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來流行於民間的風尚,習俗,基本反映出福清地區人民群眾的生活傳統習慣、道德規範和精神風貌。是閩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鮮明標誌。從歷史沿革的脈絡看,福清風俗具有4個較為明顯的特點:
(1) 繼承古越文化的遺風;
(2) 大量接受古代中原文化的影響;
(3) 受到宗教特別是佛教和道教的影響;
(4) 近現代以來,對海外文化的吸收。
在福清傳統時令節俗中,迎春、接春、迎年等生動體現了古越遺風的履痕;而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重陽節等以及婚喪壽慶傳統風俗中的合婚、定聘、禳壽、正壽、開吊等和信仰民風中的關公誕、迎城隍、魁星誕、土地誕、魯班誕等則明顯來自中原文化的影響,是古代中原文化的活化石。福清民間對海上女神林默娘(即馬祖,俗呼馬祖)和對陸上女神陳靖姑(即臨水太後陳夫人,俗呼臨水奶)的崇拜和信仰,說明道教對福清民俗影響之深,尤其是數百年來在民間被尊為婦女、兒童保護神的臨水奶,幾乎深入到民間的家家戶廣。信仰民風中的觀音誕、地藏王誕、泗洲佛、浴佛節等等則充分展示了佛教的滲透。佛、道兩教在福清民俗中間付受到信徒們的崇奉,往往壹案同供佛、道兩神位。相對而言,伊斯蘭教對福清的習俗影響較小。近代以來,在福清的生活習尚中,也受天主教和基督教的影響。脫鞋人屋、燈展、花展等則生動地反映了福清人又善於汲收外來文化習尚的傳統。福清風俗在形成過程中,既具有吸收融匯外來習俗的融通力,又具有地域割據碎狀性的排他型。生活民俗中則出現同鄉不同俗,信仰民風中既有壹爐香供道、佛兩教的現象,又有"奉教"(指西方傳來的天主教、基督教)是野教的排他型現狀出現。福清風俗蘊含著尊重傳統又勇於開拓,留戀鄉土又熱衷於外出的奇異雙向型,培育了眾多英才,使閩海鄉賢輩出,諸如近代史上第壹個放眼看世界的民族英雄林則徐、引進西方新興資產階級思想的啟蒙思想家嚴復、中國翻譯界奠基人林紓、中國近代史上在南洋開辟"新福清"的著名華僑領袖黃乃裳等等。福清風俗,充分呈現著"東南山國"與"閩海雄風"的封閉和開放雙向交錯的人文形態。
春節拜年 農歷正月初壹,古稱履端,是辭舊迎新之節,也是壹年中最隆重的節日。早晨吃太平面(線面加2個蛋),象征壹年太平。初壹至初三,整肅衣冠向家中長輩、親友"拜年",講吉利話。鬧元宵正月十五,鬧元宵,逛燈市。福清地區初七以後,即盛行燈市,觀燈和送燈。南後街專門出售各種紙制花燈,街道兩旁,屋槽之下,花燈高懸,琳瑯滿目。
過拗九 正月二十九,是福清地區獨有的節俗。煮糯米粥,配以紅棗、紅糖、荸薺、桂圓、花生等佐料,謂"拗九粥",舉家當早餐;出嫁的女兒也要送拗九粥給父母,意為祝願平安度過"九"這壹關。清明掃墓清明節,祭祖掃墓,食品主要是菠菠棵、光餅籌。
端午劃龍舟 五月初五,又稱五日節。初壹至初五主要活動是龍舟競度;初五中午"過節"要喝雄黃酒,吃花生粽和荷葉包。
七夕話鵲橋 七月初七之夜是神話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時間。福清地區在這個節日普遍互相贈送蠶豆,以作結緣紀念。
中秋賞月 八月十五,又稱團圓節。家人團聚吃月餅、飲酒和賞滿月。舊時笙歌達旦,謂之"待月華"。
重陽敬老 九月初九,謂之重陽節,是敬老日。舊時民眾登高、放風箏,熱鬧非常。
冬至 又稱冬節。全家歡聚壹堂搓粞為丸,福清話叫"搓丸",是團圓的意思。
過小年 十二月廿四,也叫"祭竈"。家家戶戶打掃廚房,迎接新年,食品主要是竈糖竈餅。
過年 農歷年的最後壹天,又叫除夕,是壹年中最重要的節日。全家團聚壹起,歡歡喜喜吃年夜飯,給小孩分壓歲錢。過了"年",第二天即是春節。
七街三十六巷之今昔~福建福清風光
玉融古城,是壹首滄桑的民謠,余韻未消;耋耋老人從爺爺的爺爺那兒,壹輩輩聆聽七街三十六巷的故事。夜深人靜之時,猶聞木屐趿過石板巷道的“嗒嗒”聲響;晨曦薄霧之中,小巷深處仿佛傳來“茶食茶食”……“黃米糕光餅”的叫賣聲,那賣橄欖串的老者,用竹筒裝著竹簽,壹下壹下不緊不慢地甩出清脆的聲響,從唐朝壹直響到今天……
今天的融城,是祖國東南沿海的壹顆璀璨明珠。1990年撤縣建市以來,舊城改造,規劃建設,城區面貌日新月異,百萬福清人民,建設僑鄉新市齊努力,壹個現代化的城市正在崛起。懷舊的文人墨客叩問歷史老人:七街三十六巷今安在?
