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年,曹魏、蜀漢、孫吳爭奪天下,形成了三國鼎立的局面。公元249年,曹魏統帥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亂,控制朝政。從此,曹魏的權力逐漸落入司馬師手中。公元263年,司馬懿的兒子司馬昭發動三路大軍滅蜀。265年,司馬昭之子司馬燕,也就是晉武帝迫使曹魏退位,把自己的國家命名為晉,史稱西晉。公元279年發動了晉吳之戰,西晉完成了中國的統壹。
西晉末年的流民起義從金元康六年(296)到建興三年(315),各族流民起義西晉。
流民起義的社會根源是代表氏族地主利益的政權,權勢家族在這裏鎮壓黃巾起義,因自相殘殺而壯大勢力。廣大農民多是屬於他們的“客”和“歌”;或者被強行束縛在國土上。
在這場浩浩蕩蕩的流民起義中,雖然各地的流民起義沒有走上統壹的道路,但各起義隊伍都進行了頑強的鬥爭,沈重打擊了西晉腐朽的統治,加速了它的滅亡。
起義後
巴蜀難民起義
永寧元年(301)十月,略陽?巴蒂人李特、李雄在益州(今成都)領導秦、雍六郡流民起義。關中大旱,連年饑荒,六縣漢、氐、羌、糜等民族65438+萬余人經漢川流入巴蜀地區吃飯。當地政府逼他回鄉,激起流民起義,屢敗金軍,攻占廣漢,入都(今四川)。李特與蜀人訂立了壹個扶貧三章的協議,得到了益州人的支持。李特死後,他的兄弟劉莉和兒子李雄繼續領導叛軍。金泰安二年(303年)十二月,趕走刺史羅尚,攻占成都。次年,李雄稱王,後稱帝,建立國家。成禹衡四年(338)四月,李向(李特帝)之子李壽登基,改國號漢。秦、雍兩縣流民起義是西晉後期流民起義中規模最大的壹次。李雄建立的韓成政權持續了44年,直到韓成建寧二年(347年)被東晉統帥桓溫等六國消滅。
荊州蠻人起義
泰安二年(303)五月,晉朝力勸荊州歸益州,遭到荊州人的強烈抵制。益陽(今河南信陽西北)的蠻族首領張敞,曾經做過縣官,在安陸(今湖北雲夢)的石燕山聚眾起義。京地區的流民和逃避駐防任務的丁壯紛紛參加。張敞歷山縣(今湖北谷城東南)是天子,自己是丞相。利用王爭奪在晉朝的勢力,分兵攻城。南至武昌(今湖北鄂州)、長沙、湘東(今湖南陵縣)、零陵;東攻益陽(今河南潢川西);北科灣(今河南南陽市)襄陽殺了西晉總督荊州軍事新王司馬欣。石兵、率東路軍攻下江(今南昌)、楊(今南京)。其影響迅速擴大到荊、姜、徐(今江蘇徐州)、楊、豫(今河南淮陽)的大部分地區。同年7月,西晉荊州刺史李卡斯調集軍隊圍攻張敞,起義軍被金代將軍陶侃擊敗。第二年八月,張敞被俘並被殺。荊州難民起義被鎮壓。
永州難民起義
永嘉四年九月,永州部分民眾遷居萬縣求食,晉朝強迫流民返回家鄉,遭到流民的強烈抵制。京兆人乘勢在宛發動起義,龐丁、馮異、南安人侯托等紛紛響應,聚集四五萬人,在漢、綿、湘、陽壹帶屢敗金軍。王茹自稱大將軍,統率師牧雍兩州。漢朝鎮將軍王汝澄,率兵到萬縣,趁機與他聯手消滅異己。最後被石勒打敗,永嘉投降揚州刺史王敦,六年被殺。
蜀人杜濤起義
西晉永嘉五年壹月,數萬巴蜀流民逃往荊襄地區躲避戰亂。襄州刺史荀條欲極盡所能懲治流民,四五萬流民怒而皆反,* * *推為中流砥柱。杜濤自稱是梁、彜兩州牧民,率襄州刺史,率眾攻占長沙,生擒荀條。攻克零陵(今湖南)、桂陽(今湖南郴州),東攻武昌(今湖北鄂州),攻綿陽(今湖北綿陽西南),占領張羽(今南昌),屢敗金軍。建興三年(315),金郎王司馬睿派南郡將軍王敦、荊州刺史陶侃,聚眾圍攻杜甫。起義軍傷亡慘重,派去晉國。杜濤逃脫了,死在路上。
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起義
在中原北部眾多民眾起義中,以石勒蘇益格和王米為首的魯冀起義影響最大。永興二年(305)七月,石勒和馬率領數百騎參加公在趙(今屬晉、冀、豫)和魏(今屬冀、魯、豫)的抗金起義。不久,龔被打敗,殺了。永嘉元年三月,石勒和桑吉再次起義。五月,攻下鄴城(今河北臨漳西南),殺了晉新蔡王司馬騰。八月,在東舞陽(今山東朝城西),為茍所敗,兗州刺史,晉、被殺,石勒歸劉淵,漢王。廣西元年(306年)三月,東萊郡(今山東葉縣)大宗親王米參加縣令劉伯根領導的抗金起義。劉伯根戰死後,王米亦步亦趨,轉戰今冀、魯、皖、豫等地,人數數萬。永嘉二年五月,敵抵洛陽(今洛陽東北),使晉朝“景邑大震,宮門白日閉”。在被晉司徒王彥擊敗後,王米帶領其余的人去了劉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