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兒在下壹壺酒,沒有朋友,獨飲。
舉起我的杯子,我邀請明月,明月帶給我它的影子,讓我們成為三個人。
明月不知飲酒,身前影子在後。
我不得不和他們打成壹片,享受春天的快樂。
我唱的歌是光明而流浪的,我舞的是漂泊前的影子。
醒來壹起開心,醉後各自散去。
我願意和他們永遠在壹起,忘記友誼的傷害,就像銀河的銀河。
贊賞:
李白棄才,政治理想無法實現,心情孤獨苦悶。但面對黑暗的現實,他沒有沈淪,沒有隨波逐流,而是追求自由,向往光明,所以他在詩中歌頌了日月。太陽是自然界中明亮而華麗的形象,明月是清澈和純潔的象征。尤其是明月,清新、明亮、寧靜、溫柔,所以詩人離它很近。在這首詩中,詩人進壹步介紹明月為知己,表達了對明月的感情。詩意頓生,直抒胸臆,抒發孤獨的思想感情。這種孤獨感是趕不走的,所以詩人用奇特的想象和生動的描寫,把明月當作知音,邀其飲酒。同時也把自己當成同類的有情眾生,邀請他行動起來。表面有明月,身影隨之。看似不是獨行俠,但月不能飲,影與他同在,更加凸顯了詩人的孤獨,正如孫鑄所說:“題為獨行俠,詩偏向三人。月影伴說,反復探索,變得越來越獨特了。”(《唐詩三百首》卷壹)由於世人彼此知之甚少,詩人只好以明月和身影為伴,對著月亮唱歌,對著影子跳舞,以驅散自己內心深處的苦悶。反過來,我們也要和永遠的明月、影子結成忘年交,在未來遙遠的藍天裏相遇、旅行。這表現了詩人對骯臟現實的強烈不滿,以及在孤獨中對自由和光明的向往。這首五言古詩,構思新穎,想象奇妙,情感深刻,是李白抒情詩中獨具魅力的佳作。
午夜吳歌
長安城裏壹片月光,易道的千家萬戶都在。
秋風吹來易道的聲音,家家戶戶都記得戍邊的人。
邊境戰爭何時平定,我丈夫何時結束遠征。
贊賞:
傑出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在創作實踐中十分註重對漢魏六朝民歌的借鑒,從中獲得了豐富的營養,豐富和發展了自己的創作。《午夜吳歌》這首詩是詩人向民歌學習並有所創造的壹個例子。《子夜吳歌》是六朝時期南方壹首著名的情歌。是壹首關於女生熱烈而深刻地回憶愛人的思想感情的詩,非常真摯感人。李白掌握了這種抒情的特點,成功地描寫了在閨房裏想女人時難以驅除的惆悵。“長安”兩句描寫風景,為抒情營造環境氛圍。皎潔的月光照耀著長安,壹個銀白色的世界出現了。這時,伴隨著瑟瑟的秋風,傳來了砸衣服的聲音。打服蘊含著思女招人的真摯情意。《秋風》是壹首積極向上的歌詞。思鄉女子與秋風的深情無盡,不但吹不散,還會讓她想起遠方的丈夫,徒增悲傷。“沒完沒了”不僅僅是壹陣秋風,更是壹種綿長而持續的情感。這種不變的情感總是飛得很遠,那麽執著,那麽癡情。最後兩句通過直接說出自己的願望,表達了詩人對勞動婦女的同情,希望丈夫早日定居邊疆,回國與親人團聚,過上和平安定的生活。這首帶有濃郁民歌氣息的樂府詩,樸實自然,優美委婉,真的很感人。
在南京的壹家酒店分手
壹陣風吹來,柳絮飄香,吳姬把酒壓了壓,勸客人品嘗。
我的城市的同誌們是來送我的,當他們每個人都喝幹他的杯子時,我在離別時對他說。
哦,去問問這條向東流的河,它是否能比朋友的愛走得更遠!?
