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王楊盧駱”,即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為初唐四傑。2.蔡文姬
3.法國:莫伯桑——《羊脂球》
俄國:契科夫——《變色龍》
美國:歐.亨利——《麥琪的禮物
4.
《舒昂黨人》
《高布賽克》
《蘇鎮舞會》
《家族復仇》
《夏倍上校》
《圖爾的本堂神甫》
《十三人的故事》
《歐也妮·葛朗臺》
《高老頭》
《長壽藥水》
《驢皮記》
《絕對的探求》
《古玩陳列室》
《賽查·皮羅托盛衰記》
《扭沁根銀行》
《公務員》
《攪水女人》
《幻滅》
《煙花女榮枯記》
《貝姨》
《邦斯舅舅》
《農民》
《老姑娘》
《比哀蘭特》
《阿爾西的議員》
《夏娃的女兒》
《幽谷百合》
《改邪歸正的梅莫特》
《三十歲的女人》
《薩拉金》
《紅房子旅館》
《沙漠裏的愛情》
《無神論者望彌撒》
《岡巴拉》
<;紅色旅館>
5.東嶽泰山(1532米),位於山東泰安市。
西嶽華山(1997米),位於陜西華陰縣。
南嶽衡山(1512米),位於湖南長沙以南的衡山縣。
北嶽恒山(2017米),位於山西渾源縣。
中嶽嵩山(1440米),位於河南登封縣。
6.
《大學》、《中庸》、《論語》、《孟子>
7.伯,仲,季表示排行,伯表示最大,季表示最小。
8.晦
陰歷每月初壹稱"朔",十五稱"望",十六叫"既望",月末壹天稱"晦"
9.元宵節:觀燈 賞月 吃湯圓
清明節:踏青 放風箏 祭祖掃墓 吃清團
重陽節:登高 賞菊
10.琴棋書畫。
11.松、竹、梅
中國古代文人喜愛寄物抒情,借以自然物來表現自己的理想品格和對精神境界的追求。堅毅不撥的青松,挺撥多姿的翠竹,傲雪報春的冬梅,它們雖系不同屬科,卻都有不畏嚴霜的高潔風格。它們在歲寒中同生,歷來被中國古今文人們所敬慕,而譽為“歲寒三友”,以此比喻忠貞的友誼。
2. 請多介紹些古代知識,文言文知識,古代壹些繁文縟節古代禮節:
中國宴飲是中華民族飲食文明不可分割的壹部分。宴飲既是物質形態,也是精神形態。古人講:“夫禮之初,始諸飲食。”“設宴待嘉賓,無禮不成席。”宴與禮相連,宴與情相通,古今中外亦然。宴飲所具有的聚餐式、規格化、社交性、禮儀性這幾大特點,決定著古代不可少,現代不可缺,將來還會有。因為吃是人類的起點和最後歸宿。宴飲中的吃喝不同於日常飲食中的吃喝,宴飲將吃喝作為實施情、禮、儀、樂、趣、享的壹種形式,是人類追求飲饌美的—種手段。
無古不成今。當今社會,人們將舉辦和參加各種宴飲活動看作是相互交流、互通信息、了卻心願、答謝朋友等社交手段之壹,它與日常進餐的不同之處在於,具有壹定的禮儀規矩。但是,在各種宴席上,不合禮儀的舉動卻時常可見。
然而,在中國古代宴飲活動中,有著種種禮儀規範的約束,並形成了壹套飲食禮節。古人宴請賓客,壹般程式為:確定宴請,主人發出請柬,車輛迎賓,門前恭候,客至問安致意,請入廳堂小坐,敬茶獻煙,專人陪伴,稍事休息後導客入席,彼此讓座。開席前即使是家宴,家長也得說幾句話,相當於致辭。
席間上菜,先冷後熱,先大件,後壹般,中間插上點心,最後上果盤。每進壹肴,主人要舉杯敬酒,舉箸勸食。無論主人或客人,都要遵循這樣的禮節,即《禮記·曲禮》中所講的:
“***飯不擇手”,即同別人壹起吃飯時,要檢查手的清潔,把手洗幹凈後再食;
“毋摶飯”,不要把飯搓成飯團,然後狼吞虎咽大口吃,這樣做有爭食之嫌;
“毋放飯”,不要把手中的飯再放回盤碗中,以免給人以不潔的感覺;
