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三國迷| 18667滿意答案2011-01-02問TA壹個問題。
漢唐都城遺址平面布局的變化及其意義
參考答案
西漢長安城遺址位於陜西省Xi市西北約3公裏處。西漢長安城的修建始於漢初。漢武帝建桂宮、明光宮、宮、張健宮,擴建上林苑、昆明池,漢長安城初具規模。城市平面不是很規則,壹般接近方形;城墻全部用黃土夯築,北、西兩側有河流環繞,城墻兩側各有三座城門;城內建築以宮殿為主,長樂宮、未央宮位於城南,明光宮位於城東北,龔蓓、貴宮位於城西中部,居住區和東市、西市位於城北,唐明碧雍、皇家園林、上林苑、昆明池等禮制建築位於城南。考古調查和發掘證明,西漢長安城的建築布局與李周基本相同。檢查記錄的規定是壹致的。處於西漢和隋唐都城之間的過渡形態,可以以東漢洛陽城和北魏洛陽城為例。東漢洛陽城位於河南省洛陽市東部,平面呈南北長方形。城墻用土夯築,只留下東、西、北三面城墻。所有城墻上都發現了城門遺跡,城內街道與城門相連,或者是文獻記載的“洛陽二十四街”。城市的主體是南宮龔蓓,有壹南壹北兩座宮殿,相隔不遠,中間有多條道路相連;太倉和兵工廠位於城市的東北部。據文獻記載,工商業區有石楠和馬史,分別位於城南和東郊,城內南宮西北有黃金市場。北魏洛陽城,也在河南洛陽城的東部,自漢魏晉以來壹直使用舊城遺址。北魏洛陽城最重要的變化是廢除東漢以來的兩宮制,建立單壹宮城。據勘探,宮城的位置在城北略西,是在漢魏龔蓓的基礎上修建的,是城市的重心。平面呈長方形,四周有圍墻,通陀街是城市的中軸線。宗調、州和高級官員辦公地位於通陀街兩側,工商業區位於宮城南部,唐明比雍、靈臺、太學等禮制建築位於城外南郊。隋大興唐代長安城遺址位於陜西省Xi市,曾是隋朝大興城。唐建國之後,大興城改名為長安城,並對其進行了部分改建和擴建。長安是當時世界上最繁華的國際城市之壹。唐代長安城是由外郭城、宮城、皇城、李芳和內城組成的。宮城和皇城位於北外郭城的中心,每個廣場位於宮城皇城的左右和皇城的南面。東西城分別位於皇城的東南和西南,大明宮在城的東北與城相連。整個首都規劃好,布局好,是中國典型的李芳體系的封閉城市。
希望對妳有幫助。
問:
能不能再詳細壹點,同時闡述壹下意思?謝謝妳
回答:
意義
西漢長安城和唐代長安城分別體現了不同的都城規劃體系。唐代長安城的布局規劃是西漢以來政治、經濟、文化發展演變的結果,既繼承了以前的制度,又不斷吸收新的因素。唐代長安城的規劃布局對當時世界其他國家如日本的城市規劃產生了重要影響。
另外,上面的回答來自教案。如果太少,可以收集他們的百科資料。
問:
百度百科資料太多,我的概括能力有限,時間也很緊。希望妳能幫我到最後,把資料整理出來,盡量做到標準,過幾天就完成了。非常期待,非常感謝!