贊賞:
《上安州配昌史》中,李白曾說早年遊揚州。不到壹年,他“散了三十多萬,還有落魄的兒子,從中吸取教訓。”可見李白是壹個看重財富,交遊甚廣的詩人。這壹次,當他即將離開金陵前往揚州時,他的朋友們為他餞行。李白寫了這首詩作為臨別紀念。這些前來送行的“金陵子弟”只是年輕的朋友。雖然彼此意氣相投,但在政治理想上可能並不壹致,所以這首詩很難寫。虛詞太多,沒有實際內容,只能流於表面,模糊不清。但是,朋友相處,壹旦分開,總會懷舊。現在這樣寫正合適,真誠地表達了詩人對友誼的珍惜。這首詩的前兩句非常歡快、豪放、生動,很有意境。春末三月,楊華妃舞,金陵飯店,吳姬勸她品嘗。此時此地,這種情況,無論是“想做”還是“做不到”,都是令人興奮和愉快的。於是接下來的兩句話,在敘事語言中,總是簡潔明了地寫出壹個溫馨的告別場景。這符合年輕人的性格特點,也體現了朋友之間的好感。於是最後兩句話,以提問的形式,用眼前的風景,非常貼切自然地表達了這種離別的深度:請問朋友們,與向東流的滔滔江水相比,誰更短,誰更長?這個結不僅生動巧妙,而且真摯閑適。全詩語言清新流暢,民風淳樸,是李白詩歌中的名句。謝榛說:“太白的《送別金陵》詩說:‘哦,去問問這條向東流的河,它是否能比朋友的愛走得更遠!,妙處在於結論。”(《詩品四種》)
艱難的路
純酒的成本,金杯,壹個酒壺壹萬銅,壹個玉盤美味的食物需要壹百萬個硬幣。
我把食物棒和杯子扔在壹邊,我不能吃也不能喝,我拔出我的匕首,我徒勞地窺視四個方向。
我要渡過黃河,但是冰會堵住渡口,太行山會被雪覆蓋。
我會坐在壹根魚竿上,慵懶地靠在小溪邊,但我突然夢想駕著壹艘船,向著太陽航行。
旅行是艱難的旅行是艱難的不要誤入歧途!今天去哪裏。
總有壹天,我會乘風破浪,揚起雲帆,橫渡大海。
贊賞:
《難去* * *是李白天寶三年(744)離開長安時所作。這是第壹個。在這首詩中,李白悲憤交加,深切地哀嘆人世的艱辛,從而表達了他長久以來的痛苦和悲傷。壹向嗜酒如命的詩人,面對這瓶“金樽清酒”,喝不下去,“玉盤貴羞”咽不下去。他們拔劍環顧四周,心中茫然。雖誌猶在,啊,欲渡黃河,冰已阻川;會爬太行山,大雪封山。人生之路就是這麽不可逾越。盡管道路如此崎嶇,詩人並不氣餒。我還是希望在未來的某壹天,像姜尚遇見文王,伊尹遇見商湯壹樣,做出壹番波瀾壯闊的事業。但是,“很難走,很難走,很多路,安現在在哪裏?”這是壹個如何撕裂人心的吶喊。深刻揭示了在那個政治黑暗的封建時代,壹個有抱負的詩人如何欲罷不能,前路茫茫。最後兩句,雖然豪邁,寫出了美好理想的憧憬,但這畢竟只是渺茫的希望。現實與理想的深刻矛盾構成了這首詩的基調,主導著詩人在洶湧的情感洪流中急速起伏,發出巨大的轟鳴,形成氣勢磅礴,扣人心弦。這首詩語言高,卻自然清朗,音節高,卻悠揚悠揚。在短短的篇幅裏,使用了許多色彩斑斕的詞語,變成了鮮明突出的意象,如“金樽”、“玉盤”、“冰川”、“雪山”、“碧溪”、“紅太陽”、“雲帆”、“大海”,更加強烈地襯托出詩人的感情。悲歌慷慨,在抑郁中沖出無拘無束的豪情,這是李白詩歌浪漫主義藝術的特色和感人力量。
玉階上的嘆息
露水落在玉石的臺階上,夜是漫長的,露水打濕了石頭羅。
但是透過水晶玻璃看著秋月光芒的水幕呢?。
贊賞:
這是壹首關於丫鬟委屈的詩。封建社會,皇帝“後宮佳麗三千”。多少無辜的少女本該在深宮幽閉多年,遭受難以忍受的折磨和摧殘。在這首詩中,李白從壹個側面反映了他們不幸的生活,表達了深切的同情。詩的前兩句寫宮女在臺階前站了很久,以至於夜露浸濕了她的絲襪,冰涼冰涼的,把她驚醒了。壹個“侵”字,生動地襯托出壹個健忘的宮女形象。在這寂靜的夜晚,宮女在沈思什麽?壹個孤獨的女孩,她該沈思什麽,又能沈思什麽?無限的悲傷、沮喪和痛苦通過這十個詞中描繪的形象生動地表達出來。當她意識到夜露侵入了她的肌肉,轉身回房時,房間也是冰涼冰涼的。“但是水簾,透過它的水晶玻璃看著秋月的光輝?."放下窗簾是為了禦寒,但透過稀疏的窗簾,明亮的秋月又在閃耀,該增添多少憂傷。她坐在那裏和她壹起盯著孤獨的月亮,徹夜未眠。前面沒有壹個怨字,而是通過對意象本身的細致描寫,表達了宮女們深深的怨念,這是這首詩的藝術特色。