“毋流歠”,不要喝得滿嘴淋漓,給人以饞相;
“毋咤飯”,吃飯時不要嘖嘖做聲,發出唏唏的響聲;
“毋嚙骨”,不要過度地啃骨頭,給人以不雅的印象;
“毋反魚肉”,不要把咬過的魚肉再放回盤碗裏,應當接著吃完,以示衛生,吃時應少取,不夠再取;
“毋投與狗骨”,不要把肉骨頭投給狗,以免主人誤以為他舉辦的宴席只配狗食;
“毋固獲”,不要專挑自己喜歡吃的那壹種食物,這樣做會顯得有些自私;
“毋揚飯”,不要因為貪圖吃得快壹些,就去揚著熱飯,以散去熱氣,這樣做顯得心急;
“飯黍毋以箸”,吃黍米飯不要用筷子,而須用專用匙,以免給人喙食之感;
“毋遝羹”,不要大口喝羹湯,有菜的羹湯應用筷子夾食;
“毋絮羹”,客人不要當著主人的面調和羹湯,好像自己的烹調技藝比主人的更好;
“毋刺齒”,不要當眾剔牙,顯得不雅觀,須待飯後再剔;
“毋歠醢”,不要喝醬汁,使人覺得妳沒見過世面;
“客絮羹,主人辭不能享”,如果有客人在調和羹湯,主人就要道歉,說烹調得不好,請包涵;
“客歠醢,主人辭以窶”,如果客人喝了醬汁,主人也要道歉,說菜肴乏味;
“濡肉齒決,幹肉不齒決”,煮過的肉可用牙齒咬斷,幹肉則不要用牙去咬,須用手或刀匕分食;
“毋嘬炙”,吃烤肉串和大塊的烤肉,不要壹口吞下去,這樣會塞滿口腔,呈狼吞虎咽狀;
“***食不飽”,即同別人壹道吃飯,不要吃得過飽,要註意文明和謙讓;
“卒食,客自前跪,撤飯齊以授相者,主人興,辭於客,然後客坐。”進餐完後,客人應起身向前收拾桌上盛著腌漬物的盤子,交給旁邊的仆役,主人則跟著起身,請客人不要收拾,然後客人再坐下等等。
以上是中國古代壹整套的進食禮節,這套禮節對後世中華民族餐飲文化有較大影響。這套繁瑣禮節的宗旨,是要求人們要有“尊讓契敬”的品德,以保證上下有禮,尊卑有序,實現“講禮於等”的進餐方式。用現代觀點看,雖然這套繁文縟禮的宗旨是封建的,但其中的壹些文明因素,對我們今天仍有參考價值。
現代社會交往的禮儀形式,越來越具有簡單實用的特點。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際關系日益平等,生活節奏日趨加快,餐桌文明也越來越被人們所重視,人們將吃相作為判斷有無教養的標準之壹。宴飲禮儀,雖無古代社會那些繁文縟節,但也還是有壹些儀節程式。常言說“禮多人不怪”,如果在宴飲活動中,妳的舉手投足,進餐形象,言談話語間表現出很高的禮儀修養,則有助於塑造妳的公眾形象,就能得到別人的尊重,促進妳事業的發展,幫助妳社交成功。
3. 中國古代各種文化常識關東古代指函谷關或潼關以東地區,近代指山海關以東的東北地區。
曹操《蒿裏行》:“關東有義士,興兵討群兇。”指潼關以東地區。
關西指函谷關或潼關以西地區。《赤壁之戰》:“馬超、韓遂尚在關西,為操後患。”
關中所指範圍不壹,古人習慣上將函谷關以西地區稱為關中。《鴻門宴》:“沛公欲王關中,使子嬰為相。”
《過秦論》:“始皇之心,自以為關中之固。” 西域古代稱我國新疆及其以西地區。
《雁蕩山》:“按西域書,阿羅漢諾矩羅居震旦東南大海際雁蕩山芙蓉峰龍湫。” 嶺嶠五嶺的別稱,指越城、都龐、萌渚、騎田、大庾等五嶺。
《采草藥》:“嶺嶠微草,淩冬不雕。”(這裏特指兩廣壹帶)。
朔漠指北方的沙漠,也可單稱“朔”,泛指北方。《采草藥》:“朔漠則桃李夏榮。”
《木蘭詩》:“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朔氣指北方的風。
《林教頭風雪山神廟》“仍舊迎著朔風回來”,指北風。 百越又作百粵、諸越。
