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至10月17日,“山東百年百項重要考古發現”遴選推介對選定的100個項目進行了公示。這壹活動由山東省文化和 旅遊 廳主辦,山東省考古學會承辦。
河南最早現代人VS山東最早智人
9月27日,國家文物局在京召開“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通報四川稻城皮洛遺址、山東沂水跋山遺址和河南魯山仙人洞遺址3項重要考古發現成果。
這次通報,涵蓋了南北方、東西部舊石器時代早中晚期考古研究內容。其中,山東沂水跋山遺址是壹處舊石器時代中期曠野遺址,遺址地層堆積厚度近8米,目前已揭露8個文化層,發掘出石制品、骨牙角制品及動物化石5000余件,揭露出1處人類活動面、3處用火遺跡,光釋光測年數據顯示遺址中上部堆積年代為距今7萬-5萬年,下部堆積年代應該會更早,有待進壹步工作確認。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平頂山舊石器考古調查項目負責人趙清坡在會上介紹,魯山縣仙人洞遺址發現距今3.2萬年人類頭骨化石,頭骨化石在洞內地表找到,這是目前河南已知年代最早的早期現代人化石。魯山縣隸屬於河南省平頂山市,平頂山地區***發現40多處洞穴,10處洞穴有人類活動痕跡,仙人洞算是壹個“豪宅”,能住10個人左右。
如今在山東大學任教的李占揚教授,當時在“許昌人”發掘研究中擔任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員,他解釋:許昌人頭骨呈現早期現代人、東亞中更新世直立人以及歐洲尼安德特人的混合特征。李占揚教授的這壹研究成果發表於2017年3月美國《科學》雜誌。也就是說,許昌人應該是壹種古老型的人類,不能定義為現代人,所以,“3.2萬年”的魯山仙人洞人類頭骨化石,是“目前河南已知年代最早的早期現代人化石”,這個說法沒有問題。
在考古學上,早期智人是現代人的祖先,或者說晚期智人和現代人是同壹概念。在山東泰安新泰烏珠臺,發現了山東地域上最早的智人化石。1966年4月,新泰縣(今山東新泰市)劉社公社烏珠臺村農民為尋找水源在村南約700米的中寒武紀灰巖形成的溶洞中發現了化石,並報告山東博物館,山東博物館的孟振亞在這些化石中辨認出壹顆人類牙齒,這是山東首次發現古人類化石。
這顆牙齒現存山東博物館,屬壹少女左下第三臼齒,長11.6毫米,前部寬10.2毫米,後部寬10.4毫米,高7.73毫米,不粗壯,無齒帶,頰面基部不鼓出,咬合面附脊不發達,齒前部寬度小於後部。比北京猿人下臼齒進步,屬於智人,屬更新世晚期——距今126000年( 5000年)至10000年。
河南和山東等地的古人類遺址和舊石器文化遺址說明,黃河中下遊是我國早期人類重要的活動區域。
“現代人起源”尚需不斷完善證據鏈
關於今天現代人的起源有兩種假說。壹種觀點是“非洲單壹起源說”,認為20萬年前非洲的直立人進化而來的早期智人進化為現代人,在約5萬年前這些現代人走出非洲,成為世界各地人類的祖先。壹種是“多地區起源說”,即歐洲、亞洲直立人也獨立進化,同非洲直立人壹般,變為現代人。
中國科學院院士分子生物學家金力贊同“非洲起源說”。據上海《文匯報》報道,2016年8月,在上海書展分會場上海科學會堂,金力表示,從分子生物學來看,運用遺傳學的工具對非洲、歐洲以及亞洲人種的母系線粒體DNA進行分析,發現不同人種***同的祖先距今天的時間為14.3萬-14.4萬年。在該結論產生之後,金力院士的研究團隊嘗試從現代亞洲人中找到反例,證明其不是自非洲而來。“我們采集了163個群體,覆蓋大部分東亞地區,***檢測了12127個Y染色體。但實驗完成後發現,所有個體統統來自非洲。”
但“非洲單壹起源說”面臨壹些挑戰。汕頭大學海洋地質學團隊的塗華博士多年從事古人類地質測年,他指出,最近十余年發表的壹系列來自東亞的考古學和年代學研究成果表明現代人六萬年前才從非洲擴散到歐亞大陸的觀點並沒有看起來那麽可靠。因為我國的壹些考古發現已經證實在六萬年之前就已經有智人在中國生活,比如湖北鄖縣的黃龍洞、湖南道縣的復福巖洞和廣西崇左的智人洞等地點都發現了距今10萬年左右的智人化石遺存。