(壹)
翻開歷史長卷,我從老花鏡中畢恭畢敬閱讀融城。我們居住作息的這座小城,從唐聖歷二年(公元699年)析長樂東南8鄉建置萬安縣(福清市初名)以來,壹直是縣治所的駐地,歷經擴建、修繕,至今已1300余年。
融城作為福清的政治、文化中心,在過去的1300年裏,有1114年處於封建社會,有109年處於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後來的時間,就屬於新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融城的街路巷名,在封建社會中主要由布衣百姓所取,官府文人興致所至,或為某種需要,也取了不少,後來官方多次整改,文人也處處插手,這方面的街巷名稱比例日漸增多,文化氣息漸濃。仔細檢索融城,我們揪住了歷史老人的飄然銀須:
唐宋間有:小橋、上井、產塘、夏鋪、魚市、橫街***6街33巷;明清時有:縣前、學前、西門、上井、下井、小橋、產塘、後埔、魚市、橫街、場前,***計11街33巷。
鬥轉星移,轉眼間新中國成立,福清解放。1950年,融城有:河前、新街、壹拂、產塘、後埔、小橋、宦街、福星、魚市9街58巷;至1979年,融城還有大北、後埔、小橋、產塘、水陸、學前、魚市、橫街、福星、新街等10街61巷。
1988年福清修誌,記載7街為:後埔街、魚市街、水陸街(西門街)、產塘街、小橋街、大北街、宦街;36巷為:上巷、河頭巷、鄭巷、旺巷、腳帶巷、相連巷、城隍巷、陽春巷、古夏巷、東巷、高巷、鳳山巷、吳厝巷、學尾巷、深巷、杜伯弄、杏園弄、湖濱霞、玉鬥園、參府前、福塘境、較場埔墘、五德堂。
1990年福清撤縣建市前夕,***有42條路124道巷。
我們驚喜地發現,小橋街、後埔街(唐宋間為夏鋪)和產塘街的名稱,是由唐宋間沿用至今。古老的融城,悠久的歷史,生生不息的傳統文化,怎不讓玉融兒女感慨萬千而又驕傲自豪!
(二)
隨著我市改革開放的逐步深化和經濟建設的不斷發展,市政建設也取得了巨大進展,舊城改造與新城區建設同時進行,城區面積由原來的4.6平方公裏擴大到現在的10平方公裏多,新建擴建了十多條主幹道和三十多條次幹道,改造了近百條小街巷,成片的舊城區被改造成新的住宅區,街路兩側高樓林立,城市面貌日新月異。與此同時,地名也發生了很大變化,成片的地名實體消失了,壹個個新的地名應運而生。撤縣建市以來,福清市地名辦為規範城區街巷道路名稱做了大量工作。1995年7月,根據1986年國務院頒布的《地名管理條例》和1988年省政府頒布的《福建省地名管理規定》以及1992年福州市頒布的《福州市地名管理辦法》中的有關規定,本著“突出特點,註重歷史,照顧習慣,保持穩定,體現規劃”的原則,對融城城區內主要街道草擬了名稱,分別有:
壹拂街、東門街、利橋街、後埔街、文興街、水陸街(西門街)、小橋街和鳳凰路、江濱路、龍興路、龍旺路、龍山路、融北路、下橋路、利民路、玉屏路、鳳北路、龍華路、東臯路、孤山路、鴻商路、玉塘路、城隍路、金墩路、田墘路、龍津路、向陽路、鳳南路、融西路、龍門路、橋溪路、江南路、天寶路、雙旌路、福山路、永安巷、永居巷、永樂巷、永業巷等7街28路4巷。六年來,這些名稱在城區建設中逐漸為人們所接受,如今,寬闊的街道車水馬龍,石板的巷道不復存在,代之以整潔的水泥路。賣茶食的小夥腳上穿的是皮鞋,筐子架在自行車後座的兩邊,壹邊踩車壹邊很傳統地吆喝:“茶食、茶食!”公交車穿梭於各主要街道,新建的向高街古香古色和現代氣息和諧交融。在它的旁邊,依托豆區名園,誕生了壹條古玩街,與瑞雲塔前、黃閣重綸下的利橋街相呼應、相媲美。