古代越族居住在 *** 粵各地,統稱為百越。古文中常泛指南方地區。
《過秦論》“南取百越之地”,《采草藥》“諸越則桃李冬實”。 五嶽五大名山的總稱,即東嶽泰山、西嶽華山、中嶽嵩山、北嶽恒山、南嶽衡山。
《夢遊天姥吟留別》:“勢拔五嶽掩赤城。” 京畿國都及其附近的地區。
《左忠毅公逸事》:“鄉先輩左忠毅公視學京畿。” 三輔西漢時本指治理京畿地區的三位官員,後指這三位官員管轄的地區。
《張衡傳》:“衡少善屬文,遊於三輔。”《記王忠肅公翺事》:“公壹女,嫁為畿輔某官某妻。”
隋唐以後簡稱“輔”。 三秦指潼關以西的關中地區。
項羽滅秦後曾將此地封給秦軍三位降將,故得名。《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郡古代的行政區域。秦統壹天下設三十六郡,隋唐後州郡互稱,明清稱府。
《過秦論》“北收要害之郡”,《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遷九江郡司馬”,《赤壁之戰》“已據有六郡,兵精糧多”。 州參見“郡”條。
《隆中對》:“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赤壁之戰》:“荊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勢耳。”
道漢代在少數民族聚居區設道,這是壹種行政特區,與縣相當。唐代的道,先為監察區,後演變為行政區,是州以上壹級行政單位。
明清在省內設道,其中守道是小行政區,而巡道只有監察區性質。《譚嗣同》“旋升寧夏道”,這裏的“道”,指道的長官。
路宋元時期行政區域,相當於現在的省。《{指南錄>後序》:“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都督諸路軍馬。”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 山水陰陽古代以山南、水北為陽,以山北、水南為陰。
《愚公移山》:“指通豫南,達於漢陰。”“漢陰”指漢水南面。
《登泰山記》:“泰山之陽,汶水西流;其陰,濟水東流。”《遊褒禪山記》:“所謂華陽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
古稱別稱如南京又稱建康、金陵、江寧、白下。《柳敬亭傳》:“嘗奉命至金陵。”
《病梅館記》:“江寧之龍蟠……皆產梅。”《梅花嶺記》:“吳中孫公兆奎以起兵不克,執至白下。”
又如揚州稱廣陵、維揚,李白《送孟浩然之廣陵》:“煙花三月下揚州。”姜夔《揚州慢》:“淳熙丙申至日,予過維揚。”
再如杭州稱臨安、武林,蘇州稱姑蘇,福州稱三山,成都稱錦官城。《柳敬亭傳》:“余讀《東京夢華錄》、《武林舊事》。”
《楓橋夜泊》:“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春夜喜雨》:“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 後序》:“自海道至永嘉來三山,為壹卷。”。
4. 古代文學常識史記簡介:《史記》最初沒有固定書名,或稱“太史公書”,或稱“太史公記”,也省稱“太史公”。“史
記”本來是古代史書的通稱,從三國開始,“史記”由通稱逐漸成為“太史公書”的專名。作者司馬
遷,字子長,左馮翊夏陽人。生於漢景帝中元五年,大約卒於漢武帝征和三年左右。司馬遷的父親司
