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年,西格斯加入德國***產黨。同年她發表小說《聖巴巴拉的漁民起義》,獲克萊斯特獎金。1933年開始流亡生活,先在巴黎參加反法西斯書刊編輯工作,努力促進反法西斯作家統壹戰線的形成。1940年經法國馬賽逃往墨西哥,在那裏任《自由德國》雜誌編輯和“海涅俱樂部”主席。1947年回到東柏林。1952年起擔任德意誌民主***和國作家協會主席,1978年5月改任名譽主席。1951年獲國際和平獎金,並於1951、1959和1971年3次獲德意誌民主***和國國家獎金。
西格斯的創作以現實生活與鬥爭為題材。他的短篇小說《到美國大使館去的路上》(1930)和長篇小說《戰友們》(1932),描述匈牙利、保加利亞、波蘭、意大利和中國的無產階級革命者從1919~1929年間反抗反革命暴政的英勇鬥爭。
西格斯在流亡期間完成的5部長篇和壹些中、短篇小說,從不同角度表現了反法西斯這壹主題。《人頭懸賞》(1933)描寫壹個青年工人被警察懸賞緝拿的經過,反映了法西斯取得政權前夕德國農村的真實生活,揭示了法西斯殘酷的性質。《二月之路》(1935)描寫維也納無產階級於1934年2月反抗納粹傀儡道爾弗斯的起義和失敗,總結了革命的經驗教訓,揭示建立革命領導和統壹戰線的重要性。《拯救》(1937)反映世界經濟危機時期德國工人的生活與鬥爭,說明鬥爭是人們獲得“拯救”的出路。《過境》(1944年英文版;1948年德文版)描寫1940年希特勒軍隊入侵法國後,歐洲各國成千上萬流亡者湧入馬賽爭取出境時的不安和痛苦。在《已故少女們的郊遊》(1946)裏,西格斯把現實、夢幻和回憶交織在壹起,描寫了她當年的女友們在納粹統治時期的不同境遇。
《第七個十字架》(1942,1944年在美國拍成電影)是西格斯的重要作品,在國際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小說寫法西斯統治時期壹個集中營7個囚徒越獄逃跑的故事。法西斯在營內豎起7個十字架,揚言要在短期內把他們抓回處死。其中的6人先後遇難,格奧爾格·海斯勒在反法西斯戰士們的掩護下,終於成功地逃出國境。永遠豎著的第7個十字架,象征納粹殘酷統治的虛弱和必然滅亡。作者廣泛描寫各個階層和各種政治傾向的人物,勾畫了壹幅法西斯專政初年的德國現實圖景。
西格斯的另壹部長篇小說《死者青春常在》(1949,1968年拍成電影)概括了德國1918年十壹月革命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的歷史,形象地展現了兩大敵對階級生死搏鬥的情景。描寫從***產黨員埃爾溫慘遭白衛軍殺害開始,兇手們及其幕後牽線人物為壹方,同以埃爾溫的親友和同誌們之間的鬥爭,揭示了社會和時代的基本矛盾。
西格斯回國後的創作主要是描寫大戰後東德的現實社會問題。長篇小說《抉擇》(1959)以德意誌民主***和國建立前後社會發展情況為題材,作品中的人物都面臨著在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之間作出抉擇。小說通過3個壹起參加過西班牙解放鬥爭的老戰友的回憶,揭示目前鬥爭同過去鬥爭的連貫性。《信任》(1968)是《抉擇》的姐妹篇,情節相銜接。
西格斯還寫了大量中、短篇小說,如《蜂房》(2卷,1953)、《加勒比海故事集》(1962)、《弱者的力量》(1965)、《渡航》(1971)和《奇遇》(1973)等。她的論現實主義和文學創作的論文,表現了堅定的社會主義傾向性和提倡藝術創新的勇敢精神。
西格斯早在1932年就寫了長篇小說《戰友們》,反映中國的革命鬥爭。她還寫了隨筆《計秒表》、軼事《駕駛執照》和報告文學《楊樹浦五壹節》。《計秒表》寫中國遊擊隊配合紅軍作戰,擊潰國民黨軍隊的第3次圍剿。《駕駛執照》描寫壹個中國司機將車上3名日本軍官的汽車開進長江的事跡,表現中國人民堅定的抗日意誌和大無畏的革命英雄主義。她還發表《向南方局遞送新綱領》(1949),歌頌30年代中國***產黨地下工作者和中央蘇區的土地政策。遊記《在新中國》是西格斯在1951年訪問中國後,回國後發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