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欣賞老馬的深厚感情和豐富象征意義。
(2)體會這首詩的格律特征。
二、難點和重點分析
(1)《老馬》這首詩,本意並不是象征有老馬的農民的命運,但為什麽這部選集幾乎所有的讀者和註釋者都說,它講的是舊社會受苦受難的農民?
解析:文學欣賞是壹種審美享受,也是壹種藝術再創造。作品的意義來自兩個方面:壹是作品本身,二是讀者的饋贈。所以,既要承認文學鑒賞中的差異,也要承認鑒賞者的理解可能超出或不同於作者的本意。有人說:“壹千個觀眾有壹千個哈姆雷特。”魯迅先生曾說:“《紅樓夢》...只是命運的問題,因為讀者的眼睛。文人看易經,道家看淫行,才子看纏綿,革命家看排滿,長舌婦看宮中秘事...“臧克家曾經說過:從表面上看,它是壹匹負重和壓力很大的馬。但幾乎所有選本的讀者和註釋者都說,他們寫的是舊社會受苦受難的農民。原因是老馬的形象是塑造出來的,它的造型是傳達出來的。詩人沒有詳細描寫老馬體弱多病的樣子,而是重點描寫了它的命運、感情和心境,增強了老馬悲劇的感染力。詩人越是突出老馬的屈辱、善良和忠厚,就越能喚起讀者對被壓迫農民的同情,激起他們對舊制度和剝削階級的憤怒和詛咒。因此,老馬的形象塑造充分體現了“形象大於思想”的特點。
(壹)如何理解全詩“簡潔明了”的語言風格?
分析:《老馬》歌頌的是老馬枷鎖下的生活,卻象征性地概括了農民背上多年苦難的沈重負擔。全詩簡潔明了,用詞精彩生動。“扣”和“飄”兩個字準確、生動、逼真,有力地表現了老馬壓迫的深度。“橫平豎直”和“燕子”這兩個字簡潔明了,真正表現了老馬的毅力。
妳不需要溫柔的語氣訴說個人的悲歡離合,也很少用溫暖的聲音表達對舊世界的怨恨。而是妳用錘煉過的詩歌來表現舊中國農民的苦難與不幸,農民的勤勞與堅韌,讓讀者從咀嚼與回味中體會詩人的深情。正是憑借這種獨特的風格,臧克家給30年代的詩壇帶來了壹股清新之風,引起了讀者的關註和註意。
三,教學過程設計
(1)背誦作品。
1.讓學生在朗誦中體會這首詩的“建築美”和“音樂美”。
學生根據詩歌的節奏和韻律反復背誦作品。教師和學生都清楚:
《老馬》在形式上講究“結的對稱,句的工整”。全詩由兩個* * *段組成,每段四句,每句基本為八個字,每隔壹句押韻,讀起來朗朗上口,有壹種“建築美”和“音樂美”。
2.讓學生在吟誦中掌握詩歌的形象。
師生們明確表示,“老馬”是貧困農民的真實寫照。中國農民的苦難與不幸,剝削階級的勤勞與艱辛,剝削階級的貪婪與殘忍,作者的同情與怨恨,都通過“老馬”的雕塑形象表現得淋漓盡致。
(2)整體感知。
作者和他的寫作背景。
臧克家出生在山東省諸城縣的農村,從小熟悉農村,熱愛農民,所以他的詩大多是歌頌農村的。1933出版了Brand,次年出版了《邪惡的黑手》。這是“現代主義”的頹廢詩風被讀者排斥的時候。臧克家描寫農民形象和田園風光的詩歌給詩壇帶來了壹股清新之風,立即引起了文學界的關註和重視,為反映農村生活的新詩開辟了壹片新天地。
老馬,寫於1932,是臧克家著名的詩歌《烙印》之壹。作者曾說:“1927大革命失敗後,我完全否定了蔣介石的政權,但對革命的前途感到非常不確定。人生苦,心情抑郁悲切。”作者親眼看到了壹匹命運悲慘的老馬,不寫出來心裏有壹種壓力。通過欣賞這首詩,我們可以更具體地感受到臧克家20世紀30年代新詩創作的成就和特點。
2.感受內容的大意。
《老馬》中的八個短句,塑造了壹個不堪重負的老馬的悲劇形象。
第1節,寫入加載。