回答:
漢唐長安城的建設與變遷
西漢、隋、唐三個統壹的朝代都在長安。漢唐之間,還有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星期五三個割據政權,以及西漢末年的辛莽、東漢獻帝劉璇、西晉的惠帝、朱迪、赤眉軍、黃巢、李自成。隋唐長安城位於現在的Xi市城區,西漢至北周時期位於長安城西北。這兩個城址實際上依托的是相同的區域地理條件,即其區域位置處於關中中心,農業條件優越,物產豐富,可以保證首都的基本需求。同時四面有險可循,易守難攻,便於指揮控制東部中原。城址位於漢沽關東西向交通要道渭河渡口與通往關中東南部長江中遊的武關路交匯處。這兩條道路嚴格受自然地形控制,所以這個交通中心位置成為制約城市選址的關鍵因素。
在西漢長安城和隋唐長安城這兩座城址之間,有壹座微微隆起的高坡,名為龍壽園,西起Xi安三橋壹帶,東至浐河岸邊。西漢以前,秦都鹹陽位於渭河北岸。由於渭河的阻隔,不便於向東和向南發展。因此,秦朝將城市擴展到渭河南岸,並在渭河南岸修建了許多宮殿,包括著名的阿房宮和位於龍首院的興樂宮。
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劉邦滅楚後,最初打算建都洛陽。後來,他聽取了婁敬、張亮等人的建議,意識到關中戰略地位的重要性,決定建都。當時秦朝的皇宮已經被項羽燒了,他們只能暫時住在秦朝的舊都溧陽。
同年九月,劉邦決定先恢復興樂宮,改名長樂宮。在此基礎上,他建了都城,取了當地壹個鄉鎮的名字——長安城。漢高祖七年(前200年)二月,長樂宮落成,朝廷官員由溧陽遷至長安。漢高祖八年(199),在長樂宮西側修建未央宮。未央宮和長樂宮是漢代長安城內的兩座主要宮殿,是漢高祖皇後生活和主要政治活動的主要場所。以後城內修建的其他宮殿,都在這兩座宮殿北面的平地上。顯而易見,這兩座宮殿的修建,意在利用龍頭原有的地形,顯示皇帝的威嚴;同時也控制了整個城市的制高點,有利於城市和皇帝本人的安全。
長樂宮由壹系列建築組成,整個宮殿規模宏大。宮內主要建築為長樂宮前殿,東西近50尺,深約12尺。另壹個重要的建築是長辛宮。只有西漢的皇帝劉邦壹直住在長樂宮,從惠帝到平帝,後來的皇帝都住在未央宮,以長樂宮為太後寢宮。長辛宮是慈禧太後在長樂宮的永久居所。未央宮的主體建築也是前殿,規模與長樂宮大致相當。東西長50尺,深15尺,高35尺,是皇帝接見王公大臣的地方。漢武帝在位期間,對未央宮進行了修繕,增加了白涼臺等建築,並對原宮殿進行了改造,將未央宮前殿改造成以木蘭為樓,文興為梁,金店玉戶,重軒的建築。
長安城城墻於漢惠帝元年(公元前194年)正月開始修築,前後進行了數次,至惠帝五年(公元前190年)九月基本完工。城墻周長約60裏(韓立),高3英尺5英尺。周圍有三個大門,周圍都是運河水或者河水。南部自東向西依次為:富安門(都門)、安門、Xi安門;西部從南到北依次是漳門、直門和雍門。北部自西向東:橫門、洛門、李門;東部由北向南:宣平門(東都門)、清明門、八門。因為先建宮殿後建城墻,城墻內有建築限制,西側有外遊水限制,當時的渭河比現在偏南很多,壓住了漢代長安的城區,限制了北側的城墻建設,所以漢代長安的城墻除了東邊外,三面外凸內凹。當時城裏宮殿的面積還不到壹半,房子也不少。漢武帝時期,漢高祖創建的龔蓓建在未央宮以北,新建的貴宮、明光宮等宮殿占據了城內大部分空間,只留下小部分普通居民的居住區。
關於漢代長安城的街道布局,古人說有“八街九奇”。細節目前無法還原,但可以看出街道布局和宮殿的平面布局壹樣,不夠規整。據文獻記載,漢代長安城壹般居住區劃分為160裏,但流傳下來的李姓只有十幾個,無法壹壹還原。在長安城北的橫門東西兩側,有九個城市進行交易。此外,在昂的門外還有壹個市場,在城南還有壹個專門交易書籍的“淮市”。
