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湖上泛舟,壹邊欣賞湖光山色,甚至還有壹群優雅的人在湖船上喝茶、聽音樂、畫畫,大大拓展了畫船的功能。明清以前,湖面上甚至反復出現嚴肅的閱船。
明代萬歷年間著名學者馮,家中有王羲之的《快雪艷陽帖》。退休後在西湖孤山上建了壹座別墅快雪館,但還是不滿足。還買了壹艘大畫船,按照書房格局布置。這位滿頭白發的老人,總是在船上讀書,引起了杭城壹群貧苦文人的傾慕。後來,文啟祥邀請同道朋友集資造湖船,效法馮,在船上讀書自娛。
清初錢塘才女顧若璞,渴望兒子成為龍。她在斷橋到孤山壹帶的後湖湖面上做了壹條船,讓兒子在船上讀書寫文章。她把它命名為“閱舟”,並為此寫了壹首詩:“她獨住楊子府,讓他指點米家船”,就像西漢的書生楊雄,北宋的書畫家米芾壹樣。
最有意思的是明代西湖虹橋對面鹽商子弟參加的“船班”。學生們乘船來學校。講座結束後,王老師布置作文題目,讓同學們上船,在散落的湖面上完成作業。當壹聲鼓角響起,學生們回到船上跨過虹橋,把自己的詩獻給王老師,並當場打分,或褒或貶,給原本枯燥的學習增添了幾分情意。(湖船記錄,湖船續記錄)
黃龍東輝挖了個巨像。
黃龍洞,又名無門洞,飛臨洞中。茂林修竹位於西湖北部的棲霞山北麓,是壹個美麗的地方。雖然它是以壹個山洞命名的,但實際上,它是道教的花園,在現代吸引著人們。晚清以前,這裏以湖上佛寺聞名。
相傳南宋幹湖年間,江西龍興黃龍山以祈雨聞名的禪師惠凱(無門可開)被請到西湖,住在棲霞嶺北麓的小選裏。壹天,雷聲隆隆,天震震動,寺廟後面的山上壹塊大石頭裂開了。裂縫像“龍口”,壹股清泉從龍口湧出。也有人說,夏季陣雨剛開始時,這裏的壹棵大松樹上常常躺著壹個“聖物”,裏面還散發著黃色的氣體。據說,江西的黃龍曾經跟隨惠凱大師來到西湖。從此,惠凱居住的小尼姑庵就被命名為黃龍。不久,杭州遭受旱災,李宗向惠凱求雨。惠凱接受了命令,退到廟裏靜靜地坐著。日宗糊塗了,派太監去請教。惠凱回答說:“保持沈默,壹動不動,然後感受連接。”果然,過了壹會兒,下起了傾盆大雨。惠凱告訴朝廷會下雨,黃龍的功勞不小。朝廷將黃龍命名為“靈機後”,並將小尼姑庵改為王人寺,以保衛國家。
惠凱求雨有功,被皇帝封為“佛眼”。然而,惠凱喜歡純潔,並不在乎皇帝獎勵他多少。他仍然回到黃龍洞,壹個超級多塵的山林,去修行佛法。不幸的是,惠凱天生矮小,每當他登基談論佛教時,他都必須提高他的“獅子座”。來聽他講的和尚,常常掩著嘴,對此竊笑。惠凱雖然佛學精深,但還是受不了被人恥笑,就命人到寺廟後面的山坡上,刻石造像,高如張玉。他經常崇拜那座石像,希望來世能長得像這座石像壹樣高大魁梧。後來,人們把這尊石像當作胎兒,添加到惠凱的全身像中。可惜這座傳說中的雕像沒能逃脫文革的動蕩,被砸碎了。
山房為什麽要華麗?
