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年過去了,董翰儒已經是朝鮮的兵部尚書,而劉閑已經是六十多歲的老人了。盲人劉也以占蔔聞名。他也攢了幾十年的錢,希望能修復村裏的黃三廟,立個石碑作為紀念。劉閑給浚縣的壹個石匠二百兩銀子買了壹塊石碑。石匠威逼他變瞎,拒絕給他石碑。劉謙催促了很多次,但是石匠欺騙並拒絕承認。劉清去縣政府投訴,縣官員想支付憑證。劉閑付錢時沒有要憑證。縣官曰:“虛言無據,推出門去!”劉閑受了委屈,想起了董翰儒。他在朝鮮擔任作戰部長。他不顧千裏之外,壹步壹步來到北京尋找董翰儒。壹天,他找到董尚書的衙門,告訴門官,他是開州大井村人,要找董大人。門衛看他是個瞎子,沒給指示。劉清坐在門外等著。壹連三天,我每天都糾纏著門官要見董大人,所以門官只好向董大人報告。董尚書聽說過開州、大井和瞎子劉清,但他壹時想不起是誰。仔細想想又想:“啊!是啊,三十六年了,這個人還在。”說著,走出房門,親自迎接劉閑,把劉閑帶進客廳,叫家人奉上茶和飯,並等候大家。劉閑講述了石匠作弊的故事。董尚書給浚縣寫了壹封信,要他追查。軍官們騎著劉閑回家。帶著董尚書的信去浚縣投遞。知縣看了信,不敢怠慢。他告訴了石匠真相。知縣裁定:“石匠做了壹塊三尺見方、壹尺二高的方碑,送到開州南大井村。”石匠們不得不這樣做,不到壹個月,他們就用壹根圓木把石碑滾到大井旁,立在黃三神廟前。方碑上鐫刻著兵部尚書董翰儒不忘舊友、扶貧濟困的故事。董家嘴是我家鄉葛店鎮廟灣村所屬的壹個海灣,據說是“金線吊葫蘆”之地。
海灣東南側為湖區,屬於梁紫湖分支的雅爾湖體系。海灣正面極為醒目,視野可達10英裏之外。北面地勢低窪,港灣道路蜿蜒曲折,但來自西北的丘陵地帶。小麥成熟的季節就像黃燦燦的壹根金線,終端連著董家嘴。董家嘴的居民樓分為南大北小兩部分,就像葫蘆的形狀。清晰的“金線”似乎從居民樓的北端連起了“葫蘆蒂”。
這根“金線”把董家嘴的“葫蘆”掛在湖的壹角,看似偏僻。但在明清時期,以船和馬車為主要交通工具的時候,這裏的交通還是相當便利的。走村前水道,從雅爾湖經梁紫湖到長江;出村後取地,沿“黃金線”約2公裏至沈家鋪,再進關馬驛道(現國道316)。“葫蘆”周圍廣闊的湖泊和肥沃的田地使董家嘴成為魚米之鄉。
董家嘴在古代曾居住著蔡、徐、趙、董等姓氏的家族。現在只剩下蔡家塘、徐家塘、趙家塘、董家塘四個水塘,住著陳、張、余三家。沒有董家的人。為什麽取名董家嘴?代代相傳的只有壹句話:這裏曾經住過壹個大官——東察院。
董察院是誰?筆者從《明代董翰儒傳》中找到了答案。萬歷四十年在都察院工作的董翰儒,是右副都的官督,與巡撫同為江南最高地方長官。“東茶園”之名由此而來。
董翰儒在湖廣為官20年左右,清正廉潔。用宗申皇帝賜予的土地定居董家嘴是很有可能的,但他與斧王這樣的皇親國戚和魏忠賢這樣奸詐權貴有過重大矛盾和沖突,所以未必能在董家嘴大做文章。不把家人和資產留在這裏,回北京換個崗位就更合理了。董翰儒壹家離開董家嘴後,張、陳兩家就在此定居。
現在看董家嘴,“金線吊葫蘆”這種古老的形式完全失傳了。然而,新的景觀更令人興奮:葫蘆形的村莊躺在開闊平坦的“大地毯”上,黃武鐵路、雙谷大道、葛店開發區和黃武高速公路連接道路,編織了三條現代化的“金線”,它們以三角形的形式嵌在這張地毯的邊緣,就像“金線繞著葫蘆”。“金線繞葫蘆”的景觀千載難逢。隨著葛店開發區和武漢城市圈建設的加快,董家嘴這個葫蘆很快將成為過去,取而代之的是壹座現代化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