前兩句“總是”和“無論如何”相互呼應,表現了主人的貪婪和殘忍,讓老馬超負荷運轉,也寫出了老馬倔強而堅忍的性格,在心裏埋下壹腔悲憤。最後兩句其實是形容裝逼,壹個“扣”字,壹個“重”字,生動而深刻地刻畫了老馬在重壓之下的悲慘處境,主人的冷淡,老馬的痛苦都包含在內。
第二節,寫壹條鞭子,開始。前兩句是虛構的,描繪了老馬傷心無望的心理。最後兩句是寫實的《壹個鞭影》,生動地表現了主人的兇狠和冷酷。在如此嚴酷的壓迫下,前方等待老馬的是什麽?詩人給讀者留下了無限的想象空間。
3)課後練習
1.完成練習2和練習3。
2.課後閱讀壹些臧克家的詩歌,掌握它們的風格特征。
【小信息】
自己的
我的每壹首詩都是經歷的結晶。是在我不覺得難受的情況下寫的。這就是所謂的與痛苦相遇。隆冬時節我睡不著。壹個人在寒冷的院子裏咬著牙床,在呼嘯的寒風中被擠出來。
——臧克家《我的詩意人生》
逃離這片土地
——現代詩歌中的農民敘事,從《老馬》到《吳良斯村》
那個時代的“老馬”和“老馬”
2004年,曾經被稱為“農民詩人”的臧克家已經走過了99年的人生,其中包括至少半個世紀的詩歌創作。1933年,上海明凱書店出版了他的第壹本詩集《品牌》。這是他的第壹個作品集,也是他最有影響力的巔峰作品。主流評論壹致認為,它顯示了中國農村的衰落,農民的苦難和毅力以及國家的憂慮。品牌很快被搶購壹空,許多著名的評論家都願意提倡它。茅盾稱臧克家為當時“最好的青年詩人之壹”。朱自清斷言:“從臧克家開始,我們就有了以農村為題材的詩歌。”聞壹多親自為這位幼年夭折的詩人作序。他說:“柯家的詩,沒有壹首不具有非常真實的生命意義。沒有家庭的經歷,我們不知道生活的嚴肅性。”(據《人物周刊》和聞壹多《文選·烙印》序言)臧克家自稱是“壹只嚼著苦汁,絕不松口的巴豆蟲”。因此,他的詩是苦澀的,也是艱辛的,在充滿小資產階級情調和革命狂熱的後五四詩歌世界裏,出現了壹種樸素而堅韌的新風貌。
妳得讓推車把它裝滿,
它壹個字也沒說,
背上的壓力扣進了肉裏,
它沈重地垂著頭!
我不知道我此刻的生活,
它只會把眼淚藏在心裏,
壹個鞭影在我眼前飄過,
它擡頭看著前方。
爐底結塊
這首詩發表於1932。從胡適發表中國新詩史上第壹首白話詩《試集》算起,已經過去了10年。當時嘗試寫新詩的多是海歸和左翼文藝青年。在新詩運動中,自我解放和大眾解放兩種思潮走向了兩極。前者形成了以胡適、徐誌摩、梁實秋為代表的“新月派”,後者形成了“創造社”、“孫社”(郭沫若等。)渴望為革命鬥爭提供最高、最強、最迫切的音節。顯然,這兩個極端都不可能真正深入人心,深入受傷者的內心,創造出壹個具有雙重審美和認知價值的農民虛體,壹個隱喻,壹個非線性的整體符號。正是在這個青黃不接的季節,“老馬”出現了。帶著苦澀,帶著泥土的尊嚴,帶著說不出的痛苦和悲哀,帶著千百年來命運的陰影,壹個陌生而又熟悉的詩歌形象闖入了中國的知識界和新詩讀者。他是誰?不就是我們家鄉的鄰居,我們身邊失去土地的難民,流浪者,腳手架上的民工嗎?不就是我們崩塌的農村,破敗的農村嗎?“多少朝代在他身旁興衰/把希望和失望寄托在他身上/而他總是壹言不發地在犁後旋轉,/翻起溶解了祖先的同壹片土地,/同樣的苦難形象定格在路邊。”(穆旦《贊》)與左翼文學、革命文學不同,這匹被壓迫、被損害的“馬”,不僅不像五卅運動中的工人、井岡山的紅衛兵那樣“誌如鋼鐵,粉碎罪惡的舊世界”,他連起碼的覺醒都沒有。當壓迫者對他進行暴力加載,甚至將他的頭拉入肉裏時,他的反應只是麻木。當他想哭的時候,統治者卻認為他在拖國家經濟的後腿,鞭打他,他只是無助地看著前方。他要透支生命,為民族復興做貢獻。這壹刻,他甚至把自己的靈魂抵押給了領導或者領導。“老馬”當然沒有“建功立業”的意識,他只是自己辭職。