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杭州地方官員為迎接康熙皇帝第六次南巡,下大力氣整治西湖內的名勝,尤其是行宮所在的鼓山壹帶。每壹個亭臺樓閣都不惜重金用濃重的色彩來裝飾,唯恐不夠華麗,不夠明亮。
天臺山有個百歲老人叫周煥山,當時在杭州做客。當他聽到並目睹這壹幕時,並不認同。他寫了壹首詩,貼在孤山鶴亭上。詩中說:“梅鶴裹金,柳鶯圍珠。”厚抹可適西汙,碧流知特首明。”這首詩中有明顯的諷刺意味。
此時,朝廷派來檢查接收趕車人準備工作的官員剛剛抵達杭州。他們對杭州政府計劃修復西湖風景的事實感到非常驚訝。他們還在鶴亭讀了周桓山的詩,立即叫來當地官員,訓斥他們:“難道妳們不知道皇帝把這座宮殿命名為“西湖山房”嗎?他老人家的初衷是提倡節儉,愛惜民力。現在妳浪費這麽多錢,還需要嗎?”隨即,妳下令停止裝修,壹切從簡,保持原貌。不久,康熙遊覽西湖,看到湖光山色自然質樸,不像金陵(今南京)、蘇州,十分滿意。杭州地方官暗自歡喜之余,想起寫詩的周煥山應受獎賞,便派人去尋找。老人已經回到了他的天臺山。
風華薛嶽情人橋
從嶽倫山腳下到西湖景區南緣的二龍山,曾是華東四大著名教會大學之壹之江大學所在地,現為浙江大學分校,俗稱浙大三分校。1916年,美國“中國通”司徒雷登的弟弟司徒華林被任命為之江大學校長,為了方便師生通行,下令在頭龍頭和二龍頭之間的山澗上修建壹座木橋。這座橋周圍的樹木郁郁蔥蔥,橋下的山泉令人窒息,汩汩傾瀉成壹潭碧水。白天鳥語花香,夜晚月明星稀,十分優雅宜人。它曾被《愛情的種子》中的少男少女選為“黃昏後約會的人”的迷人之地,甚至更年輕的老師也會偶爾去那裏,因此有“情人橋”的美譽。夏,詞學大師,1930年代任教於之江大學。他在《田鳳閣詞日記》(1931年5月13日)中寫道:“夜和諧如何聽情人橋流水?星星在天上,壹切如夢,聊了很久。》
西湖很美很美,自古以來就是愛情的勝利。與纏綿悱惻有關的橋段很多。比如斷橋,中國四大古典傳說之壹的《白蛇傳》中,徐賢和白蛇娘娘在這裏相遇,同舟共濟回城;後來我們又在這裏相遇,又和好了,被解讀為《斷橋相會》,是折子戲,有很多劇目作為保留劇目。再如西陵橋,古稱“蘇小小結同心處”。相傳南齊藝妓蘇小小,才華橫溢,自尊自愛。她在壹次公共汽車旅行中遇到了年輕才俊阮瑀,兩人壹見鐘情。蘇小小口含絕雲:“妾騎油壁車,郎跨青馬。結同心之處,西陵(即西陵)松柏之下。由於時局和生活經歷的原因,蘇小小在秦晉時期很難與阮瑀和解,最終病倒了。他死後葬在西泠橋旁,墓亭名為木彩亭。再如長橋,早有百步之長,是名副其實的湖上景點之壹。南宋時,發生了壹起殉情的悲劇:少婦陶詩兒與書生王相戀,後母挑撥離間,百般阻撓。陶和王夜遊西湖,雙雙溺死在長橋下的荷花深處廝殺至死。杭城的人聽了都嘆了壹口氣,還有人作歌悼念,所以這座長橋也就從此被稱為“雙投橋”。
流傳至今的以愛情為題材的西湖詞中,有壹句與蘇堤四堤橋相提並論的詩句:“茅家埠頭草平,四堤橋影橫。橋外飛花似浪意,橋旁深水如濃情。舊社會堤橋連著毛家屯,橋下的水特別深。橋兩岸的柳樹成蔭。有了這首簡單而深刻的詩,堤橋也算是西湖的另壹座情人橋了。
靈感觀音大笑傳說
上天柱寺,位於白雲峰腳下,始建於五代吳越。是西湖佛寺久負盛名的觀音道場。
