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傳統陶瓷文化而言,首先是在傳統陶瓷文化的基礎上拓寬外延,豐富表現形式,幫助傳統陶瓷文化“飛入尋常百姓家”。
文化屬於玄學。要想普及某壹種文化,就需要找到壹個載體,將其融入載體,在無形中普及。
以故宮文化為例,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豆瓣評分9.4分。劇中的文物修復大師在蛛絲馬跡中尋找文物修復的方式方法,讓原本破敗不堪的文物重新煥發光彩。文物的修復過程就像是現代工匠和古代工匠的交流。通過屏幕,我們不僅可以了解故宮文物的前世今生,還可以更好地了解文物背後的故事和艱辛。其實這是壹種非常具體的傳播故宮文化的方式。
同樣,傳統陶瓷文化也需要這種方式。
陶瓷作為壹種器皿,原本只有收納和擺放的功能,但隨著技術的發展和內涵的植入,陶瓷被賦予了更多“非功能性”的價值。這些使用功能和“功能外”的價值觀塑造了傳統陶瓷文化。
在日本,有壹家拉面店叫依蘭拉面。每個拉面碗的底部都有壹個字。在妳吃完面喝完湯之前,妳是看不到這個字藏在碗底的。這是壹種將器皿與食物聯系起來的方式。也許碗增加了面條的趣味性,也許面條有助於碗發光。總而言之,這是壹種非常成功的方式。她很自然地把食物和器皿結合在壹起。
《紅樓夢》講了壹個中國古代人對器皿和飲食的看法的好故事。戴宇喝酒的時候,拿起壹盆黑銀梅花,挑了壹杯凍石和芭蕉葉的海棠。再看妙玉。她拿出兩個杯子。旁邊壹個有耳,杯上刻著官文三字,後面是壹行小字“晉為寶”和壹行小字“宋元豐五年四月眉山蘇軾在秘府”。那壹個形似碗小,也有三個刻有“點犀”的掛珠篆文。妙玉和黛玉倒了壹碟。我還是會把以前每天和寶玉壹起喝茶的綠玉倒掉。
妳可能覺得古人只喝壹杯茶,何必那麽挑剔呢?
其實從古至今,器物和食物從來都是壹個身體的兩面,是壹脈相承的。我們看重吃,但我們骨子裏也看重器皿。
陶瓷作為壹種重要的器具,在人類使用中能充分體現她的美和價值。
但是要細分受眾,這樣才能更好的推廣。像日本壹樣,也有針對不同消費群體的陶瓷,如天燒、壹碗邵麗、哈薩瑪燒等。受眾越清晰,陶瓷的銷售越火爆。
因此,中國傳統陶瓷文化要復興,就要進壹步進行創造性轉化,拓寬外延,增加表現形式,細分受眾群體,增加曝光度,更好地描述其文化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