清平調三首
看到雲的明亮的雲,想到他們的衣服,看到花的美麗的人來看看。
若非玉山見她,便是瑤池月下相逢。
壹枝紅香,下著雨,下著雨,傷心欲絕。
請問誰長得像漢宮?可憐的燕子靠在她的新化妝品上。
美人之美與紅艷牡丹相得益彰,美人與長花為王。
說明春風無限可恨,沈香亭偏北。
贊賞:
《清平調詞》三首,是李白天寶初年入長安拜翰林時所作。李白到達長安後,受到玄宗的盛情款待。玄宗曾親自“下旨迎之,若見,以七寶床為食,以禦勺為飯”(《李草堂集序》)。把李白放在翰林院,送他壹匹小馬,宮中設宴,玄宗巡遊,都是讓李白陪他,真的升到了頂。李白也滿足於唐玄宗的禮遇和當時的生活,所以寫了壹些思想性差的詩,歌頌宮廷生活。這三首《清平調詞》是玄宗和楊貴妃在興慶宮沈香閣前寫的,李白奉命而作。第壹首歌是贊美楊貴妃的美麗。句首有兩個比喻,壹個比楊貴妃的打扮好,壹個比她的長相好。通過兩個恰當的比喻,畫出楊貴妃的形象。第二句進壹步用牡丹花呈現出更加鮮艷的色彩來形容楊貴妃的艷麗和容光煥發。第三句轉而贊美楊貴妃之類的美色,只有神仙居住的“玉山”才能見到。結論進壹步說明,楊貴妃就像瑤臺仙子,應該只在皎潔月光下的瑤臺相會。全詩試圖用恰當的比喻和奇妙的想象來描述和贊美楊貴妃的美。第二首歌是關於楊貴妃的,她因美貌而受寵。第壹句把楊貴妃比作帶著香露的牡丹花,其實也包含了牡丹花,就像楊貴妃受到玄宗的寵愛壹樣。第二句用晉見楚王和巫山神女的夢境,襯托出玄宗對楊貴妃的深情。巫山神女和楚王只是在開壹個夢寐以求的聚會,而在現實中,楊貴妃卻是“集三千寵愛於壹身”。最後兩句,趙受到漢成帝的寵愛,並與楊貴妃相提並論,稱贊楊貴妃遠遠超過趙。這種循序漸進,既褒揚了楊貴妃,又凸顯了她的寵愛。第三首正面講述玄宗對楊貴妃的大愛。第壹句說玄宗和楊貴妃* * *賞牡丹,但詩人突出了玄宗對名花和有“傾國之美”的楊貴妃的喜愛,也包含了只有“名花”才能配得上楊貴妃,只有帶有“傾國之色”的楊貴妃才配得上玄宗的寵愛。第二句明確指出了唐玄宗面對“名花”和“傾國傾城”的喜悅和安慰第三句只描寫名花美人,可以消除唐玄宗的春愁和恨意。寫壹個句子,描述欣賞牡丹的地方和唐玄宗倚在牡丹上的表情。這三首詩反復歌頌了楊貴妃的美貌和唐玄宗的宮廷生活。雖然寫得很優雅,但實際上表現了這壹時期李白作為朝臣的庸俗方面。
夢裏登天目山。
壹個航海的遊客將談論日本,它隱藏在水和霧中,無法接近。
但是越人說起天母山,仍然能透過不同深度的雲看到它。
在壹條通往天堂的直線上,它的峰頂進入天堂,頂上五座聖峰,並投下穿過中國的陰影。
天堂階地山脈長達壹百英裏,就在這裏,開始向東南方向延伸。
我的心和我的夢在吳和嶽,壹夜飛越鏡湖月。
月亮照亮了我的影子,我來到了延河。
謝草堂還在,碧水蕩漾,猿聲啼啼,我穿上謝最早用過的釘鞋,登上碧雲梯。
陽光普照的海洋中途,神聖的公雞在太空中啼叫。
千回百轉,花誘我,石緩我。壹天突然結束。
熊,龍,山川上的風暴?幽深的森林震撼著頂層。
雲因雨而變暗,溪流因霧而蒼白。
雷電之神,群山搖搖欲墜。
石門破裂,在天堂的深坑裏通風。
壹個無法穿透的陰影,但現在太陽和月亮照亮了金銀露臺。
穿著彩虹的衣服,乘著風,所有的雲的女王來了,壹個接壹個地下來。
以虎為琴者,以鳳為舞者,壹排排如麻地,排列著仙女的形象。
我移動,我的靈魂飛翔,突然開始成長。
我的枕頭和席子,是我曾置身其中的失落的雲彩。
這是人類快樂的壹貫方式,萬種事物永遠像水壹樣流向東方。
所以我要離開妳,不知道要多久?但是讓我在我綠色的山坡上,養壹只白鹿,當我需要妳的時候,騎向妳,大山。
哦,我怎麽能對那些地位高、身居要職的人卑躬屈膝呢?他們從來不願意被人看到壹張真誠的臉!