他不會使詐,不會踢主人,不會掙脫韁繩去撒野,所以他會沒有戶口,沒有食物,成為流民、刁民甚至烏合之眾、土匪,會被整頓、圍剿、消滅。總之,即使這是壹匹悲憤的馬,也絕不是壹匹能昂首嘶鳴,前途光明的馬。這是壹匹忍辱負重的馬。他對威權主義深感震驚,迷信秩序,莫名其妙地背負著未知的命運,與俄羅斯民歌中的“可憐的老馬”氣質有些相似。在20世紀革命動員的理論和法典中,他屬於“落後群眾”的範疇,需要李昱和(紅燈記)、郭建光(沙家浜)、楊子榮(智取威虎山)等後來的紅色精英和先進代表覺醒、發動、點燃,他才能成為埋葬舊世界的熊熊烈火和舊制度的掘墓人。“我到處看到的人,/活在恥辱中的人,佝僂病的人,/我想用沾滿鮮血的雙手擁抱妳。/因為壹個民族崛起了。”(穆旦《贊》)
我們的“大地詩人”是不是像先知魯迅那樣,為“落後的人”和“無知的人”而“哀其不幸,怒其不爭”?沒有。鑒於自身的局限性,臧克家在革命成功後進行了深刻的檢討。他說:“我壹直沒能突破小資產階級對風暴前夕農村動亂的認識和對農民問題的看法的思想感情。“雖然表現了農村的破產,但並沒有明確其未來的命運;描寫了農民生活的悲慘和他們的鬥爭,通過這些描寫控訴了封建黑暗社會,卻沒有寫出他們的積極鬥爭和最後的出路。”(《在文藝學習的道路上》)
顯然,詩人的檢討取決於改革方法對當時主流所要求的高度,同時,他最後也小心翼翼、煞費苦心地為自己辯護。其實他的“積極的抗爭和最後的出路”早就用詩意的抒情邏輯預言過了。1927年初,在國民黨中央當制片人的青年毛澤東,到湖南老家進行了為期32天的徒步旅行。於是,在著名的湖南農民運動調查報告中,這位最終顛覆了三座大山和國民政府的詩人意氣風發。
翡翠
整體感知
《老馬》是詩人的早期作品,寫於1932年4月。詩人《老馬》繼承了杜甫《瘦馬步》、《病馬》、《李剛病牛》等詠物詩的傳統,表達了對中國負重農民的深切同情。如果從30年代初的歷史背景來看,“老馬”主題實際上是古老的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苦難的象征。中國是壹個有著4000年悠久歷史的農業國家,80%的人口是農業人口。老馬拉車是北方農村常見的景象。詩人抓住這壹常見的農村場景來象征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歷史負荷和苦難,令人深思和關註。詩人總是向下看,盯著苦難的中國大地,盯著掙紮在死亡和饑餓線上的底層人民。他的思想不僅與農民的思想相通,而且他寫詩的態度也是農民式的。他認真而執著地倡導“苦詩”,在中國現代詩壇獨樹壹幟。
這首詩分為兩節,每節四行。詩的第壹節出現在讀者面前的是壹幅悲壯的畫面:壹匹衰老的瘦馬,精疲力盡,無法駕馭。老馬被迫背負著難以承受的重擔,默默忍受,沒有任何怨言和抗議。即使“背上的壓力被扣進了肉裏”,他也只是“沈重地垂下了頭”。這壹描寫生動地表現了老馬的悲慘境遇,揭示了它不屈不撓的性格和渺茫的希望。第二節的前兩行,緊接著第壹節的結尾,寫老馬的命運掌握在車夫手裏,“不知道下壹刻的命運”,忍住眼淚,“咽到心裏去”。三四行,呼應第壹節。既然大車滿了,作為大車的“主人”,自然要揮壹揮鞭子,命令老馬把大車拉到預定的目的地。老馬看到壹個鞭影飄來,沈重的頭垂了下來,忍不住朝前看。
《* * *》這首詩共有八行,除了第壹行是關於主人的內心世界,其余七行都是關於老馬的:第二行是關於老馬沈默、聽天由命的性格;三四行寫老馬的感受和形象;第五行和第六行寫的是老馬的內心活動;第七、八行寫的是鞭影驅趕老馬的表情和形象。
問題探究
1.詩中老馬的象征意義是什麽?
