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古玩市場 - 罐罐茶與蓧麥炒面

罐罐茶與蓧麥炒面

唐朝人陸羽既不愛做官又見官不喜,卻研究起茶道來,終於撰寫了《茶經》流傳與世。後世人對於茶的論述頗多,但知名度遜於陸羽。

當今的老百姓種茶采茶、加工銷售茶是謀生的職業,而喝茶的人則為了生活,他們很少在意《茶經》之類的論述,不過對“茶經”、“茶道”有各自的認識和體會。

蓧麥是養活人的壹種五谷,國內外五谷雜糧的種植面積特別是蓧麥都不大。

蓧麥炒面是由蓧麥加工成的壹種食品,人們遇饑荒年用以維持生命,在大魚大肉的歲月便成附帶食物甚至調味品。

本人年歲不太大閱歷又淺加之生活條件的限制,雖說喝了幾十年的茶,但始終熬茶、泡茶的茶具趕不上時代的潮流,茶葉的質量低劣。

曾接受朋友之邀去揚州、蘇州、杭州等地在豪華優雅的茶莊、茶樓裏開了幾回眼界,但總認為那種喝茶的方式過程及氛圍是壹種給錢出毒的遊戲,和我們隴中山溝裏的老百姓熬罐罐茶比起來,其程序與意境就相差很遠了。

熬罐罐茶的生活習慣究竟如何面寬量大確實說不準,只就從童年到如今耳聞目睹並親身體會,認為我們山溝裏的老百姓每天不可或缺的熬罐罐茶喝,確實有獨特的情趣與韻味。

先說熬罐罐茶的火爐、燃料及其它。

從附近的澗溝裏取來壹定數量的紅粘土或黃粘土,敲碎堆積到壹塊兒,每天或隔壹兩天潑上水,讓土壹直保持濃濕的程度。

十頭八天後由水泡透的土自然就成了泥。將泡好的泥在平整瓷實的地面上用腳踩或用木棒敲打數遍,道理和做飯揉面壹樣,使泥產生柔韌性,同時向泥中添加些豬毛、頭發或搓繩用的亂麻,使做成的火爐不至於龜裂。

