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驢打滾”
老北京的習俗,人們總喜在農歷二月二買“驢打滾”品嘗,因而經營這種食品攤販和推車小販很多,以天橋市場白姓食攤和“年糕虎”(虎占福)做的最有名氣。
踏青
費著《歲華紀麗譜》:“二月二日,踏青節。初郡人遊賞,散在四郊。春遊千萬家,美人顏如花。三三兩兩映花立,飄飄似欲乘煙霞。”
剃龍頭
民俗上認為在二月二這天剃頭,會像龍壹樣從冬眠中醒來,開始活動。據說二月二剃龍頭,能夠帶來壹年的好運。古時候有正月裏不剃頭的習俗,沿襲到今,就是不管頭發多長,都要壹直等到二月二才理發。所以整個正月裏,理發店門可羅雀,生意很少。而壹到二月二這天,來理發的人就絡繹不絕。對這壹天來理發的人來說,重要的不是理發本身,而是討個吉利:大家都來剃龍頭。
引錢龍
我國北方地區過春龍節,用竈煙在地面上畫壹條龍,俗稱引錢龍。俗信引龍有兩種目的:壹是請龍回來,興雲布雨,祈求農業豐收;二是龍為百蟲之神,龍來了,百蟲就躲起來,這對人體健康、農作物生長都是有益的。清鹹豐《武定府誌》:“以二日為春龍節,取竈灰圍屋如龍蛇狀,名曰引錢龍,招福祥也。”
挑菜
這種“挑菜”的風俗,始於唐代,唐代人李淖在《秦中歲時記》中就說:“二月二日,曲江拾菜士民極盛。”到了宋代,這種風俗更加盛行。
接女兒
二月二還是以前出嫁女回娘家的日子。那時正月裏是不允許媳婦回娘家住的。就是正月初二回娘家拜年,也必須當天趕回婆家。但到了二月初二,娘家人就來接女兒回去小住,敘敘兒女情長。“二月二,接寶貝兒,接不來,掉淚兒。”慈愛的父母急切地想見到愛女,***享天倫。
忌用針線,恐傷龍眼
二月二這天,古籍記載:“閨中停止針線,恐傷龍目也。”據說“龍擡頭”這日用針線,會傷害龍的眼睛。姑娘媳婦們正好可以不用做針線活,嬉戲玩鬧了。
皇帝耕田
二月二北方就到了春耕大忙的時候。為了動員人們趕快投入春耕生產,別誤農時,二月二這天皇帝要象征性地率百官出宮到他的“壹畝三分地”耕地松土。傳說二月二這壹天,有個皇帝曾下地耕田,民間為此作了壹幅木板年畫,畫上題定了下面這首詩。這首詩描寫的就是皇帝耕田的情景,反映了人們希望有壹個開明的皇帝,能夠親自春耕夏耘,使老百姓豐衣足食——皇帝耕田圖題詩:二月二,龍擡頭,天子耕地臣趕牛,正宮娘娘來送飯,當朝大臣把種丟。春耕夏耘率天下,五谷豐登太平秋。
吃春餅
普通人家在這壹天要吃面條、春餅、爆玉米花、豬頭肉等。不同地域有不同的吃食,但大都與龍有關,普遍把食品名稱加上“龍”的頭銜,如吃水餃叫吃“龍耳”;吃春餅叫吃“龍鱗”;吃面條叫吃“龍須”;吃米飯叫吃“龍子”;吃餛飩叫吃“龍眼”。
吃春餅叫做“吃龍鱗”是很形象的,壹個比手掌大的春餅就像壹片龍鱗。春餅有韌性,內卷很多菜,如醬肉、肘子、熏雞、醬鴨等,用刀切成細絲,配幾種家常炒菜如肉絲炒韭芽、肉絲炒菠菜、醋烹綠豆芽、素炒粉絲、攤雞蛋等,壹起卷進春餅裏,蘸著細蔥絲和淋上香油的面醬吃,真是鮮香爽口。吃春餅時,全家圍坐壹起,熱熱乎乎,歡歡樂樂。
吃料豆
二月初二吃料豆有傳說。相傳武則天當了皇帝,玉帝便下令三年內不許向人間降雨。但司掌天河的玉龍不忍百姓受災挨餓,偷偷降了壹場大雨,玉帝得知後,將司掌天河的玉龍打下天宮,壓在壹座大山下面。山下還立了壹塊碑,上寫道:“龍王降雨犯天規,當受人間千秋罪。要想重登淩霄閣,除非金豆開花時。”人們為了拯救龍王,到處尋找開花的金豆。到了第二年二月初二這壹天,人們正在翻曬金黃的大豆時,猛然想起,這大豆炒開了花,不就是金豆開花嗎?於是家家戶戶炒料豆,並在院裏設案焚香,供上“開花的金豆”,專讓龍王和玉帝看見。龍王知道這是百姓在救它,就大聲向玉帝喊道:“金豆開花了,放我出去!”玉帝只好傳諭,召龍王回到天庭,繼續給人間興雲布雨。從此以後,民間形成了習俗,每到二月初二這壹天,人們就吃料豆。
吃豬頭肉
二月初二吃豬頭肉也有說法。自古以來,供奉祭神總要用豬牛羊三牲,後來簡化為三牲之頭,豬頭即其中之壹。另據宋代的《仇池筆記》記錄的壹個故事:王中令平定巴蜀之後,甚感饑餓,於是闖入壹鄉村小廟,卻遇上了壹個喝得醉醺醺的和尚,王中令大怒,欲斬之,哪知和尚全無懼色,王中令很奇怪,轉而向他討食,不多時和尚獻上了壹盤“蒸豬頭”並為此賦詩曰:“嘴長毛短淺含膘,久向山中食藥苗。蒸時已將蕉葉裹,熟時兼用杏槳澆。紅鮮雅稱金盤汀,熟軟真堪玉箸挑。若無毛根來比並,氈根自合吃藤條。”王中令吃著蒸豬頭,聽著風趣別致的“豬頭詩”甚是高興,於是,封那和尚為“紫衣法師”。看起來豬頭還真是壹道佳肴呢,而且也是轉危為安平步青雲的吉祥標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