馬談在漢中央 *** 做太史令,負責管理皇家圖書和收集史料,研究天文歷法。司馬談打算編寫壹部通
史,願望沒有實現就死去了。臨死的時侯,囑咐司馬遷完成他未竟的事業。司馬遷幼年時就很刻苦,
十歲開始學習當時的古文,後來跟著董仲舒、孔安國學過《公羊春秋》、《古文尚書》。漢武帝元朔
三年,司馬遷二十歲,滿懷求知的欲望,漫遊了祖國的名山大川,到處考察古跡,采集傳說。通過對
歷史遺跡和西漢建國前後的史實的實地調查,司馬遷開闊了胸襟,增長了知識,為後來編寫《史記》
作了很好的準備。司馬談死後,司馬遷承襲父職,做了太史令,有條件看到大量的圖書文獻和國家檔
案,這對司馬遷編寫《史記》是壹個不可缺少的條件。 漢武帝太初元年,司馬遷開始編寫《史記》。
天漢二年,李陵率兵隨李廣利出擊匈奴,兵敗投降。漢武帝向司馬遷詢問對李陵的看法,於是,司馬
遷說,李陵投降,是因為眾寡不敵,又沒有救兵,責任不全在李陵身上。漢武帝認為司馬遷有意替李
陵回護開脫,貶責漢武帝的愛姬李夫人的哥哥李廣利。於是,把司馬遷投進監獄,處以腐刑。三年後
他被赦出獄,更加發奮寫作《史記》。大約在征和二年,基本上完成了編撰工作。司馬遷死後許多年,
他的外孫楊惲才把這部五十二萬多字的不朽名著公諸於世。
《史記》是壹部貫穿古今的通史,從傳說中的黃帝開始,壹直寫到漢武帝元狩元年,敘述了我國
三千年左右的歷史。據司馬遷說,全書有本紀十二篇,表十篇,書八篇,世家三十篇,列傳七十篇,
***壹百三十篇。班固在《漢書·司馬遷傳》中提到《史記》缺少十篇。三國魏張晏指出這十篇是《景
帝本紀》、《武帝本紀》、《禮書》、《樂書》、《律書》、《漢興以來將相年表》、《日者列傳》、
《三王世家》、《龜策列傳》、《傅靳列傳》。後人大多數不同意張晏的說法,但《史記》殘缺是確
鑿無疑的。今本《史記》也是壹百三十篇,有少數篇章顯然不是司馬遷的手筆,漢元帝、成帝時的博
士褚少孫補寫過《史記》,今本《史記》中"褚先生曰"就是他的補作。
《史記》取材相當廣泛。當時社會上流傳的《世本》、《國語》、《國策》、《秦記》、《楚漢
春秋》、諸子百家等著作和國家的文書檔案,以及實地調查獲取的材料,都是司馬遷寫作《史記》的
重要材料來源。特別可貴的是,司馬遷對搜集的材料做了認真地分析和選擇,淘汰了壹些無稽之談。
對壹些不能弄清楚的問題,或者采用闕疑的態度,或者記載各種不同的說法。由於取材廣泛,修史態
度嚴肅認真,所以,《史記》記事翔實,內容豐富。
5. 高中語文必修壹古代文言文常識《燭之武退秦師》壹、通假字1.今老矣,無能為也已 (已,通“矣”,語氣詞,了。)
2.***其乏困 (***,通“供”,供給。)3.夫晉,何厭之有 (厭,通“饜”,滿足。)
4.若不闕秦,將焉取之 (闕,通“缺”,侵損,削減。)5.秦伯說,與鄭人盟 (說,通“悅”,高興。)
6.失其所與,不知 (知,通“智”,明智。)二、古今異義1.貳於楚也 古:從屬二主,動詞; 今:“二”的大寫,數詞。
2.若舍鄭以為東道主 古:東方道路上的主人; 今:泛指設宴請客的主人。3.行李之往來,***其乏困 古:使者,出使的人; 今:指外出之人隨身攜帶的物品。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那個人; 今:尊稱壹般人的妻子。三、詞類活用(例句)(壹)名詞活用1.名詞作狀語①夜縋而出 (表時間,在晚上)②朝濟而夕設版焉 (表時間,在早上,在晚上)③既東封鄭 (表處所,在東邊)2.名詞作動詞①晉軍函陵 / 秦軍汜南(名詞用作動詞,駐紮)②與鄭人盟 (名詞作動詞,結盟、訂立同盟)3.名詞的使動與意動①既東封鄭(封:疆界。
