棺木擡到,孝男到門前跪泣迎接。有人為屍體沐浴穿戴裝殮入棺,這樣職業的人泉州晉江稱為“雕虎”。孝男等以新水桶至附近井中汲水,回時任繩子拖地,水放在壹碗置於烘爐燒,為屍體洗浴之用。余水傾倒階前,這樣叫“上水”。
死者裝扮畢,扶起坐於廳中交椅上,由道士或僧人作法,祭肴定額十二碗,名叫“辭生。死者足踏裝有谷物金錢之鬥,由道士或僧人幫其拿壹些準備好的錢散發給子孫,名為“散手尾錢”。所擇時刻已到,屍體裝入棺內,納以石灰碎紙(泉名“紙腳”),如夫妻尚存其壹,則草席須刈留壹半。
裝殮停當,蓋上棺蓋,釘上木錠。孝男等隨後將死者生前所用之藥瓶藥爐草席碗筷等物揀送至室外曠地,從前各鋪均有定址,不能越界。近改在自家門前燒毀,名叫“送草”。
送草之後要停柩於自家廳上。停柩的棺木必須加漆,漆之厚薄,視停放時間之久暫及喪家之經濟力量而異。
停柩壹段時候,諸事準備就緒,便擇日發喪開吊,做功德為亡魂超度。先期印發“訃貼”遍告諸親友。出葬前數日再度“捧飯”。布置靈堂,先把糊好之“紙厝”安放廳中,貼上死人名位,由道(僧)作法,名曰“安龕”。
親友接到訃貼,視其交情及資力,有以現款為賻,有以挽聯,有以布帛貼字,亦有以冥鏹為賻的,豐儉不壹。唯花圈則民國以後始用,舊式的不用花圈。發喪之日至公吊之前,親友陸續前往吊唁者,謂之“問喪”。功德已畢,焚燒紙厝,翌日出葬。?
出葬行列有親友應酬之各種物品,如喪軸多者必擡喪軸而行,又有化妝各種戲服,在出葬行列中邊歌邊舞,自數陣至數十陣,沿路觀眾如雲,爭看熱鬧。交遊廣闊之大戶,當靈棺經過時,有交情的人家於自家門口排香案,舉行路祭,孝男要叩謝並送其紅布壹塊。
擴展資料
泉州晉江服喪事宜:
人死之後,親屬戴孝,頭冠白巾,泉州名為“頭白”。身穿孝服,沒有做功德的以白布為之,做功德的外加麻服,所以做功德也稱為“變服”。
孝男足穿草鞋,女則就布鞋加縫白布或青布,兒媳鞋後加紅布。外親如外孫的“頭白”多壹塊紅布,通常不戴在頭上,足穿便鞋。腰間孝男纏麻帶,其他為寧麻帶。孝男百日內不剃發。
泉州人死後三年系首尾計算,屆時除服從吉,門貼新紅聯,俗稱“貼三年聯”。每月初壹及十五,早上敬湯茶飯菜,孝眷哭祭,稱為“孝初壹十五”。未除服前新年不貼紅聯,或貼水紅色或綠色者,其辭句亦與春聯異,作哀傷之詞,如“望雲思親”之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