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百年來,漢正街壹直是老漢口鎮的商業精華。在舊漢口鎮,有所謂的上八行(商業商店)和下八坊(手工業作坊)。據《漢口小誌》記載,最著名的人俗稱八庫,即鹽庫、茶庫、藥材庫、雜貨庫、油庫、糧庫、棉庫、牛皮庫。
新中國成立後,由於國有經濟主導地位的確立和文革的影響,漢正街商品市場壹度停擺。那些年,小商品幾乎無人經營,鼎盛時期的“三鎮市場”冷清,市場蕭條,私人經營壹度中斷,整個市場都關門了。
黨的十壹屆三中全會後,漢正街商品市場脫胎換骨。1979年9月,武漢市人民政府批準漢正街小商品市場恢復開放。當年,這裏經營小商品的失業青年和社會閑散人員超過65438000人。到1982,漢正街小商品個體戶猛增至458戶。截至目前,漢正街個體經營戶已達1.32萬戶,日均貨物吞吐量400余噸,日均市場流量1.6萬人次,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新面貌。
地理交通
漢正街,有500多年的歷史,位於白雲黃鶴的故鄉,長江和漢水的交匯處。是鑲嵌在華中腹地的壹顆璀璨的市場明珠。
漢正街市場東起三民路、民族路,西至橋口路,南至漢口沿河大道,北至中山大道。由漢正街、大家街、常棣街、寶卿街、三樹街、永寧巷、萬安巷等78個街巷組成,面積2.56平方公裏,包括6個街道辦事處的行政區劃。市場內服裝、皮包、家電、鞋、陶瓷、布料、小百貨、塑料、工藝品、副食等專業市場10個,營業面積60多萬平方米,商品6萬多種,市場從業人員65438+萬余人,客貨運輸站22個,線路276條。
具有經營特色的漢正街老店
1.千祥意絲綢商店
錢湘儀(恒基)絲綢店成立於清光緒二十年(1894)。武漢三鎮、江漢平原諸城湘陰等地暢銷的藍布、藍細布、藍竹布(俗稱“三寶”或“三藍”布)。三種藍布都是店家染的染,都要經過三個染缸,顏色才是正確的深。謙虛和樣品-利益絲綢店吉祥與謙虛,誠信對待顧客,建立壹個商店風格,並建立壹個與買家相互信任的關系。外地熟客到店,交了采購單馬上去辦理其他事務。然後再回來,按單付款,不用砍價,也沒有區別。店裏掛著黑漆招牌,書上寫著“壹言堂”四個字。歷經半個多世紀,已成為漢口人的口頭禪:“謙益招牌,壹言堂”。據估算,辛亥革命前後(1911),其日均銷售額約為5000銀元,最高為1.6萬銀元;年銷售額在1.5萬到1.8萬銀元之間。新中國成立初期,該店仍以經營絲綢面料為主。1966,公私合營轉型為千祥益百貨,從此經營方向發生變化。
2.蘇恒泰雨傘店
蘇恒泰雨傘店這家店是漢正街的百年老店,旗下雨傘都是省內外知名品牌。蘇恒泰雨傘店的創始人蘇文壽是湖南長沙石門坎的壹名制傘工人。清同治元年(1862),他家遷居漢,住在漢正街關帝廟的茅屋裏。起初,他挑選和修理傘桿,並在街上巡回,用它們出售少量自制的雨傘。三年後,蘇文壽積攢了三十兩銀子,在關帝廟奎北巷拐角處開了蘇恒泰傘鋪,棄修雨傘,專權湖南油紙傘。此後,雨傘月產量從100多把增加到6000多把,供不應求。蘇恒泰油紙傘能占領市場百年,其秘訣就是質量過硬,同行業很難匹敵。蘇家做傘,講究原料必取之地。油紙傘的骨架材料采自湖南益陽、茶陵的毛竹,因其“肉厚質硬”,不易彎曲變形。傘蓋皮紙采自湖北雲陽,經緯度強;傘面刷塗桐油采自湖南常德,純度和光澤極佳。偶爾原料供應不夠,寧可減產少賣,也不要以次充好,降低質量,所以會持續幾十年。以前在江漢平原,女兒出嫁壹般都是從蘇恒泰傘鋪買傘。於是,客戶投出了“蘇恒泰的傘”,這是有口皆碑,有口皆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