解放前,中國農民頭上有座大山,具體來說就是“饑荒、苛稅、兵、匪、官、紳”,就像壹匹老馬超載,背上的壓力被扣進了肉裏。面對沈重的壓力,老馬低垂著頭,含著淚。顯然,詩人受到了農民性格的感染,他塑造的形象象征了地地道道的農民。其實這也限制了詩歌的內涵。應該說,詩人的生活和態度在我國具有普遍意義。
詩人自己說:“我寫了老馬,也寫了很多被壓迫農民的形象,其實就是我自己。”其實考慮到詩人的寫作背景,怎麽可能只寫自己呢?可以看作是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苦難的古老象征。
二、這首詩主要運用了哪些藝術手法?
主要運用了虛實結合、反諷等表達方式。對於老馬,采取紮實的寫法,用直線畫法勾勒出老馬的形象特征;對於主人來說,用壹個虛擬的寫法,留下壹個空白讓讀者去想象。他還恰如其分地使用了諷刺:“手推車必須裝滿,/反正它壹個字也沒說。”前兩句凝聚了多少血淚,多少怨念。
3.如何理解“它擡頭看前方”這句話?
最後壹句話有壹語雙關的意思,不容忽視。從畫出的鞭影來看,所謂的“前方”當然是老馬按照主人的意誌奔向的目的地,但也暗示著老馬的命運不會黑暗,而是會改變。
語言品味
第壹,簡單,口語化
詩人認為:“很難寫出壹首詩,讓所有人都能理解,理解後感覺很好。刻壹首詩,讓妳看得懂,很容易。”因此,他的詩歌樸實無華,卻又嚴肅嚴謹,追求藝術的錘煉,形成了自己凝重的詩風。因此,他被稱為新詩中的“苦吟派”。他說:“我努力小心翼翼,煞費苦心地推敲和追尋,希望把每壹個字都放在最合適的地方,像擰螺絲壹樣擰得緊緊的。”(《臧克家詩選》後記)《老馬》這首詩極其樸素,洋溢著樸素之美,從而形成了自己的風格和特點。比如詩中的“總是”、“無論如何”、“背上的壓力扣進了肉裏”、“如果有眼淚,只能往心裏咽”,這就像壹個農民在傾訴他的個人情感,妳分不清這是農民的語言還是詩人的語言。
第二,仔細推敲,醞釀圖像
臧克家的詩歌非常重視語言的精煉和形象化,常常致力於壹首詩甚至壹個詞。比如詩中的動詞“扣”,可謂生動傳神。既讓人想到馬背上的重壓,又讓人看到這種重壓的力度,以及慢慢壓下去的進度。如果換個詞,就不會這麽自然,貼切,含蓄了。再舉壹個比較典型的例子,在臧克家的另壹首詩《流民》中,有壹句開始寫為“歸巢烏鴉的翅膀在黃昏時被攪動”,後來改為“歸巢烏鴉的翅膀在黃昏時能被認出來”,定稿時又改為“歸巢烏鴉的翅膀在黃昏時還沒有解散”。關於“溶”字的好處,他說:“請閉上眼睛,想想這樣壹個場景:黃昏朦朧,烏鴉滿天。黃昏的顏色壹會兒濃,烏鴉的翅膀壹會兒淡。到最後,兩者漸漸分不開,仿佛烏鴉的黑色被黃昏融化了。”“溶”字形象地描述了黃昏的顏色越來越濃,融化了壹切的景象。
第三,註意節奏和韻律。
臧克家反對詩歌創作追求形式上的整潔,反對完全的散文文化。他的詩歌在自然書寫的基礎上,註重節奏感,把韻腳視為“情感立場和節奏回歸的有力象征”。他的詩反映了格律詩的自然狀態。《老馬》這首詩很好地體現了這壹點。《老馬》每段四句,壹三韻,二四韻,極其工整,朗朗上口,富有節奏感。但詩的每行字數不盡相同,沒有聞壹多詩那樣的“字尺”。詩的結構和字數根據感情的變化不斷調整,突破了聞壹多詩歌中的形式感,使格律詩走向自然。
