙渡海的地方。
山東隊的隊長賈,溫州高中南大的老同學,告訴我渤海還有壹個現代的神奇故事,就是渤海上有漂浮的“油苗”。我覺得很奇怪,無非就是油輪排出的廢油。回答是或不是!這是真正的油苗!
1958前後,獲得了渤海漂浮的油苗信息。地質部華北石油調查大隊和石油工業部華東石油勘探局聯合組成渤海油苗調查隊。賈、李等七人,北起大連,經蓬萊、芝罘、煙臺、威海至膠東半島,南至廟島群島、長山群島、坨子島等地。當時除了唐山奧陶紀石灰巖溶洞的裂縫中有油苗外,平原上的覆蓋區始終沒有發現,因此對海上出現“油苗”更加懷疑,推測十有八九是船只或沿海煉油廠、造船廠排放的廢油。但通過細致的調查采訪,並采集大量油樣進行分析對比,最終調查出海上漂浮油苗的真相。調查結論是:“第壹,排除油苗來自船舶或煉油廠排放廢油的可能性,這是根據檢測結果。壹致認為油苗系來自渤海海底,判斷油苗與古生代地層無關,與中、新生代地層關系密切,可能通過斷層溢出到海面。”
從油氣地質學的觀點來看,魔油苗的起源是基於特殊的地質條件,其可能性如下:
(1)渤海是渤海灣盆地的沈積中心和油氣聚集中心,油氣運移會更加活躍。
(2)新近系館陶組及以上地層具有淺層油氣成藏條件,可運移至第四系松散層,鉆探已揭示。
(3)晚期新構造運動頻繁,壹些“田童斷裂”直接貫穿第四紀。根據河口地區淺層地震剖面,斷層發育,為油氣運移和擴散提供了條件。
早在1959年黃驊坳陷進行油氣勘探時,我就指出:“渤海是壹個巨大的沈積盆地,其中有極厚的沈積物。黃驊坳陷位於渤海灣盆地西南端,被認為是華北盆地(濟陽坳陷也是)最有希望、最現實的含油區(暫時不與渤海坳陷相比)。”
這壹年,地質部決定在渤海開展航磁調查,並於1960成立第五物探大隊,完成渤海海底重力區調查和地震反射法大比例尺剖面調查,初步圈定面積約3萬平方公裏的凹陷,同時發現第三系沈積厚度達到9000米, 發現兩個構造帶,查明渤海與陸地連接屬於渤海灣盆地,擴大了含油氣區調查範圍,提高了。
當時河北石油隊曾設想在渤海沙雷田島鉆井,但因鉆井和運輸能力不足而未能實現,說明指導思想對渤海油氣勘探有著強烈的信念。
今天的渤海,以渤中凹陷為中心,包括渤海灣和遼東灣。油氣勘探開發形勢大好,捷報頻傳。
1992年8月,渤海遼東灣錦州20-2凝析氣田建成投產,日產天然氣1.5萬立方米,輕質油413.5噸。氣田距遼寧省興城市約50公裏,分布面積約50平方公裏,為錦西化肥廠提供年產32萬噸合成氨和52萬噸尿素。
65438-0995,秦皇島32-6油田是渤海中部新發現的油田。多口井鉆獲高產油氣流,探明含油面積67平方公裏,估算石油地質儲量近2億噸,是中國發現的第三大海上油田。
1996年7月,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與美國阿莫科公司簽訂了合作勘探開發渤海灣淺海區油氣儲量的合同。合同區位於城北凹陷東部,面積149平方公裏。渤海地區曹妃甸氣田已探明天然氣地質儲量6543.8+000億立方米,距天津99公裏,每年可向天津供氣3億立方米,持續20年。曹妃甸氣田和秦皇島32-6油田的重大發現,極大地完善了渤海油氣資源評價。
埕島油田也是在黃河口北岸淺海發現的,構造面積82平方公裏。在埕北-11、12、20三口探井中,發現了中生界、古近系東營組、新近系館陶組、明化鎮組油層,平均厚度為*。
在《渤海海域油氣調查成果與展望》(石油天然氣地質第3卷10期)壹文中,我將渤海與世界聞名的委內瑞拉馬拉開波湖油田進行了對比:“這個油田從1917產下第壹桶油到現在已經70多年了,湖泊面積超過14000,但油井數量發展到16000多口,渤海至今只鉆了幾百口井。相比之下,勘探程度仍然較低,勘探潛力仍然很大。還有大量石油地質儲量沒有被發現。”