名作使動,使……成為疆界)②闕秦以利晉(利:利益、好處。名詞作使動,使……得利)③越國以鄙遠(鄙:邊邑。
名詞作意動,把……當作邊邑)(二)動詞的活用1.動詞作名詞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賜,動詞作名詞,恩惠)2.動詞的使動①若不闕秦(使動用法,使……削減)②若亡鄭而有益於君(使動,使……滅亡)③燭之武退秦師(使動,使……退卻(撤兵))(三)形容詞的活用1.形容詞作名詞①越國以鄙遠(遠,遠地)②臣之壯也(壯,壯年人)③今老矣(老,老年人)④鄰之厚,君之薄也(厚,雄厚的勢力;薄,單薄的力量)⑤***其乏困(乏困,缺少的東西)2.形容詞作動詞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詞作動詞,損害)(四)數詞活用且貳於楚也(數詞“貳”活用為動詞,從屬二主)四、壹詞多義(壹)重要實詞:1.貳①“二”的大寫。(例:國不堪貳,君將若之何?《左傳?隱公元年》)《燭之武退秦師》壹、通假字1.今老矣,無能為也已 (已,通“矣”,語氣詞,了。)
2.***其乏困 (***,通“供”,供給。)3.夫晉,何厭之有 (厭,通“饜”,滿足。)
4.若不闕秦,將焉取之 (闕,通“缺”,侵損,削減。)5.秦伯說,與鄭人盟 (說,通“悅”,高興。)
6.失其所與,不知 (知,通“智”,明智。)二、古今異義1.貳於楚也 古:從屬二主,動詞; 今:“二”的大寫,數詞。
2.若舍鄭以為東道主 古:東方道路上的主人; 今:泛指設宴請客的主人。3.行李之往來,***其乏困 古:使者,出使的人; 今:指外出之人隨身攜帶的物品。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那個人; 今:尊稱壹般人的妻子。三、詞類活用(例句)(壹)名詞活用1.名詞作狀語①夜縋而出 (表時間,在晚上)②朝濟而夕設版焉 (表時間,在早上,在晚上)③既東封鄭 (表處所,在東邊)2.名詞作動詞①晉軍函陵 / 秦軍汜南(名詞用作動詞,駐紮)②與鄭人盟 (名詞作動詞,結盟、訂立同盟)3.名詞的使動與意動①既東封鄭(封:疆界。
名作使動,使……成為疆界)②闕秦以利晉(利:利益、好處。名詞作使動,使……得利)③越國以鄙遠(鄙:邊邑。
名詞作意動,把……當作邊邑)(二)動詞的活用1.動詞作名詞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賜,動詞作名詞,恩惠)2.動詞的使動①若不闕秦(使動用法,使……削減)②若亡鄭而有益於君(使動,使……滅亡)③燭之武退秦師(使動,使……退卻(撤兵))(三)形容詞的活用1.形容詞作名詞①越國以鄙遠(遠,遠地)②臣之壯也(壯,壯年人)③今老矣(老,老年人)④鄰之厚,君之薄也(厚,雄厚的勢力;薄,單薄的力量)⑤***其乏困(乏困,缺少的東西)2.形容詞作動詞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詞作動詞,損害)(四)數詞活用且貳於楚也(數詞“貳”活用為動詞,從屬二主)四、壹詞多義(壹)重要實詞:1.貳①“二”的大寫。(例:國不堪貳,君將若之何?《左傳?隱公元年》)②副職 (例:其內任卿貳以上。