近些年,中國國內考古發掘發現大量具有聯系性、普遍性的古人類化石,對“本土起源說”提供了證據支撐。2018年,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在中國陜西省西安市藍田縣玉山鎮上陳遺址,在126萬年到212萬年前的地層中發現了人工打制的石制品,這壹科研成果發表於2018年7月12日的 科技 期刊《自然》,這說明古人類可能很早就出現在非洲以外的地方。
10月8日,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發布消息說, 30萬年前的安徽華龍洞人面部特征,除與周口店、南京、大荔、金牛山等更新世中期直立人及古老型人類相似外,多數面部特征位於早期現代人及現代人類變異範圍,這也是東亞迄今最早具有現代人面部特征的古人類。該所研究員劉武說:“我們的研究進壹步證明東亞中更新世晚期人類演化多樣性,也說明東亞地區人類從古老形態向現代形態的演化過渡30萬年前已經發生,比以往認識提早了8萬至10萬年。”
早在1997年,劉武就從壹系列特征的組合進壹步論證中國古人類化石在演化過程中的連續性。針對“非洲單壹起源說”的遺傳學證據,劉武認為其統計方法有缺陷,非洲地區人類線粒體DNA的高度變異可能是基因交流的結果,並不意味非洲人類的古老性。對中國境內人類牙齒測量的數據分析,中國直立人與早期智人在牙齒大小尺寸上極為接近,兩者的曲線幾乎重合,這無疑意味著東亞地區的智人是由當地直立人進化而來的。
李占揚教授根據河南“許昌人”頭骨特征判斷,距今10.5萬-12.5萬年,東亞大陸生存著壹類具有東亞中更新世直立人、歐洲尼安德特人和早期現代人混合形態的特殊人群,這表明晚更新世早期,中國境內可能並存有多種古人類群體,不同群體之間有雜交或者基因交流產生。“許昌人”證明中國古人類是連續進化的,不是外來的,並有與歐洲人種交流的證據,這在壹定程度上支持了“現代人多地起源說”,而排斥了“非洲單壹起源”說。
但李占揚同時認為,“炎黃部落和‘許昌人’二者相距時間太遠。”“許昌人”之後,這壹地區又進入了壹個文化上的空白期,到距今1.35萬年,才有新的人群到來,這就是靈井許昌人遺址第5層的細石器文化。“大約距今1萬年左右,這些使用細石器的獵人又消失了。所以‘許昌人’和後來的人群例如傳說中的炎黃部落連不上,但有過渡跡象。”
為了驗證和解決“許昌人”遺址發掘中的壹些疑惑,2017—2018年,李占揚帶領中國—肯尼亞現代人起源聯合考古隊,到東非肯尼亞吉門基石遺址進行考古發掘和調查。考察發現,吉門基石遺址細石器和歐洲距今3萬多年的舊石器、西伯利亞南部距今約2.7萬年最早的細石器、中國華北2萬多年至1萬多年前的細石器文化,有諸多***性,但這也帶來了新的困惑。
復旦大學文博系教授陳淳撰文《中國古人類及其文化研究的問題與思考》壹文認為:打制石器分析不足以解決人群變遷的問題。比如,美洲大陸印第安土著是來自亞洲大陸的蒙古人種是不爭的事實,體質人類學的研究確認美洲土著在更新世末至少有4次大的遷徙浪潮,跨過白令海峽到達北美,其中除後來壹次遷徙從亞洲帶來了細石葉技術可以明確追溯其淵源或文化傳統之外,其他幾次均無法找到確鑿的證據。
以石器質量來論,迄今中國發現的所謂手斧都是硬錘加工的尖狀重型工具,雖然它們與歐洲和非洲早期的阿布維利手斧技術上有相似之處,但這類工具並不需要十分復雜的加工技藝,壹般人都可以制作。因此,僅根據工具形態上的相似,無法排除它們之間獨立發明的可能性。就目前中國手斧的分布來看,在中國大陸本土尚不足以確認這些不同地點之間的關系,更不要說弄清由西向東的傳播路線了。
而且,如果現代中國人的祖先不是本地古人類連續進化的後代,就需要解釋“中國原居民到哪裏去了”。從文化人類學上說,壹種人群遷徙要越過已經有人棲居的區域,難度大到難以置信,這要求“原住民”必須完全被消滅。歐洲殖民者占據美洲,使美洲土著居民人口銳減90%以上,除了戰爭與屠殺之外,天花是壹個致命的因素。即便如此,歐洲人仍未消滅印第安人,而且發生了廣泛的基因融合。
吳新智的主要觀點是“連續進化附帶雜交”,他認為,從古人類的牙齒化石,都可以找到現代中國人起源於本土的證據。他在我國發現的人類化石中,找到了很多上門牙化石,這些門牙都是呈鏟形的(即從門牙後面看,牙齒的兩邊鼓出來,中間凹進去,像煤球鏟子壹樣),而這種鏟形門牙,到現在還存在於80%的中國人口腔中,而現代歐洲人只有不到5%有鏟形門牙,非洲黑人大概有10%左右,澳大利亞土著人約20%有。“從古人類到現代人,都具有同樣的門牙,這就說明在中國的人類進化是壹個連續過程。”