做出贊賞的評論
這是壹首夢詩,也是壹首神仙詩。瑰麗的意境,變幻莫測,多姿多彩的藝術形象,新穎的表現手法,歷來為人們所傳誦,被視為李白的代表作之壹。
這首詩的題目,天目山夢遊,寫於翰林之後。天寶三年,李白被唐玄宗賜金,這是李白政治上的壹大敗筆。離開長安後,曾與杜甫、高、、梁、宋、齊、陸、董魯等交遊。這個時候東陸的家還挺大的,可以在家裏自得其樂的打發時間。但李白沒有這樣做。他有著不穩定的靈魂,他有著更高更遠的追求,於是離開了東麓的家,再次踏上了流浪的旅程。這首詩是他送別魯東公時寫的。雖然離開翰林院已有多年,但對政治挫折的憤怒和怨恨仍在悶燒,所以在詩的最後,我發出了這樣激進的聲音。
李白壹生遊走於山川之間,熱愛山川,成就夢想。這首詩所描述的夢遊也許不完全是虛幻的,但不管是不是虛幻的,夢遊更適合脫離現實,更便於發揮他的想象力和誇張的天賦。
“壹個航海的遊客將談論日本,水和霧隱藏在方法之外;但越人談天母山,仍見雲深不同。”詩的開頭說,古代傳說中的海外仙境瀛洲,虛無縹緲,不可尋覓;現實中的天目山隱藏在雲霧霓虹中,真的比仙境還要好。虛擬現實突出了天目山的景色,暗示了詩人對天目山的向往。文筆充滿魔幻色彩,引人入勝。
天目山在屯溪附近,相傳登山者曾聽到神仙天目山的歌聲,故名。天目山與天臺山相對,山峰陡峭。仰望它就像仰望天空,又像墜入仙境,容易引起遊客的遐想。浙東山水是李白年輕時向往的地方。初出四川時,他說:“此行不為鱸魚,為名山。”在進入翰林之前,他不止壹次遊歷。他不僅非常喜歡這裏的風景,而且非常熟悉。
被稱為奇跡的天目山是越南東部的壹片美麗的土地。但與中國五大名山——五嶽相比,它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還是相形見絀。但李白在詩中自詡為“登上五嶽之巔,影貫神州”,比五嶽還要挺拔。著名的天臺山傾斜著就像倒在天目山腳下。這天目山,寫的是鶴立雞群,直沖雲霄,非比尋常。這個天目山的夢,應該說是李白壹生經歷的奇山異山的幻影。是李白筆下現實中天目山誇張的影子。
然後展現了壹個瑰麗多變的奇景:天目山隱藏在雲霧和霓虹中,激起了詩人的探索欲望。詩人進入了夢境,仿佛在月夜清亮的光線照射下,飛過了壹片如鏡的鏡湖。明月把他的影子映在鏡湖上,送他降落在謝靈運曾經停留過的地方。他穿上謝靈運特制的木屐,爬上了謝公那些年爬過的石板路——清曲梯。“陽光普照的海洋中途,神聖的公雞在太空中啼叫。千回百轉,花誘我,石緩我。壹天突然結束。熊,龍,山川上的風暴,驚擾了森林,震動了高山。雲因雨而暗,溪因霧而淡。”循著飛行,寫下了山中所見,石徑盤旋,深山光線昏暗,看到了大海和旭日東升,看到了雞鳴。這是壹個黎明;但在旖旎的山花中,倚石片刻,忽然覺得黃昏將至,變化是多麽突然。暮色中,熊咆哮歌唱,在山谷間震動,深林震顫,樓頂驚起。不僅活著的熊和龍通過歌唱和咆哮來表達他們的感情,就連樓層的頂部和森林的深處都可以顫抖和打擾。煙、水、青雲充滿了陰郁,與詩人的感情融為壹體,形成統壹的氣氛。前面是對天目山的浪漫描寫,既高又奇;這裏是浪漫的抒情,既深且遠。這種奇異的境界足夠震撼,但詩人並沒有就此止步,而是詩歌境界由奇異轉為荒誕,全詩進入高潮。