漢武帝時期,長安城有三次城墻外的大開發。即在城西和城南修建張健宮和唐明,在城西南挖昆明池,擴建上林花園。張健宮建在未央宮西側,距周慧30裏,比長樂宮和未央宮都大。它俯瞰未央宮,有壹條淩空亭路,穿過城墻,連接未央宮。唐明是壹座宗教建築。昆明池開鑿於漢武帝元壽三年(公元前120)。它是壹個大型人工湖,占地300多公頃,周期約40英裏。昆明池原本是為了訓練水軍而挖的,但客觀上卻成了漢代長安城的大型水庫。上林苑原位於秦代渭河南岸。漢武帝三年(前138)上林苑擴建後,其範圍為300余裏。園中有大量的亭臺樓閣,裏面種滿了珍奇的動植物,漢朝的皇帝秋冬都要在園中射獵。
漢武帝以後,長安城沒有大規模建設,維持原有規模。經過西漢末年、東漢末年和魏晉南北朝的多次戰亂和動蕩,長安城日益破敗。雖然在北周時期,仍以漢代長安城為都城,但由於時間久遠,城內宮殿腐朽,給排水嚴重不暢,難以修復。同時,龍首北側靠近渭河,範圍狹窄,難以擴大城市規模。然而,龍首的南邊對高爽是開放的,從南山取水很方便。於是統壹全國後,隋文帝決定在龍首南側,另。
文帝二年(582年)六月,新都建成,由左書之子宇文愷負責規劃、設計和組織施工,同年年底基本完工。隋文帝北周封大興郡公,於是將新都命名為大興城,宮城命名為大興宮,宮城正殿命名為大興殿,大興殿正門命名為大興門,新禁園命名為大興園。開帝三年(583年)三月,遷大興城。
大興城完全按照宇文凱的總體規劃建設,布局規整。整個城市由外郭城、宮城、皇城三部分組成。
外郭城呈近方形,東西比南北略寬,東西寬9000余米,南北長8000余米,城周長35.5公裏。由於城墻太長,修建時間太短,大興城墻當初建成時就很低,後來又陸續修建了多次。記載中記載隋大業九年(613)壹次,大業末年壹次,唐高宗永輝五年(654)兩次,唐玄宗開元十八年(730)壹次,前後* * *五次。大興城外,在國城南、東、西三面開了三門,壹直到唐朝都沒變。明德門在南中,棲霞門在東,安化門在西;東面從北到南有通化門、春明門、燕興門。西面自北向南依次為開元門、金光門、延平門。北面有兩個門,都在宮城西側,西面是光化門,東面是華林門,唐代避武後改為方裏門。宮城在靠近北墻的市中心,皇城在南面。其余* * *東西向街道14,南北向街道11,將外郭城分割成排列規則的方形城市。以朱雀街(皇城正門朱雀門對面)為界,城市南北中軸線,兩側對稱。全市共有109個廣場,其中朱雀大街以西55個廣場,朱雀大街以東54個廣場,被城市東南角的曲江池占據。此外,在朱雀街的東、西兩側,還利用兩塊方形區域建造了壹座大都市和壹座營利性城市。大都會在朱雀街東側,唐代稱東市。西市場在朱雀街以西,唐代稱為西市場。廣場四周有圍墻,通過固定的方門進出,是壹個相對封閉的居民區。房又叫裏,房制度是繼承了秦漢時期在城鄉廣泛實行的制度。東西城是商業集中的商業區。
宮城,或稱大興宮,是皇帝居住和處理國家事務的地方。宮城分為三部分,中間部分是皇帝面對朝鮮居住的地方,狹義的大行宮或宮城指的就是這部分。東邊是東宮,皇太子住的地方。西邊是冶亭宮,是普通宮女的住所。宮城南面有門,和皇城壹起,宮城北面有門出城進入大興園。
皇城在宮城的南面,是朝廷各部門的辦公區。除了壹些部門的壹些特殊情況,幾乎所有的政府機構都集中在這裏。此外,祠堂和社壇也按照《考公基》“左祖右舍”的說法,分別布置在皇城的東西兩側。
為了解決皇宮和城中居民的生活用水,以及園林綠化用水,宇文凱還設計了大興城的永安渠、清明渠、龍首渠、曲江塘水,流經郭城、皇城、宮城、大興園。曲江池原為天然水泊,秦漢時期鑿成,後成為旅遊景點。宇文凱正在進壹步清淤改造,使其占據了整個城市東南角地勢最高的壹個廣場。壹方面作為水庫調節城市供水,另壹方面也為城市開辟了壹個景點,並在這裏修建了壹座離宮亭,供皇帝和達官貴人欣賞。隋文帝怕曲江池中有“屈”字,就根據曲江池中芙蓉之多,改稱芙蓉池,並將曲江池旁的園舍命名為芙蓉園。