沂沭河流域:“最早的山東人”集聚地
考古發現,早期人類和如今的現代人,有壹點很相似:似乎都有集聚生活的傾向。就黃河中下遊而言,河南和山東的古人類化石和舊石器遺址都集中在壹個相對固定的區域。
在9月27日國家文物局在京召開“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上,趙清波介紹,平頂山地區以外,南邊發現有南召猿人,東邊有許昌人,西邊有欒川人,平頂山地區處於中間地帶,這裏有很好的地形地貌、河流,客觀上存在發現舊石器條件。這就說明,早期人類在河南形成壹個以平頂山為中心的活動區域。
山東以沂沭河流域為中心,也形成了壹個早期人類集聚地。走進山東博物館,妳能看到整個黃河中下遊地區最早的古人類——“沂源猿人”的頭蓋骨和牙齒化石。汕頭大學海洋地質學團隊賴忠平教授和塗華博士領銜,用鋁鈹埋藏測年法測得沂源人化石的年代為距今64 8萬年。
魯中南山地丘陵及沂沭河流域是山東地區舊石器時代遺存最為豐富的地區。沂源除了發現舊石器時代猿人遺址,還發現了新石器時代洞穴遺址——扁扁洞人遺址。2004年,經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和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多次發掘,扁扁洞被確定為距今約9000年至1萬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洞穴遺址。
以沂源古人類遺址為代表,周邊和沂源“接壤”的新泰、沂水、蒙陰等地,都發現了多處古人類和舊石器遺址。沂水縣諸葛鄉範家旺南窪洞發現了舊石器早期文化遺存;9月27日,山東沂水跋山舊石器時代中期遺址公布於眾;新泰有烏珠臺智人牙齒化石;1983年,在日照竹溪村北山和秦家官莊發現舊石器時代早期打制石器;蒙陰有長山文化遺址和孫家麻峪文化遺址,遺址均在溶洞中,有古人類用火痕跡,年代約在20萬—30萬年之間。
在“沂源猿人”發現後的幾年中,考古工作者在北起沂源、沂水,南至郯城縣的沂沭河之間的狹長地帶,先後發現“細石器文化”地點上百處,這些發現勾畫出山東遠古人類活動的足跡。
山東省臨沂市博物館館員徐淑彬對沂沭河流域的早期人類遺址研究較多,經常到現場考察,發表《山東沂源縣騎子鞍山發現的人類化石》《山東省沂水縣南窪洞發現舊石器》等文章,他認為,沂沭河流域的舊石器時代遺存有比較明顯的分布規律,舊石器時代早期的文化遺存多分布在上遊山地丘陵區,中晚期的文化遺存則多分布在下遊沖積平原區。
從山東文化遺存的數量以及文化序列來看,以魯山、沂山和蒙山為中心的山地丘陵地區及發源於此的沂沭河流域是山東文化最早的發源地和核心區,而日照沿海地區則可能是壹個亞文化區,沂沭河流域下遊的沖積平原、膠東半島和魯西、魯西北平原,至今沒有發現舊石器時代早期的遺存,其中膠東地區可能也是另壹個小文化亞區。
考古學家判斷,“最早的山東人”最初生活於群山環繞、海拔較高的沂河源頭和上遊地區,此後他們又向沂河、沭水河中遊及其他地區的山前平原和低山丘陵地帶走去,直至走出山谷丘陵,踏上遼闊的平原大地。在鄒城市人民政府官網上,有壹篇《鄒魯古代的地理環境與原始居民》的文章,其中壹句話意味深長:“沂蒙山西部的北辛、大汶口文化類型的墓葬,死者頭向以向東為主,有的向東稍微偏北;沂蒙山東側的膠州三裏河類型的墓葬,死者頭向以向西為主。從民族學的材料來看,它表明死者祖先所在的方向——沂蒙山區。”
地圖搜索發現,從沂源、沂水、蒙陰、新泰等地遺存到今天的猿人和智人遺址、舊石器遺址來看,這些早期人類文化遺址,緊鄰的遺址位置都在50公裏以內,大部分在20公裏以內,最近的只有十幾公裏。這些“相近”的距離,都讓人發出疑問:“直立人”(猿人)和“智人”(現代人)之間是不是有傳承關系?塗華判斷,這至少說明沂沭河流域在最近幾十萬年以來存在連續的人類活動,是早期人類重要的集聚地和活動區域,而且這個地區的石灰巖溶洞為古人類遺存提供了很好的保存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