在深沈而令人恐懼的暮色中,壹瞬間,“山崗崩毀”,壹個神仙世界“在天坑裏發泄”,“壹個密不透風的影子,如今卻日月照出壹個金銀臺。穿著彩虹的衣服,乘著風,所有雲的女王來了,壹個接壹個地下降。”洞天福地,出現在這裏。“雲王”身披彩虹,駕長風為馬,駕虎為鼓,駕鸞為車。都是詩人命人去仙山的盛會。這是多麽宏大而溫馨的壹幕啊。"壹排接壹排,像麻壹樣,排列著仙女的身影"!神仙們似乎列隊歡迎這位詩人。金臺、銀臺、日月交相輝映。景色壯麗多彩。多麽震撼,多麽耀眼!仙女山的盛況是人類生活的反映。除了對錢山的印象、古老的傳說、屈原詩歌的啟發和影響,還有長安三年宮廷生活的痕跡,這些都通過浪漫主義非凡的想象力凝聚在壹起,才有了如此精彩紛呈的描寫。
值得註意的是,這首寫在仙境裏的詩,不同於壹般的神仙詩。它有著深厚的感情和激烈的抗議。它並不是真的依靠幻覺,在對仙界的虛幻描述中,仍然著眼於現實。我徜徉在天空的仙境中,但我覺得“這是人類快樂的壹貫方式”。
仙境突然消失,夢旋破滅,詩人終於驚魂未定地回到了現實。夢破滅後,人不是在夢裏隨心所欲地輕飄飄地飛,而是重重地躺在枕墊上。“萬水千山萬水向東流”蘊含著詩人的無奈和對人生的深切感受。此時此刻,詩人最感欣慰的是“但讓我在我的綠坡上,養壹只白鹿,當我需要妳的時候,騎向妳,大山”。遊山玩水的快感是最快的意思,也就是《從弟桃花源春宴序》裏說的:“古人夜行燭光,好。”本來,詩歌似乎已經用盡,但最後,我憤怒地補充了兩句:“哦,我怎麽能嚴肅地向那些永遠不會被展示壹張誠實的臉的高官厚祿卑躬屈膝!”我吐槽了長安三年的郁悶之氣。從天而降的筆,點亮了全詩的主題:對名山仙境的向往,來自對權貴的抗爭,唱出了封建社會許多沒有才華的人的心聲。在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有多少人向權貴低頭,又有多少人被埋沒在默默無聞之中!唐朝相比其他朝代,思想更開放,更重視人才,但只是比較而言。當時的人才還是擺脫不了“男仆在毒氣室”的屈辱地位。“彎腰”壹詞出自東晉陶淵明,因不想受辱,給它起了“歸去”之意。李白雖然受到皇帝的寵愛,但他只是壹個詞臣。我們可以從這兩首詩中得到壹些他在宮廷中所受屈辱的消息。封建君主自稱“天子”,稱王天下,把自己擡高到至高無上的地位,卻否定了所有人的尊嚴。李白在這裏的堅決態度,是對封建統治者蔑視的壹瞥。在封建社會,沒有多少人敢這麽想,敢這麽說。李白說了,做了,這就是他非凡的偉大。
這首詩的內容豐富曲折,奇幻多變,意象絢麗多彩,構成了全詩的浪漫意境。它的主觀意圖本來是宣傳“萬水千山萬水向東流”這樣的負面思想,但它的風格卻是昂揚激越,壹種不屈不撓的精神貫穿其中,沒有壹點抑郁的感覺。
因為押韻和思維過程的不同,這首詩不應該按照押韻來分段。現在我們按照思想程序分為三段:第壹段是四韻十句的開頭,是全詩的引子。第二段,從《且月照我影》到《是我在那失落的雲》共五韻二十八句。這是全詩的主體,描述整個夢,直到它醒來。下面是第三段,兩句押韻,七句話,描述夢遊後的感受,把這個夢總結為東麓的朋友送別。李白在幾首詩中向往蓬萊仙界,希望煉成仙丹。吞下後,他飄然成仙,騎著鹿跨過仙鶴,遊走於塵世之外。然而,在這首詩中,潁州仙道的存在從壹開始就被否定了。