大興園位於城北,西起漢代長安老城(漢代長安被圍在園內),東至灞水、浐水兩岸,北至渭水,南至大興城。大興園的設置主要是供皇帝遊玩的,但對保障大興城尤其是宮城的安全也有重要作用。大興城的宮城北墻也是郭城的北墻,墻外沒有其他支撐,而北面的龍頭是制高點,容易對宮城造成威脅。把城墻北側變成花園,可以充分利用北面的渭河,東面的浐河和浐河,以及四周的花園圍墻來保護宮殿。
大興市地處崎嶇地帶,山坡眾多。宇文凱規劃大興城的總體設計思路是將整個城區的布局安排為壹個統壹的平面。大興城市布局規劃最大的特點就是平面幾何上的整齊對稱。刻意追求平面布局的完美,必然會阻礙地形的合理利用。大行宮有壹半在海拔410米以下,但城內109個廣場中約有80個廣場,海拔在410米以上,與帝王的居所不相稱。宮城南部的皇城地勢較低,也不適合布置朝廷官員。
唐朝的首都大興城改名為長安。同時,大行宮、大興殿、大興門分別更名為太極宮、太極殿、太極門,大興園更名為禁園。自唐太宗統治以來,長安發生了壹些變化。
唐太宗貞觀八年(634年),在宮城東側北郭墻外的龍首原上修建永安宮,作為唐李元皇帝的夏宮。次年(635年),改名為大明宮。662年,高宗隆碩二年,唐高宗患風痹癥,太極宮過於低窪潮濕,房舍遮蔽。大明宮大規模擴建,改名蓬萊宮。鹹亨元年(670年)改稱漢元宮,但不久又改稱大明宮。唐高宗擴建後,大明宮的規模與太極宮不相上下,但建築的雄偉和壯觀往往超過它。在唐代,除了高宗(玄宗除外)以外的皇帝都以大明宮為主殿,只有在舉行壹些特殊的、重要的儀式時,才會遵循禮制,前往太極宮。隨著君主居所的遷移,太極宮內的附屬設置也全部轉移到了大明宮,比如大明宮的少陽院,相當於太極宮東宮的太子寢宮。因為大明宮在原宮城太極宮的東面,所以這兩座宮殿也分別叫東內和西內。
唐玄宗李隆基曾住在長安東墻下的隆慶廣場。他即位後禁忌,改興慶坊。開元二年(714),此廣場重修為興慶宮。開元十四年(726),興慶宮擴建,占據了北面永嘉坊的壹半和西面盛業坊的壹部分。天寶十二年(753),興慶宮城墻大規模修建。開元十六年(728年)以後,唐玄宗基本住在興慶宮,所以興慶宮又叫南內。興慶宮只在玄宗時興盛過壹次,後在冷落中衰落。在興慶宮,有僅次於長安曲江池的龍池。
隨著大明宮和興慶宮等實際條件的建設,宇文凱過於理想化的城市街道廣場城市形態發生了壹些變化。大明宮的正門馮丹門開在外郭城北墻上,門的南側正對著義山廣場,像壹面影壁遮住了宮門。所以宜山廣場南邊的宜山廣場和永昌廣場要分成兩部分,要造壹條通道,連接皇城東邊的燕喜門和外郭城東的通化門之間的東西向主幹道。興慶宮擴建後,占據了永嘉廣場和葉盛廣場的壹部分。開元二十年(732年)興慶宮西南角建萼香會樓、勤政樓,開辟廣場用於下面擴地,並拆除西南東石東北角、南道正廣場西北角。城東北角的永福廣場,在玄宗先天年間建成花園,作為太子和孫子居住的房屋,命名為十六王府。這就堵住了順成街,順成街沿著東墻和北墻壹直延伸到城市的東北角。到了唐玄宗,為了方便從曲江池到新昌廣場清流寺的行程,我們把曲江池和新昌廣場之間的聖島、廣德、李政、敦化四個廣場壹分為二,開辟了壹條新路。至此,隋代大興城“散亂”的街區布局有了很大改善。此外,唐朝在外郭郭城北的芳林和廣化門中間新開了壹座景堯門,這是外郭城墻的壹大變化。
隋唐時期,長安城內居住的人口密度很不均勻。外郭城南墻邊的四排廣場,除了城東南角的曲江池街坊因為被辟為景區而相對繁華之外,很少有人居住,往往是“耕者有其田,隔街相望”。這也是宇文凱在規劃中刻意追求平面布局的神韻和完美所造成的缺陷。長安人口主要集中在市區北部,尤其是東西周邊地區。