將泥攪拌得不幹不稀,壘成壹個圓柱體。壘的過程中在適當的位置放上幾根細鋼絲或鐵條,就是爐齒。然後從圓柱體的壹頭正中間用刀子或鋸條剜出壹個圓形的小洞,就是爐膛。

剜到爐齒處就掉過來從另壹頭剜,剜好出灰及通空氣的爐底。爐膛呈喇叭型,口小裏面大,爐底剜空的部分按照爐子的大小而適度。

初步做成的火爐,放在通風又不被暴曬的地方陰幹,將裏外不規則處用刀刮削壹致,再用稠植物油反復塗抹在火爐的外面,使火爐如清漆漆過壹般,顯得好看。

這樣壹個幾乎不費什麽成夲的小土爐就制作成了,也有用木條加工或鐵皮加工成土火爐框架的,只不過是多了壹套附加的工序,原理和實用性沒有改變。

至於土火爐的燃料,煤炭、枯枝敗葉、牛驢糞等都可以,但熬罐罐茶的最佳燃料是幹牛糞、枯樹木。

最好的幹牛糞是冬天用莊稼的衣柴、油渣、面粉等混合攪拌成飼料餵牛牛所便出的糞。那種牛糞曬幹後易燃無臭味,火溫適中,煙不嗆人。

枯樹木是樹頭、樹根,沒有多大使用價值,人們就用於做燃料。砍挖後堆放壹二年經風吹雨淋,在壹定程度上變了質,就成熬罐罐茶的上等燃料了。除了幹牛糞、枯樹木就是煤磚。

人們從出產煤的地方,壹兩丈深就可挖出沫煤來,那種沫煤每百斤添加三四十斤黃粘土,壓制成不足壹寸厚的煤磚,我們把它叫煤塊子,涼曬幹後用於熬罐罐茶。

小土火爐是熬罐罐茶的主要物件,而罐罐並不見得比小土爐次要。

罐罐的制作工藝和采用的原料我沒有見過,究竟是屬於陶器還是瓷器不確定,只認為它介於陶器與瓷器之間,從成品看肯定含陶、瓷制作的工藝流程。

我們山溝裏的百姓把熬茶的罐罐叫焌焌罐,把往焌焌罐裏添水的罐罐叫砂罐子。從肉眼看焌焌罐、砂罐子和煮肉燉菜的砂鍋子似乎是性質差不多的材料燒制成的。

壹個故事裏講古代壹位將軍攻城掠地開拓疆土,問軍師何時何地收兵罷戰。軍師說“打到人吃血米,泥鍋造飯”的時候和地方可罷兵。

後來戰爭進行到壹處地方,將軍見當地的百姓用泥土做成的鍋裏煮高粱為飲食,便收兵。

如今人們所用的砂鍋是否當年那位將軍所見的泥鍋,高粱所熬出的紅米飯是否與血米相吻合,只能作為故事而接受。

故事裏沒有提到人用泥做的器皿熬茶。泥鍋能煮飯,泥罐子就可熬茶燒開水,也許那位將軍當時沒有註意到。

真正用於熬茶的焌焌罐能裝二兩左右的水,使用前必須進行壹道“溢”的工序。

取壹撮最細的小麥面粉放在碗或勺子裏,加適量的清水攪拌成不稠不稀的漿糊狀物,待到火中加溫的焌焌罐由紅變為暗紅的顏色,將焌焌罐用鐵夾子挪開火面端放到平整處,然後立即將漿糊狀物倒進焌焌罐。

由於焌焌罐本身溫度太高,猛然間倒進涼水加面粉的混合物,剎那間倒進去的東西就從焌焌罐中“溢”了上來。由於人掌握得精確,漿糊狀物還沒有“溢”出罐口就被罐內的熾熱烤幹。

這道工序的作用是讓燒焦的漿糊狀物堵塞焌焌罐的“砂眼”,不致於滲漏茶水。更重要的是“溢”好的焌焌罐在熬茶過程開了的茶水火再旺也不致於從罐口冒出來。

盛茶往口裏送的器皿叫茶盅,最大者可裝二兩水,必須是瓷器,形如很小的碗。壹只手攥住只在大拇指與食指處露出茶盅的口,就是最標準的茶盅。

真正熬罐罐茶喝的人,對茶杯、茶缸、茶碗的概念是另外壹種。

把熬茶也稱燉茶。具體來說自己熬茶自己喝稱“熬”,自己熬茶讓客人喝稱“燉”。

熬茶時生旺爐火,壹應用物收拾齊備就把砂罐子裏的水適量倒入焌焌罐,待罐裏的水升溫到水面微微顫動,似乎有針尖般大小的水珠在水面上跳躍,就是下茶的水溫。

下茶時把焌焌罐裏三分之壹的水倒進茶盅,然後按茶葉的性質和自己所習慣承受的濃淡度把茶葉投進焌焌罐在爐火上熬。等水沸起的茶葉漲到罐口時,用備好的二三寸長筷頭般粗細的竹棍或木棍輕輕把浮在水面上的茶葉往下壓。待到第二遍茶葉從水中浮起,就把先前倒入茶盅的清水倒進焌焌罐裏,等到再壹次茶水翻滾,第壹盅茶水就熬好了。

喝第壹盅茶時焌焌罐裏的茶水只能把三分之二倒進茶盅,留三分之壹在罐內添上涼水再熬。

喝第二盅以及其余,茶水開了全部倒入茶盅。

關於“續茶”。自己熬自己喝由於不掌握茶的性質或失手多下少下,釅了表現自己的“吃苦”精神,淡了再添些茶葉。招待客人不管是客人親手下茶還是自己替客人下茶,當客人喝第壹口茶時主人應問“是不是續些茶葉”,客人說添就添,不需添就罷。

當客人茶喝到半途主人必須勸客人續茶或重新下茶,和勸客人多吃飯壹個意思。

如果客人沒過癮又不謙虛,這時候主人必須讓客人親手續茶或重新下茶,因為這時候客人最能掌握茶的“度”。

喝茶同時吸煙吃食品,這是我們山溝裏人特別是老年人的生活習慣,先說喝茶時的吸煙。

我會欣賞老者們熬茶喝及自己學會喝茶的年代,卷煙、紙煙對山溝裏的老百姓來說是個缺物,可商店裏銷售的水煙老者們時不時弄來壹兩片吸。

所見吸水煙的用具有三種:青銅水煙瓶、幹嚕兒、磚晶兒。

上乘的青銅水煙瓶據說是銀子和黃銅混合加工而成的。由於壹個部件裏吸煙時加些水,就叫水煙瓶;幹嚕兒是將動物的腿骨兩頭鉆開孔,裝水煙的壹頭用子彈殼的後半截襯個銅元或麻錢鑲嵌,吸水煙的壹頭用掏空了鉛的子彈頭安裝。如果用大雁的腿骨制成幹嚕兒,就叫“雁拐子”。

