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壹般認為山西省新絳是澄泥硯之鄉
歷史:澄泥硯創於漢,鼎於唐,迄今已逾2000余年,與後起之端硯,歙硯,洮硯並稱中國四大名硯,澄泥硯是其中唯壹以人工澄煉之泥燒制而成的陶硯,也是唯壹不以產地命名的硯臺。它風韻典雅,窯變奇幻,巧奪天工,雅俗***賞。歷代文人學士奉為案上珍品,蘇東坡、米芾、朱元璋均有所鐘,著文記之。清乾隆皇帝在磨試了內務府收藏的澄泥硯後,親感其妙,贊譽:“撫如石,呵生津”。並稱:這是用沈澱了幾千年水漬泥做的澄泥硯,不滲墨,研得下墨快,能去掉墨中的松油,寫字入木三分。
制作:以沈澱的黃河漬泥為原料燒煉而成。經過取土制漿、濾泥、澄泥、制坯、晾坯、磨制、雕刻、燒制、蠟煮、拋光等十余道工序。
特點:看似碧玉,瑩耀生輝;撫如童肌,細潤柔滑;叩之有金石之聲,鏘鏘悅耳;用則膩而不滑,發墨而不損毫;貯水不涸,歷冰不寒;有桔子紅、玫瑰紫、鱔魚黃、蟹殼青、墨玉黑、斑鳩灰等。
用途:澄泥硯集實用價值,觀賞價值,收藏價值為壹體
澄泥硯,與端硯、歙硯、洮泥硯並稱為我國四大名硯。澄泥硯屬陶類,它的前身是古代的陶硯。可能古人受秦漢間磚、瓦當生產的啟示,結合陶硯再精工制作,遂步升華為澄泥硯。澄泥硯的形成約在晉唐之間而略早於端、歙。
唐宋之間,端、歙尚處初創階段,人們評價澄泥硯為"硯中第壹"。宋代李之彥《硯譜》載:澄泥硯細膩堅實,形色俱麗,發墨而不損毫,滋潤勝水可與石質佳硯相比肩。
清代《硯小史》雲:"澄泥之最上者為鱔魚黃、黃質黑章名鱔魚,黃者色若鱔魚之背,又稱鱔肚黃,較細膩發墨,用壹匙之水,經旬不涸,壹窿之墨,盛署不幹。
其次是綠砂,又叫茶葉末,蟹殼青較硬。
又次為玫瑰紫,日本人呼之"蝦頭紅"較少。澄泥硯之所以呈現不同的顏色,是因為燒制時不同溫度所致。 關於澄泥硯的制作方法宋代的《賈氏談錄》和《文房四譜》中的說法,大致是取河床下的泥,淘洗後,用絹袋盛之,口系繩再拋入河中,繼續受水沖洗,如此二、三年之後,絹袋中的泥越來越細,然後入窯燒成硯磚,再雕鑿成硯。
眾多澄泥硯中,歷來專家認為以新絳的澄泥硯最為著名,或稱“絳硯”
唐代大書法家柳公權《論硯》壹文中載:“蓄硯以青州為第壹名,絳州次之,後始重端、歙、臨洮”。
《中國工藝美術大辭典》“四大名硯”條錄:“澄泥硯最早產於山西絳州”。《古玩指南》中記“澄泥硯以山西新絳縣(絳州)所制者最為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