相傳,晉末天府四年(939年),道虛和尚深入白雲峰下的原始森林修行。壹天晚上,他看到寺廟前波光粼粼的山澗。當他走近時,那是壹塊閃閃發光的木頭。他把木頭帶回來,發現它的紋理和顏色與普通木頭有很大不同,而且散發出壹種奇怪的氣味。第二天,道緒派項木到城裏著名的孔木雕坊,請他雕刻壹尊觀音像。據說孔任倩木雕成像後,看到觀音美麗莊嚴的樣子,珠光寶氣,便起了邪念。他立即用同樣的方法雕刻了另壹尊觀音像,企圖以假亂真。我不知道,就在他雜耍的那個晚上,觀音給道虛做了壹個夢,揭穿了孔木匠的詭計,道虛依然歡迎香木觀音回寺。
後漢甘祐年間,洛陽僧人從荀子處帶著壹件古舍利(佛或僧的骨灰)來到上天竺,將舍利放在香木觀音像的頭頂。此後,觀音像鹹白相間。吳越國王錢洪書聞訊大吃壹驚,立即派兵打通了下天竺至上天竺的道路,並撥款修建上天竺廟的前身觀音寺。
北宋鹹平初年,杭州早。當年的知府張曲華聽說上天竺的觀音像“神通廣大”,就帶領儀仗隊伍,打著橫幅傳道,把香木觀音像迎到城南梵天寺,虔誠地祈禱,請觀音大師降雨救荒。恰好那天下雨,上天竺的觀音從此名聲大噪。遇天災人禍,杭州當地官員前來求助,自稱靈感觀音,香火如荼,堪比觀音“故鄉”普陀山。
清代梁章鉅對天竺靈異觀音的“魔驗”持懷疑態度,因為他從自己的親身經歷中發現,多年來祈求靈異觀音也遭遇了不了了之的結局。他指出,官方邀請觀音下山祈雨,其實是老百姓的套路。如果有雨,那是觀音的靈,是朝廷的恩;如果沒有下雨,說明祈福不真誠,儀式不夠,但是觀音大師總是受到上帝的考驗。
最可笑的是,清鹹豐十壹年(1861年)太平天國軍隊第二次攻杭時,浙江巡撫王有齡平時對軍情壹無所知,私底下也不聲張。此時的他不知所措,只好把天竺的靈感觀音請到了吳山的海會寺,每天上山燒香祈求上帝的幫助。結果太平軍經過激戰,攻克杭城、等100多名清軍文武官員或自殺或被俘,觀音大師沒有'
乘船在西湖停留也是優雅的。
自古以來,買船遊西湖就是壹大樂事,甚至還有壹些人對旅遊很感興趣,也很擅長創意。他們愛以船為家,終日在天空中流連,樂在柳畫橋蓮藕花間歸,夜宿湖上。
在古代,船只在炎熱的夏天停留在西湖,這在南宋時期是最受歡迎的。炎熱的夏夜,小船、大船壹般不去相對封閉的蠡湖,而是各自占據壹片花深柳深的寬闊陰涼之地,或在湖中央逗留至天明。
明末,張岱喜歡在月夜更深,眾人散去後,睡在十裏荷花間的小船上。因此,當荷花芬芳時,人們可以做壹個長長的夢。
明末清初詩人龔定子於五月十四日晚攜夫人乘船遊湖。湖風滿,月明如洗,群星雲集,天水藍。遊完泳回來後,他們把船拴在建築物下面,但沒有上岸,而是把船上的淩子剝了,煮了喝。這個時候,聲音沈寂了,陽臺上的燈也少了。環顧湖面,寧靜祥和。只有四周青翠的群山,似乎時不時滴到杯底。詩人不禁感嘆:“西湖風光千年,這壹夜只有我們在享受!”
秋夜在西湖劃船也很有趣。南宋詩人王衍在《三譚印月》詩中寫道:“塔邊分蘇虎船廠,寶鏡開水拆天。笛聲訴說雲起何處,波心覺老龍眠。”詩中塔周圍的水。後來,明朝的郜璉把晚秋晚舟湖三塔老基址列為西湖四時“幽遊”之壹,因為他可以獨自坐在船上,欣賞大雁爭棲啄食、呱呱墜地的特殊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