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珠是佛教徒用來念經和數數的便攜式器具,在僧尼中廣泛使用。原名“念珠”,源於佛教高僧三寶之名,用於消災報障。珠子的材質數不勝數。在使用珠子的時候,不要太在意它們的結構,數量,材質。只要我們能“保持冷靜離開妄想,小心持珠”,也能證得菩提,早日涅槃。
在佛教中,“七寶”制成的佛珠最為尊貴。
“七寶”是指七種寶物,又稱七寶。
壹般來說,佛教七寶指的是蜻蜓、藍砂巖、綠松石、黃瑪瑙、青金石、南紅瑪瑙、紅珊瑚。
但是不同經書翻譯的七寶是不壹樣的。《阿彌陀佛經》說,七寶是金、銀、琉璃、玻璃、紅珍珠和歐曼。
《贊凈土經》中提到的七寶是金、銀、狗皮玻璃、美玉、牟羅蒂戒臘婆、赤真珠、阿詩瑪戒臘婆;
《般若經》提到的七寶是金、銀、琉璃、珊瑚、琥珀、龜甲、瑪瑙;
Hokkekyo說的七寶是金、銀、琉璃、運河、瑪瑙、珍珠、玫瑰。
佛珠,原名念珠,是指用壹根線穿過壹定數量的珠子,在念佛或持咒時用來計數的壹種便攜式器具。它的梵語原語包括四個意思:
①帕·薩卡人-馬拉,音譯為“博瑟莫”,直譯為“數珠子”。
(2)AK!阿-馬拉,音譯“阿查莫羅”,意譯“朱浩”。
③賈帕——馬拉,音譯為“紮巴莫羅”,直譯為“誦經豪”。
(4)AK!A-su tra,音譯“阿查修多羅”,直譯為“珍珠之線”。
梵語ma^la^的意思是“好”。壹般來說,佛珠的起源是由於古印度人用流蘇和絲帶纏繞的時尚,流傳到後世,逐漸演變成佛珠。
在佛教經典中,佛珠的起源壹般是根據《木竹子經》中所載的佛陀對流亡國王的啟示。景雲:
佛陀對國王說:妳要消除煩惱,報障礙,就要堅持木橛子壹百八十下,這樣妳就可以壹直跟下去;如果妳走,坐,或躺,妳永遠不會分心。叫佛、法、僧名是日誌。如果有,就壹步壹步來,如果十個,如果二十個,如果幾百個,如果幾千個,甚至幾百萬個。如果能得到20萬次以上,身心不亂,沒有各種阿諛奉承,死到第三天,自然衣食無憂,永遠幸福。如果能恢復壹百萬次以上,就從180%斷供,完成學業。妳會開始因為妳的生死而出名,妳會對泥巴感興趣,妳永遠得不到任何結果。.....王大煥高興極了,遠遠地向佛祖敬禮:大慈大悲!我應該跟著它。也就是說,官員私辦木筏,以為木筏有幾千個,六親國戚都和壹個有關。王經常念叨,自己雖然離軍隊近,但並沒有拋棄軍隊。
在我國,中國人知道佛珠的名字,最早應該是東晉時期(317-420)的譯名。不幸的是,譯者的名字已經丟失了。但是,我們有理由相信,金朝時期有很多外國僧人來中國,這些外國薩滿中,有壹部分是壹定要帶佛珠的。
唐代,在佛教興盛的背景下,有關佛珠的經典被廣泛翻譯。
至此,佛珠開始在朝野和僧俗之間廣泛流傳。
從現存實物來看,甘肅敦煌莫高窟中保存有壹尊十六國時期(304-439)的彌勒菩薩泥塑,是壹尊頸上掛有佛珠的塑像。此外,日本還保存有壹本書《佛像圖鑒》,裏面唐代高僧的塑像都是到處用佛珠的人畫的。可以肯定地說,唐朝以後,中國人用珠子已經相當普遍了。
壹百零八個
意思是證明無明,消除108種煩惱,讓身心達到壹種寂靜的狀態。
關於180煩惱的內容,眾說紛紜。壹般來說,六根各有苦、各有樂、各有悲,所以才成了十八。六根有善惡平等三種,做十八種,算三十六種,再加上前世今生三代,做壹百零八種煩惱。
1080件
根據天臺宗的理論,十大境界皆有善惡,所以1080這個數表示十大境界各有108種煩惱,合成1080種煩惱。“十大境界”代表了神秘和啟蒙的整個世界。
54粒膠囊
代表菩薩修行五十四個位置,包括十信、十住、十行、十向、十地、五十位,加上四善根。
四十二粒膠囊
代表了菩薩修行過程的四十二個層次,即十居、十行、十向、十處、等覺、妙覺。
平等意識:在內容上也與佛平等,但在修行上略遜於佛。欲知詳情,請參閱鳩摩羅什翻譯的《仁王般若波羅蜜多經受貨》。
妙覺:指壹種圓滿覺悟的佛果,由平等覺知打破壹種產品的無知而獲得。
三十六粒膠囊
沒有確切的含義,通常認為是方便攜帶,所以把壹百零八塊分成三十六塊,包含了以小見大的原則,所以和壹百零八塊壹樣。
27件
代表了小乘修行四方四果的二十七位聖賢,即前四方三果的“十八學”和第四阿羅漢果的“九學”。
21件
意思是十處,十波羅蜜,佛果。“十處”見“五十四件”,“弟子珠”介紹見“十波羅蜜”,此處不再贅述。而“佛果”是指成就終極佛的果位。
十八件
俗稱“十八子”,這裏所謂的“十八”是指“十八境界”,即六根、六塵、六識。
十四件
指觀音菩薩與十方、石三、六道等壹切眾生同悲,使壹切眾生得十四無畏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