長安城外,郭北苑所有城門均通往禁園,東、西、南九個城門用於日常出入。九門除了南面中間的明德門外都是三個門道,中間的門道很少用,可能只有皇帝用。壹般都是通過兩邊的門道進出,“左進右出”。街道的寬度根據交通需要分為幾個等級。第壹層是有幾個大門的街道。除了位於城南的燕興和燕平,這兩個大門因為人口稀少,遠離城外東西向的大道,行人很少,所以街道寬度壹般,東、西、南其他大門對面的街道寬度都在100米以上。皇城朱雀門與外郭明德門之間的道路最寬,約達150米。這條街向北延伸到宮城皇宮的正殿。這種寬度的設計既突出了朱雀大街作為城市中軸線的作用,也表明了強化皇權核心地位的意圖。另壹方面,隋唐時期,明德門外有天壇。皇帝上壇祭天的禮儀儀式規模巨大,普通寬度的街道難以承受,需要這麽寬的路。第二層是市內大部分道路,寬度從40米到70米不等。第三層是沿著四面墻下的道路,寬度不到2.5米。長安城的街道,大部分都在兩邊挖了溝渠,用來排走路面的積水。但由於地面黃土極小,遇雨泥濘,排水溝也無濟於事。晴天,車馬經過,就會塵土飛揚。為了保持路面的幹燥清潔,唐天寶三年(744年)以後,從浐河岸邊運來的河沙鋪在壹些主要街道的路面上,起到了“風吹不動,塵土飛揚,雨打不泥”的作用。為了防止路沙逸出,在路的兩邊修築了低矮的土墻,當時稱為“沙堤”。
隋唐時期是佛教和道教的興盛時期,長安城內有寺廟和道觀100余座。這些寺廟大多散布在城市的廣場上。除此之外,宮中還有專門的佛寺和道場;東西城有專門供信眾放生的水池,稱為“放生池”,水池旁有供奉佛像的佛寺;還有壹些著名的寺廟,位於城墻外。壹些大寺廟有時會壟斷整個廣場。長安城內寺廟雖多,但對城市建築景觀影響不大。當時寺廟的建築形式和平面布局與富裕家庭沒有太大區別。長安的很多寺廟都是官宅改建的。體現寺廟特色的主要建築是塔。長安最著名的寶塔應該是位於和平的大莊妍寺塔和大將軍寺塔以及位於城市西南角的永陽廣場。這兩座塔外形完全壹樣,木結構,高330尺,循環120步,都是宇文凱規劃建造的。宇文凱打算用這兩座塔來彌補城市西南角地勢低的問題。保存至今的慈恩寺寶塔(俗稱大雁塔)、建福寺寶塔(俗稱小雁塔)也是當時的名塔。
長安城內的廣場大小不壹,隋代初設計時分為五級。其中較小的兩層廣場位於皇城南面,東西各有壹方門。廣場的其余部分是在東、南、西、北開壹個廣場門。每個廣場的兩個相對的廣場門之間連接著壹條路,這是廣場的主要街道。兩個方門的小方塊是壹條東西向的十字街,四個方門的大方塊是兩條相交的十字街。廣場上除了這條人行橫道或十字街之外的街道稱為“巷”或“彎”。唐朝對居民生活實行嚴格的宵禁制度。每天晚上,所有廣場和城市的大門與城門同時關閉,禁止行人上街。只有在黎明開門時,他們才能上街活動。
隋代初設計大興城時,只有大都和裏仁城,即東西城。這兩座城市的四面都有兩個城門,城內的街道呈井字形。東西城店鋪多,商品種類多。比如東市的經營品類分為220條線,西市的景氣度比東市好。由於東城周圍的廣場多為官宦貴族所占據,普通商人,尤其是西域的胡商,大多居住在西城周圍。唐政府在東、西城分別設立了市政司和和平司,分別負責市場和物價管理。除了東西城,唐朝還在城內其他地方設立了集中交易場所。比如城南的安山房,唐高宗就以這個廣場和它的半個廣場在大冶坊南面設置了“口、馬、牛、驢店”,與東市、西市相比,被稱為“中市”。但這壹帶地廣人稀,交易不便。沒過多久就在東市交易了。武則天末年,正式廢城,場地改為威遠軍弩場。唐玄宗天寶八年(749年)在安山房建城,名為“石楠”,但很快被廢棄。
到了唐代,很多官僚除了在城內占有豪華住宅外,還在城外美麗的地方建造別墅。別墅最集中的地方是城南的樊川線沿線,其次是城東巴禪河附近的輞川和藍田,王維的《輞川別業》就是其中之壹。
隋代大興城,即唐代長安城的規劃和建築,不僅對後世影響深遠,而且被當時隋唐之外的壹些地方政府和周邊國家所模仿。比如渤海國的都城,日本的平城、平安等城市,都深受長安城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