沒錢買水煙瓶,沒夲事做幹嚕兒,就用爛磚頭打磨壹個不足壹寸見方的小磚塊,上面鉆個孔,側面又鉆個孔,兩個孔相通。上面的孔裝水煙,側面的孔鑲壹根沒節的小竹棍,叫做磚晶兒,用於吸水煙。

裝水煙及存放水煙的東西,最適用的是“羊脬子”。

羊脬子就是羝羊的膀胱。羊死了或被宰殺,割下脬子剪掉上面的毛,裏面用幹土填瓷實,曬幹後倒掉裏面的土裝水煙,能使水煙較穩定的保持幹濕度,也適宜裝旱煙。所以人們常說“羊脬子旋煙盒兒――勢就的材料”。

老者們喝茶吸水煙的姿勢與表情相當地精采有趣。

“茶不吊線無味,人不出頭無能。”許多老者喝茶的濃度,往茶盅裏倒的茶水像蜂蜜壹樣粘糊。

壹盅茶壹般喝三口,喝第壹口前水煙已裝好在水煙瓶或幹嚕兒裏,茶剛下咽緊接著吸水煙,“咕嚕嚕”壹氣吸透壹“鍋”煙。裝好第二“鍋”水煙時還不見煙從口和鼻孔裏呼出來。當喝第二口茶時鼻孔裏才射出兩股青煙來。伴隨著第三口茶和第三“鍋”煙,然後才長出壹口大氣,好像茶和煙滲透全身骨節,臉上露出的快感讓人難以想象。

隨著歷史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核能、電能、氣能、太陽能等等的能源經過人們開發利用為燃料;鋼、鐵、銅、鋁、耐火玻璃等被加工成器皿,從快速、高效、豪華的使用及觀賞角度衡量確實先進文明,但老百姓用現代化的能源與器皿熬罐罐茶就失去了根本的意義和韻味。

在我的記憶中蓧麥炒面曾是山溝裏百姓的奢侈食品。當年我們村子裏每天熬罐罐茶時舔半碗炒面的老者被大家認為是生活寬裕的人家,很羨慕。而當時他們的炒面並不怎麽優質與純正。

如今的社會環境中蓧麥炒面在壹定的範圍和程度上被各種高級糕點所替代,既便是深山僻壤的莊稼人熬罐罐茶時“襯茶的”也變得品種繁多五花八門。可蓧麥炒面在食品中所占的地位卻不見得怎麽下降,倒在壹定的場合大出風頭,連大都市裏的達官權貴都時不時讓鄉下的親朋給他們捎帶些五谷雜糧和蓧麥炒面。

蓧麥炒面的加工制作工序不太繁瑣但要有技術。

將顆粒幹、凈、飽的蓧麥用清水淘好放在鍋裏添上適量的水,蓋嚴實鍋口用溫火蒸煮,待到半生不熟時取出涼到半幹的程度,就倒入鍋裏炒。烘炒時的火頭要旺,連續不斷的攪動下壹口氣炒熟壹鍋蓧麥,既不能焦又不能生,更不能夾生。炒好的蓧麥顏色黃裏透紅,抓在手裏有光滑感,吃到嘴裏脆而不柔。

炒熟的蓧麥涼冷後用石磨磨成炒面。磨時添加上大香、桂皮、熟胡麻等,使炒面味道更可口。

磨的過程仔細調節蓧麥通過磨眼的均勻度和磨扇轉動的速度,讓磨出的炒面粗細合適。

我對罐罐茶與蓧麥炒面的推崇正如許多人認為農戶人家用莊稼的衣草和面粉餵大的豬雞,宰殺後食用比現代化的藥物飼料所餵養的豬雞肉可口。農戶人家在陽光下沃土裏出產的蔬菜比溫室裏由農藥化肥催苗的蔬菜味道新鮮。農戶人家接地氣的土炕比三九寒天停了電的樓房裏席夢思彈簧床熱乎舒坦。並非愚昧的守舊與懷舊。

不妨請各位到深山僻壤的農戶,不必怎麽地拘禮,坐在多少滲出壹點泥土味但鋪著四六毛氈的土炕上,聽老者們訴說人情冷暖世事滄桑。品味用幹牛糞、枯樹枝燃旺的土火爐中帶些許野味的輕煙,喝幾口焌焌罐熬好的茶水,舔幾口蓧麥炒面,看究竟是怎樣的感受和體會。

幾年前曾寫了幾句順口溜,牽扯罐罐茶與蓧麥炒面。今照錄如下,權當拙文的結尾:罐罐熬茶五行全,勝過老君煉仙丹。王母聞香流涎水,玉皇碰見眼也饞。

  • 上一篇:紫砂壺大師排名
  • 下一篇:中國醴陵瓷碗值錢嗎?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