梁啟超《少年中國說》)③不專壹 (例:貳則疑惑。《荀子?解蔽》)④離心,背叛 (例:夫諸侯之賄,聚於公室,則諸侯貳。
《左傳》)⑤再,重復。 (例:不遷怒,不貳過。
《論語?雍也》)⑥從屬二主。(本文: 以其無禮於晉,且貳於楚也。)
2.鄙①邊邑,邊遠的地方 (例:《為學》:“蜀之鄙有二僧。”)(本文:“越國以鄙遠”)②庸俗,鄙陋。
(例:《左傳?莊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遠謀。”)③看不起,輕視。
(例:《左傳?昭公十六年》:“我皆有禮,夫猶鄙我。”)3.許①準許 (同現代漢語)②答應,聽從 (例:本文:“許之”、“許君焦、暇”)③贊同 (例《愚公移山》:“雜然相許。”
)④約數 (例:《小石潭記》:“潭中魚可百許頭。”)⑤表處所 (例:陶淵明《五柳先生傳》:“先生,不知何許人也。”
)4.闕①què 古代宮殿前兩邊的高建築物。(虢君聞之大驚,出見扁鵲於中闕《史記?扁鵲傳》)②què 城樓③què 皇宮,引申為朝廷 (詣闕上書,書久不報《漢書?朱買臣傳》)④quē 通“缺” ,缺少,空缺(去年米貴缺軍糧,今年米賤大傷農。
杜甫《歲宴行》)。
6. 文言文基礎知識第壹節 文言實詞 壹、古今異義 同壹個詞古今意義發生了變化,這種現象叫古今異義。
平時要註意積累古今異義的詞語;做題時要細心體察,不要望文生義,以今代古。二、壹詞多義 文言實詞往往具有幾個甚至十幾個義項,這種現象叫壹詞多義。
對常用的多義詞,要弄清其本義與引申義之間的關系,系統地掌握詞義。如,“朝”本義是早晨,由於古代臣子在早晨拜見帝王,便引申為“朝見、朝拜”;由“朝見”又引申為朝見的處所“朝廷”;又引申為朝代。
考生要善於根據相關詞句(具體語境)準確理解詞義。三、詞類活用 古代漢語中有些詞語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臨時具有某種語法功能,並且臨時改變了詞性,有的還改變了讀音,這就是詞類活用。
要掌握名詞活用為壹般動詞,形容詞活用為壹般動詞,數詞活用為壹般動詞,動詞的使動用法,形容詞的使動用法,形容詞的意動用法,名詞的意動用法,動詞用作名詞,名詞作狀語,結合語境進行判斷。四、偏義復詞 偏義復詞就是壹個詞由兩個意義相近、相對或相反的語素構成,其中只有壹個語素表示意義,另壹個語素不表示意義,只作陪襯。
教材中的偏義復詞的數量不多,因此要進行歸納總結。平時訓練要註意積累,考場作答要體察語境,認真比較。
第二節 文言虛詞 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用法。常見文言虛詞:而、何、乎、乃、其、且、若、所、為、焉、也、以、因、於、與、則、者、之。
第三節 文言句式 壹、判斷句 白話文用動詞“是”聯系判斷句中兩部分,而文言文中判斷句的主要特點是不用判斷詞,而以主語謂語直接相續。文言文表判斷的常見句式有:1.用助詞“者”和“也”配合表示判斷。
例如:廉頗者,趙之良將也。夫戰,勇氣也。
粟者,民之所種。2.在主謂間用“即、乃、則、皆、本、誠、亦、素”等副詞表示肯定判斷,兼加強語氣。
例如:①若事之不濟,此乃天也。②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③梁父即楚將項燕。④此則嶽陽樓之大觀也。
⑤環滁皆山也。⑥臣本布衣。
“乃”“則”“即”有“就是”之意。3.動詞“為”和判斷詞“是”表示判斷。
