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作為壹個歷史學家,也想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當然,在古籍中研究歷史很難有所突破。最好的辦法是挖皇帝的陵墓。郭沫若的想法與時任北京市副市長的吳晗不謀而合。恰好吳晗是明史研究領域的專家學者。他們最初的計劃是挖掘朱迪的墳墓,但沒有實現。而是挖了明定陵,萬歷皇帝的陵墓。
明定陵的發掘過程相當暴力。壹些珍貴文物發掘後隨意擺放,導致國寶快速氧化,失去文化價值。最遺憾的是萬歷皇帝的遺骨被人放火焚燒。作為明定陵發掘工作的主持人,郭沫若難辭其咎。無論如何,明定陵的發掘工作確實收獲頗豐,有力地支持了壹些歷史研究論點。明定陵發掘完畢後,郭沫若得知武則天墓的入口被發現,興奮不已。作為壹個書法家,同時也是壹個考古學家,他沒有理由不被《蘭亭集序》的原作所感動。
另外,郭沫若拋出壹個說法,說《蘭亭序》原作不是王羲之寫的,從頭到尾都是假的。郭沫若和《蘭亭序》是分不開的,所以他特別想挖甘陵。郭沫若兩次申請盜掘武則天墓,都被打了回去。原因很簡單。鑒於明定陵發掘造成的災難性破壞,上級定下了“不積極發掘皇帝陵墓”的基調,郭沫若發掘武則天陵墓的想法擱淺。那麽,郭沫若挖明定陵的時候為什麽要挖武則天的墓呢?老梁的說法值得借鑒。
老梁指出,史學界有壹種說法,武則天墓中有壹部《蘭亭序》真跡的可能性很大,另外還有數不清的其他稀世珍寶。但老梁也指出,歷史上武則天墓被盜17次,最大的壹次40萬人沒被挖出來,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墓門不明。事實上,在20世紀50年代,歷史學家壹致認為《蘭亭序》在甘陵,而不是昭陵。由此,也就不難理解郭沫若在得知武則天墓的入口被發現後為何如此激動了。
郭沫若之所以要挖武則天墓,是因為老梁的說法值得借鑒。老兩口說《蘭亭集序》原文在武則天墓裏,確實吸引了郭沫若去挖武則天墓。郭沫若在得知武則天陵園宮的墓門之前,最大的願望就是想看看《蘭亭序》的原貌。雖然據說原著《蘭亭序》下落不明,但很多史實都指向武則天墓。
郭沫若最終沒能如願挖到武則天的墓,但他挖武則天墓的初衷卻被大家知道了。無論如何,最初的手工藝人的下落成了壹個謎。郭沫若以“蘭亭序在甘陵”為由對甘陵進行發掘,風險太大。離明定陵的殷鑒發掘地不遠。好在郭沫若沒有挖武則天的墓,給後人留下了壹筆寶貴的文化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