虬角材料是海象牙,來自於動物海象的長牙(上顎犬牙),壹般長0.5~1米,呈扁化的三瓣形截面,大多呈微黃的奶油色,質地比象牙和河馬牙粗糙,內芯接近普通骨質。
虬角就是指將海象牙染成翡翠綠色,它的斷面成腦狀,密度比象牙大,有壹定的手感和質感。這種將海象牙染成綠色的工藝只有清代造辦處獨有,所制產品如煙嘴,勒子,印章,葫蘆的小口蓋,蒙心,氣眼等小物件。清代沒落後此手藝流傳到了民間,但只有極少數的工匠才會,到現在這種手藝幾乎已經失傳了。
虬角歷史沿革
清代中晚期,犀角來源稀少,常以“虬角”取代“犀角”。清代用“虬角”雕成壹些小品器物,作為文案上的陳設清供和把玩品。
在清代晚期,還有將海象牙染成翡翠色的工藝,以其制作的器物壹般也只供宮內人員或皇親國戚、朝廷大員享用。清代之後,此種工藝流入民間,但只有極少數人才會。據說在民國初期的上海,能夠擁有壹件虬角制成的煙嘴或印章之類的小器物就能夠顯示出此人的身份和地位較高。到民國中期,因為會這種手藝的人相繼離世,這種染色工藝也就失傳了,到現在依然無人能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