根據《中國石油地質》(第16卷),20世紀80年代用圈閉法計算渤海油氣資源量(從345個海域中篩選出149個級別可靠的局部圈閉,按資源量50%的概率值計算圈閉面積大於5平方公裏的構造),計算結果為35.6億噸。
今天,過去的“神奇的油苗”也就不足為奇了。
通過前五年的區域調查和後五年的區域勘探,華北對盆地的油氣地質有了深刻的認識。
根據華北地區大量的地震勘探資料表明,所有地震剖面上記錄的斷層信息絕大部分屬於正斷層。華北盆地約有130條主斷層,均為張性或張性。如遼蘭斷裂下古生界頂面最大斷距3500米。衢州斷層相對落差7000 ~ 8500m,斷層寬度近10km(抗拉強度),斷面傾角小於45度,斷面產狀呈弧形。南北板塊落差逐漸減小到300 ~ 500m,斷層寬度減小到1 ~ 2km,斷面傾角增大到45度以上,斷層長度大於65430。據有關資料統計,華北新生代擴張速率為V = 0.17mm/年,中部為0.83mm/年,南部為0.25mm/年。根據現代震源研究,10%的震源深度超過330公裏。
上述結果表明,華北屬於張性裂谷盆地,也稱陸內裂谷盆地。中生代晚期以來,從始新世開始持續了約3500萬年,盆地內形成了兩套沈積體系。壹套以ne向為主的渤海灣沈積體系,包括孔店組、沙河街組和東營組,總厚度6000 ~ 10000米,以陸相為主。另壹套周口沈積體系,以西北向為主,以紅層為主。因此,沙河街組的深水或半深水湖相沈積主要局限於華北地區,包括從開封凹陷東濮凹陷以北的渤海灣盆地。
在所有反射地震剖面上很容易區分第壹波組和第二波組。前者以穩定、致密、連續產出為特征,經鉆探證實為新近系明化鎮組和館陶組。後壹層速度為3400 ~ 3500米/秒,相當於古近系東營組。兩組之間形成區域不整合,上部盆地由斷陷轉為坳陷沈積,這是華北盆地構造最重要的特征。基於此,壹般認為華北地區主要生油期為晚始新世-漸新世,喜馬拉雅運動晚期的擠壓褶皺和斷層是華北地區油氣運移和分布直至油氣藏形成的重要因素。
許多專家學者對沈積盆地進行了分類和評價。朱霞(1965,1978)強調中國中新生代含油氣盆地是新階段、新層次、新體系的產物,分為斷陷盆地和坳陷盆地,並指出兩類盆地必然是多旋回改造。華北盆地應該是壹個斷陷盆地。
徐京華教授曾論述渤海灣:“渤海灣盆地是壹個伸展盆地,其成因與活動板塊邊緣巖漿弧後的伸展有關。西太平洋俯沖邊緣後的上地幔隆起導致了盆地下部大陸地殼的裂谷作用。第三紀,巖石圈伸展東移至黃海和東海,琉球弧後海底擴張形成弧後盆地。
渤海灣盆地下莫霍界面最小埋深為33公裏,新生代地層厚8~10公裏,地殼最薄處為23公裏。古近紀初始沈降是平衡的,反映巖石圈被拉張的大陸地殼減薄,當新近紀平衡補償達到極限時沈降速度變慢。
斷層是該區的主要構造:盆地以斷層為界,沈積物也被斷層切割。有許多半地塹或地壘,幾個主要的凹陷被地壘或基巖山分開。斷層在沈積時停止,沈積在斷層的下降盤最厚。新近紀以走滑斷層為主時,地塹斷層停止,郯廬斷裂帶和依蘭-伊通斷裂帶形成狹長的伸展盆地。"
華北地區經過35年的油氣勘探,計算出石油資源總量為130 ~ 175萬噸,天然氣資源總量約為5.5萬億立方米(不含煤層氣)。其中,古近系石油約110 ~ 14億噸,天然氣約2.77萬億立方米;其次是上古生界,石油約500-10億噸,天然氣約2.07萬億立方米,中生界和下古生界較少。據估算,上古生界2000米以上煤層甲烷資源總量約為4.5萬億立方米。
從松遼到華北,在新華夏第二沈降帶,或中國東部克拉通裂谷帶發現了大型油氣田。再往南,穿過東榜嶺-大別褶皺帶就是江漢盆地。
油跡史:油氣勘探5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