(三)
融城的街巷道名,或依地勢地貌而命名,或據實際功用而稱謂,或具紀念意義,或為祈求吉祥如意,爭奇鬥艷,意味深長。如雙旌路,東從南門橋南頭接江南路,西至雙旌山東麓,雙旌山系福清形勝之壹,故路以山名。後埔街,原名夏鋪街,古為夏氏集居地,街路兩旁多為夏姓開設的店鋪,故名。因“夏”與“後”諧音乃漸成後埔街,“文革”間曾改名反帝路,1987年又改為後埔路,現恢復原名。江濱路,舊時為紀念邑人明內閣首輔葉向高,以向高號臺山為名,稱臺山路,民國間為紀念孫中山,改名中山路,後又名環城路,“文革”期間改名解放路,1979年恢復環城路。永安巷、永居巷、永樂巷、永業巷則以“安居樂業”四字冠“永”定名,表示居民住戶美好的心願。
在現有的街巷中,已很難找到往昔的影子了。但在沿用小橋、產塘、後埔街名的同時,有壹條貫穿城區東西的街道卻越來越長,越來越漂亮,那就是壹拂街。
壹拂街,原名壹拂路,東從華僑影劇院接東門街,西至湖濱霞接江濱路,全長0.8公裏,舊時分段曾名曰學前街、福新街、府前街、魚市街、市心街、宦街等。這條街道的名稱,是為紀念北宋時福清名人鄭俠而起的,八十年代末將橫亙在縣府前的整條大街,取消各街段名稱,統稱為壹拂街。1993年對壹拂路西部的湖濱霞進行改造,成為壹拂路西頭壹小段,故再取消湖濱霞之名,歸壹拂街。
紀念鄭俠為何要叫“壹拂街”呢?因為鄭俠號稱“壹拂先生”,這裏有壹段感人的傳說。
鄭俠,北宋時本縣海口人。生性耿直,壹身正氣,治平四年(1067)二十七歲中進士,因關心民間疾苦,痛斥官場邪惡,向皇帝進了“流民圖”和“邪曲小人圖”,得罪了大官僚,被流放到瓊州,年過半百方獲準回京,蘇東坡保薦他到泉州當了教諭。不久,又受奸臣排擠,調回京城當看守城門的小吏。
鄭俠雖經磨難,脾氣卻越來越倔,梭角越磨越銳。有壹回,他當面指斥當朝太師蔡京縱子作惡,得罪了這個奸臣。當鄭俠告老返鄉之時,蔡京攔在路上,要檢查鄭俠的十個箱子,壹番唇槍舌劍之後,蔡京蠻橫地打開了鄭俠的禦封箱子。誰知開了九箱,全是瓦礫石塊,最後壹箱打開,只見文房四寶和書籍壹應俱全,蔡京以為珍寶必在箱底,翻出之後,竟是壹塵拂,鄭俠悠然自得地說:“下官壹身幹凈,就靠此物,時時勤拂拭,不使染塵埃。”說罷,手持塵拂往蔡京身上壹拂,哈哈大笑:“可惜大人壹身塵積太厚,無法拂除。”蔡京張口結舌,在圍觀民眾的譏笑聲中灰溜溜地走了。
這就是“壹拂先生”和壹拂街的由來,為民請命,壹身正氣的壹拂先生將永駐家鄉人民心間。福清市委市政府體民心順民意為清廉為政的鄭俠塑像,安放在街心公園東南角,面對壹拂街人來人往,觀太平盛世融城繁華,***享改革開放成果,而壹拂路,就是壹拂先生鑲嵌在玉融大地上的豐碑。
融城七街三十六巷,如閩劇曲調如訴如泣,是史詩偉章如歌如頌。愛我融城,讓七街三十六巷美如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