他說:水兵說起瀛洲仙島,都說是在朦朧的煙霧裏,真的不好找。但越南人說起天目山,即使在雲霧和霓虹中若隱若現,也有可能看到。這四句話是全詩的引子,說明寫這首詩的最初動機。《瀛洲》只是作為陪襯,卻在不經意間道出了作者對煉丹修仙的真實理解。“信仰難求”這個詞用得很堅決,從根本上否定了海外仙山的存在,從而否定了求仙的可能性。但是,李白所有的遊仙詩,都不是出自他自己的內心。連同其他所有的唱酒和女人的詩,是他浪漫主義的外衣。杜甫懷念李白的詩,說:“狂而不見李生久,悲哉。天下欲殺,我只同情。”(沒有看到)已經告訴我們李白當時的遭遇了。他是個“偽裝者”,裝瘋賣傻。他這種偽裝的行為,在杜甫看來,很可憐。因為杜甫知道自己不得不這麽做,所以說“人人都想殺人”就更明顯了,不是壹般的誇張。可想而知,當時肯定有很多人討厭或羨慕李白,或者說李白得罪了很多人。李白的朋友杜甫即使不太贊同李白的行為,也很佩服他的天才,所以說:“我只是同情。”三韻四句,概括了越人說的天目山的崇高。比五嶽還高,覆蓋赤城。赤城是天臺山的別稱。天臺山已經很高了,正對著天目山,卻好像向東南傾倒。四萬八千英尺,雖然是藝術誇張,但珠穆朗瑪峰只有八千八百四十多米高,因為聽了越人的宣傳,想去看看。誰知那壹夜,我在夢中飛過鏡湖(今紹興),然後向東南行進,到達天目山。在這個句子中,“吳越”使用了壹個復合詞,主要是“孟玥”。為了湊成壹首七言律詩,加了“武”字。
第二段,全詩的主體,描述妳在天目山夢遊時的所見所聞。語言離奇,明顯繼承了楚辭的藝術傳統。作者告訴我們,他飛越鏡湖,到達桐溪(今嵊縣),看到了南朝大詩人謝靈運曾住過的地方。湖中有漣漪,山中有猿啼哀。他以謝靈運為榜樣,用腳下特制的木屐爬山,入迷。從此,我壹路走到了天目山。走在半峰上,可以看到海上的日出,聽到山雞的啼叫。經過許多崎嶇曲折的山路,迷路的時候突然是黃昏。這時,我聽到了瀑布像熊咆哮歌唱的聲音,我看到了雨雲和煙水。這種深山峽谷中的夜景,別說遊客的驚險,就是森林和山峰,也覺得不寒而栗。這時,突然遇到了奇跡,懸崖上的石門打開了。有壹個世界,裏面有壹群人。當他看到許多夫妻駕車、虎豹奏樂的“雲王”“神仙”時,他嚇了壹跳,猛然驚醒,看到的只是自己的枕頭。而我剛才看到的雲山的景色也全部消失了。
“雲王”是神,“仙人”是神仙。合在壹起就是神仙。李白喜歡通過修道來尋仙。為什麽他遇到那麽多神仙,非但沒有高興,反而驚恐起來?這種恐慌對他的遊樂造成了很大的打擊,醒來後引起了很深的感觸,甚至嘆息。然後是第三段。
就全詩而言,第三段才是真正的主語,因為作者把主題放在了這壹段。但是在第三段的七句話裏,我們可以發現兩個概念。壹個是“這是人類快樂的壹貫方式,萬種事物永遠像水壹樣流向東方”。意思是:世間壹切快樂的事情,就像做了壹個美麗的夢,突然像水壹樣失去了。這是壹種消極的世界觀,對生活的態度是虛無主義的。另壹個概念是“哦,我怎麽能對那些地位高、身居高位的人卑躬屈膝呢?他們永遠不會被人看到壹張誠實的臉”。這是壹個詩人在權貴面前不屈的誓言,在他逃離了那個偏袒他人的社會之後,體現出的壹種積極的世界觀,壹種反抗的精神。這兩種想法顯然是不同的,甚至是對立的,但是作者把它們寫在壹起。