相關數據
壹、作者簡介
臧克家(1905—2004),山東諸城人。我從小就喜歡古典詩詞。我在農村壹直生活到18歲,更了解農民的悲慘境遇。這種鄉村生活成為他後來創作的深厚基礎。1923年入濟南山東省第壹師範,開始寫詩。1926年秋參加北伐,大革命失敗後逃亡外地。1930至1934,就讀於山東大學,在新詩創作方面得到聞壹多的鼓勵和幫助。第壹本詩集《烙印》出版於1933,多以農村生活為題材,對農民的悲慘命運有著無限的同情。它在藝術上具有樸素、嚴謹、含蓄、凝練的特點,深受茅盾、聞壹多等人的喜愛。茅盾曾斷言:“在目前的青年詩人中,《烙印》的作者可能是其中的佼佼者。”《老馬》選自這本詩集。抗戰前,詩人還有《邪惡的黑手》《自己的畫像》等詩作。抗戰時期出版了《參軍》《大地之歌》等詩集。抗戰後出現了《寶貝》、《零度人生》、《冬天》等政治諷刺詩。建國後任《詩刊》主編,出版《臧克家詩選》、《學詩隨想》、《詩與人生》等詩選。
二、詩人的自述(臧克家)
表面上看,這八行短詩寫的是壹匹老馬,承受著壓力和苦難,不得不在皮鞭下奮力前行。但是幾乎所有的選集讀者和註釋者都說我寫的是舊社會受苦受難的農民。其實我寫這首詩的時候,並沒有打算用它來象征農民的命運。我親眼看到了這樣壹匹老馬,它的悲慘命運使我深感同情。如果我不寫,我會感到壹種壓力。1927大革命失敗後,我對蔣介石政權全盤否定,但對革命前途感到非常不確定。生活是苦的,心情是灰暗的,悲哀的。此時的思想和情感與被壓迫受苦的農民是相通的,“把背上的壓力扣進肉裏”的老馬也是相通的。所以我寫了老馬,也寫了很多被壓迫農民的形象,其實就是我自己。很多古詩都是通過詠物來抒情的,比如恒河沙,有的明明是寫東西的。最後,構思是寫人,比如白居易的詩《淩霄花》。有的是從外部詠物,其實也是用詠物來充分發揮詩人的感情,比如杜甫的《瘦馬走》《病馬》。蕭滌非在評論杜甫的第壹首詩時說:“這是壹部寫實而抒情的作品。壹方面杜甫很愛馬,另壹方面這匹被棄的官馬此時此刻與他有共通之處,所以借馬寄托生命之感。”關於第二首《病馬》,註中寫道:“這也是壹首關於有寄托的對象的詩,有作者自己的影子。”此外,宋代李綱寫過壹首著名的詩《病牛》,也是用壹頭被壓的病牛來表現自己反抗金人野心和被流放的深情。
我覺得可以用杜甫的瘦馬行、病馬、李剛的病牛的寫作情境和寄托來理解我的老馬,時代不同,情懷相同。既然寫的是病馬、病牛、老馬,首先要仔細觀察,找出他們的特點,被他們的形象所感動,給予他們真實真摯的熱情。作者首先是被他寫的對象感動,然後他寫的詩才能動人。如果只是把它們當做符號圖,先有主題再當標本,肯定寫不好,也不會有人愛。寫老馬就是寫老馬本身。讀者怎麽理解是讀者的事,因人而異。妳說《老馬》寫的是農民,他說《老馬》有自己的影子,有第三者說寫的是壹匹可憐的老馬,我覺得可以。詩貴含蓄,品味留給讀者去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