例如:①此為何若人?②問今是何世?4.“者”也”都不用,完全憑句意去判斷。例如劉備,天下裊雄。
5.用否定副詞“非”表示否定判斷,例如:視之,非字而畫。二、被動句 在動詞作謂語的句子裏,主語不是動詞所表示的動作的施動者,而是動作的承受者,這種句式叫被動句。
常見的文言被動句有以下幾種:1.在動詞謂語後邊也用介詞“於”,把動作行為的主動者介紹出來,例如:①而君幸於趙王。②懷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內惑於鄭袖,外欺於張儀。
2.介詞“為”引出動作行為主動者或配合“所”字壹起使用,例如:身客死於秦,為天下笑。賈家莊幾為巡僥所陵迫死。
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3.在動詞前邊用“見”作為被動標誌,例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
又可以再在動詞後邊用介詞“於”引出動作行為主動者,例如: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4.在動詞前邊用“受”,同時在動詞後邊用介詞“於”引出動作行為的主動者,例如: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於人。
5.在動詞前邊用介詞“被”作為標誌,例如:曲罷曾教善才服,妝成每被秋娘妒。或者配合介詞“於”引出行為主動者,例如:燕以萬乘之國被圍於趙。
三、倒裝句(壹)賓語前置句 在古代漢語裏,賓語的位置也和現代漢語壹樣,壹般都在動詞(或介詞)的後面,但為了強調賓語,在壹定條件下,就把它放在動詞(或介詞)的前面。賓語前置可分為以下幾種情況;1.在疑問句裏,作賓語的疑問代詞(安、何、誰等),壹般提到動詞或介詞前。
例如;①沛公安在?②富者曰:“子何持而往?”③微斯人,吾誰與歸?④何以效之?2.在否定句裏,作賓語的代詞,也都提到動詞的前邊,例如:①時人莫之許也。②三歲貫女,莫我肯顧③彼不我恩也。
3.為了強調賓語,借助“之”“是”等的幫助,把賓語從詞的後面提到動詞的前面。這“之”“是”便成了賓語提前的標誌,無其他義。
例如:①孔子雲:“何陋之有?”②唯利是圖。4.介詞賓語的前置。
例如;①國胡以相恤?②壹言以蔽之。(二)定語後置句1.“……者……”為標誌。
例:石之鏗然有聲者(《石鐘山記》)2.“……之……”為標誌。例: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勸學》)(三)狀語後置句1.“於”為標誌的介賓短語。
例:季氏將有事於顓臾(《季氏將伐顓臾》)2.“以”為標誌的介賓短語。例:雖董之以嚴刑,振之以威怒(《諫太宗十思疏》)(四)主謂倒裝句 例;甚矣,烏紗之橫、皂隸之俗哉。
(《虎丘記》) 四、省略句 文言文某些詞或某些成分經常省略,比白話文多見。1.省主語。
例如:(成名)喜而捕之,(蟲)壹鳴輒躍去,(蟲)行且速。2.省謂語動詞。
例如:壹鼓作氣,再(鼓)而衰,三(鼓)而竭。3.省賓語。
①省動詞賓語。例如:權起更衣,肅追(之)於宇下。
②省介詞賓語。例如:秦王不懌,為(之)壹擊缶。
4.省介詞。例如:將軍戰(於)河北,臣戰(於)河南。
5.省量詞。例如:①蟹六(只)跪而二(只)整。
②寒暑易節,始壹(次)反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