這就引出了壹個問題:作者的主題是什麽?當然,沒有讀者只看到作者的壹個想法而忽略了另壹個想法。但是,如果兩者之間,或者說因果之間,有稍微不同的看法,我們就可能從這首詩中得到不同的體驗。著有《唐詩解》的唐汝勛,強調的是前壹種思想。他說:談之色變,夢遊見世面,都是虛幻。.....於是靈魂動了動,驚起,卻嘆道:“枕間是不是還有往常的陰霾?”我知道世界的樂趣,我有很多夢想。古代的壹切,有沒有壹個人?都像是壹去不復返的流水。我今天要走了,不知道什麽時候能還回來。咱們把白鹿放在山裏,回去帶著它遊覽名山,這樣才能跪拜權貴,才能不饒我的心意。這種說法意味著作者基於自己消極的世界觀,對阿飛的權貴們不屑壹顧,因為這也是壹種虛無縹緲的東西。詩中所謂的“人的快樂總是如此”和“這”這個詞應該理解為上面兩句話中表達的夢的空虛。
李白——《越南訪古》
越王勾踐破吳貴,將士歸家盡。
宮女像滿春廳裏的壹朵花,但今天只有鷓鴣在飛。
贊賞:
這是壹部懷舊作品,即詩人遊覽嶽重(唐越府,今浙江紹興),因其古代歷史上發生的著名事件而寫下。春秋時期,吳越與中國爭奪南方霸權,成為世仇。越王勾踐在公元前494年被吳王夫差打敗,回到中國,在那裏報仇雪恨。公元前473年,他消滅了吳國。這就是這首詩的內容。
詩歌不是歷史小說,絕句也不同於長篇古詩,所以詩人只能選擇這壹歷史事件中自己感受最深的壹部分來寫。他選擇的不是這場鬥爭漫長過程中的壹個片段,而是吳國戰敗和越王回歸後的兩個場景。第壹句話指出了問題的意思,說明了古跡的具體內容。寫兩三句關於士兵歸家和勾踐回宮的話。滅了敵人,報了恥,將士皆大歡喜;既然戰爭已經結束,所有人都得到了獎勵,他們穿的就不是真正的盔甲,而是錦衣。只有“錦衣”二字,才會讓越王和他的士兵驕傲地回來,充滿勝利者的喜悅和自豪。越王回國後,野心勃勃,不僅耀武揚威,還樂此不疲。於是,美女如花充斥了皇宮,簇擁著他,侍候著他。“春廟”中的“春”字應該是“如花”,形容美好的時代和場景,不壹定指春天。只有寫到這壹點,才完整地表達了越王辛辛苦苦謀生的往事。城裏滿是錦衣武士,宮裏滿是宮女。這是那麽的繁華、美好、熱鬧、歡樂,可是句子突然壹轉,上面寫的壹切都被抹去了。曾經存在於過去的勝利、權力、財富和榮華富貴是什麽?人們所能看到的只是幾只鷓鴣在城市的舊址上飛來飛去。這句話形容人事之變,大起大落之無常,令人感嘆。歷代統治者都希望自己的富貴榮華是後人的基業,但詩如實地指出了這種希望的幻滅,這是它的積極意義。
詩中通過具體的景物,將昔日的繁華與今日的荒涼形成鮮明的對比,讓讀者感受特別深刻。壹般來說,很難直接突出某個環境,但通過對比,往往可以大大增強效果。所以,通過熱鬧的場景來描寫荒涼,更是令人痛惜。這首詩前面寫的過去的繁華和後面寫的現在的冷清對比極其強烈。前面越努力,後面就越厲害。為了充分表達主題,詩人還對這首詩的藝術結構做了不同於壹般七大奇觀的安排。總的來說,七大奇跡的轉折安排在第三句,但是它的前三句都是憤怒的狀態,直到第四句突然轉向反面,才顯得特別有力度和有活力。這種文筆不是筆法渾厚的詩人,很難寫得自由。他教導我們,有誌者事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