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紹興年間,侍郎史正誌因反對張浚北伐而被劾罷官,南宋淳熙初年(1174年-1189年)退居姑蘇時築園,因府中列書42廚,藏書萬卷,故名“萬卷堂”,對門造花圃,名為漁隱,植牡丹五百株。宅售與常州丁姓,僅得壹萬五千緡。後被占為百萬倉糴場。
清乾隆時(公元1765年前後)曾官光祿寺少卿的長洲宋宗元在萬卷堂故址重治別業,作歸老計(壹說為奉母養親之所),初名“網師小築”,後名“網師園”,內有十二景,沈德潛作《網師園圖記》。乾隆二十三年,彭啟豐來園參加元宵張燈宴樂並賦詩。
宗元死後園大半傾圮,至乾隆末年(公元1795年)太倉富商瞿遠村(壹說瞿遠春)購得,瞿增建亭宇,疊石種樹,半易網師舊觀,有梅花鐵石山房、小山叢桂軒、月到風來亭、竹外壹枝軒、雲岡諸勝。由於瞿遠春的巧為運思,使網師園“地只數畝,而有紆回不盡之致;居雖近廛,而有雲水相忘之樂。”園仍舊名,人又稱瞿園、蘧園,園布局即奠定於此時,至今尚總體保持著瞿氏當年造園的結構與風格。乾隆六十年,錢大昕作記。當時園中盛植牡丹芍藥,嘉慶時範來宗有“看花車馬聲如沸”之句。但瞿氏有園不過三十年,即轉歸天都吳氏(童寯《江南園林誌》謂系吳嘉道)。
同治初年為江蘇按察使李鴻裔(四川中江人)所有,七年,李辭官徙居園中,因在蘇舜欽始建的宋代名園滄浪亭之東,李氏自稱蘇鄰,名園為蘇東鄰或蘇鄰小築。李能詩畫,積書數萬卷,兼蓄金石碑版、書法名畫。
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園歸退居蘇州的清光緒朝將軍達桂(長白人),再加修葺,乃復舊觀。民國元年,已有馮姓居此。
民國六年(1917年),軍閥張作霖以30萬兩銀子從達桂手中購得此園,作為禮物贈予其師,前清奉天將軍張錫鑾作慶壽大禮,易名“逸園”。張為錢塘人,晚清任奉天將軍時招撫張作霖,且能詩,但未至此園。時有蘿月亭、荷花池、殿春簃諸勝,尤以十二生肖疊石形象為別處罕見。
民國二十壹年(公元1932年)淞滬抗戰,暨南大學附中部遷蘇,部主任曹聚仁居此園。同年,張善孖張大千兄弟因與錫鑾子師黃友善,借寓於此,與葉恭綽同住壹園近4年。善孖養幼虎壹只,常以虎姿入畫。園景幽雅嫻靜,但聞翠竹搖動,流鶯酬答。抗日戰爭爆發前,張氏兄弟先後離去,園主家境中落,仍賃與他人。
民國二十九年(公元1940年),文物收藏家何亞農(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畢業,收藏文物書畫甚富)購得此園,費時3年,對此進行全面整修,悉從舊規,並充實古玩書畫。復用“網師園”舊名。何氏壹家另在南園有住宅,此園平時閉門不納遊人。
民國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何病故,園由妻王季珊繼承。1950年王暴卒,其子女何怡貞、何澤明等將園獻交國家。
1957年左右曾駐軍。1958年部隊撤離,蘇州醫學院附屬醫院占用大部,曾擬毀園辦廠。同年,國家文物局、同濟大學陳從周與市園林管理處同來調查,力主修復。4月,歸園林管理處接管,遷出醫院與8戶居民,撥款4萬元搶修。10月動工重修月到風來亭,新建梯雲室及該處庭院,以墻分隔西部內院,增辟涵碧泉、冷泉亭等,配置家具陳設。東鄰圓通寺法乳堂也歸該園使用。
1959年9月開放遊覽。“文化大革命”初,園被易名友誼公園並壹度關閉,家具陳設、匾額對聯遭受破壞,1974年稍經修理後重又開放並復舊名。1981年將法乳堂及庭院擴建為“雲窟”。
(以上資料來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