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隨著打撈“南海Ⅰ號”的巨型沈井下水,“南海Ⅰ號”整體打撈工程正式拉開序幕。“南海Ⅰ號”上的文物數量在6-8萬
件,巨大的考古價值蘊含在壹個個歷史謎團中。
謎團1 “南海Ⅰ號”為何沈沒?
目前,有考古專家根據探摸階段掌握的信息判斷,“南海Ⅰ號”沈沒原因可能與海上風浪有關。“由於船體沒有發生大規模斷裂,不大可能是因碰撞而沈沒。而‘南海Ⅰ號’沈沒的海域壹直是臺風等氣象災害頻繁區域,沈沒很有可能是因為遭遇巨大風浪”。
也有專家提出:“南海Ⅰ號”是不是因超載而沈沒?考古人員對“南海Ⅰ號”前期探摸時,發現了壹塊體積巨大的凝結物,其中有壹定數量的鐵器。從目前情況看,“南海Ⅰ號”上不僅可能載有大量瓷器,還有壹批鐵鍋等鐵器,此外還出水了壹些金器首飾及木器。
專家推測,如果遭遇風浪,“南海Ⅰ號”沈沒海底的狀態應該是翻傾;如果是觸礁沈沒,很有可能船頭或船尾先插向海底。但是,從“南海Ⅰ號”沈沒的狀態看,甲板幾乎與海平面平行。為何古船會平平地沈沒?有專家認為,超載可能是原因之壹。
也有專家對此猜想表示質疑:“南海Ⅰ號”長30.4米、寬9.8米,相當於宋代壹艘100噸-200噸左右載重的船。載重量這麽大,不大可能因為大量鐵器、瓷器而沈沒。專家認為,“南海Ⅰ號”究竟因為什麽沈沒,要等整船文物出水後計算壹下總重量才能見分曉。
謎團2 始發港是哪裏?
“南海Ⅰ號”的始發港是哪裏?這是考古專家亟待破解的壹個問題。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副主任魏峻說,“南海Ⅰ號”沈沒時船頭朝向是西南240度,沈沒朝向與當年的航向大致壹樣,“照這個朝向看,‘南海Ⅰ號’不是從國外駛入中國,而是從中國駛出,最新的研究顯示,‘南海Ⅰ號’可能是駛向西亞或中東地區。”魏峻說,目前還沒有任何信息顯示“南海Ⅰ號”是從廣東駛出,從船上已經出水的文物看,還沒有壹件屬於廣東地區的。
壹些專家根據船載貨物推斷,“南海Ⅰ號”自泉州港及其以北方向出發的可能性較大。“南海Ⅰ號”出水了很多瓷器,其中就有福建德化窯和磁竈窯的瓷器,還有很多是浙江龍泉窯的。中山大學歷史系宋代史專家曹家啟教授分析,史料中曾有記載,當時中國商船少有向北航行的,多發自泉州及其以北港口。
●1987年8月,廣州救撈局與英國海洋探測公司在廣東陽江海域尋找東印度公司沈船時,意外在壹艘宋代商船中打撈出200多件瓷器。考古界認為可能與海上絲路有關,引起世界矚目,該船被命名為“南海Ⅰ號”。
●1989年,考古部門對“南海Ⅰ號”正式展開調查。
●2001年4月,中國歷史博物館水下考古研究中心聯合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單位的水下考古專業隊員***12人,搜尋和定位沈船遺址。
●2002年3月至5月間,水下考古隊再度下水,對海底沈船進行挖掘,打撈出文物4000多件。
●2002年下半年,《“南海Ⅰ號”整體打撈及保護方案》開始制訂。
●2003年10月,廣東省文化廳召開《“南海Ⅰ號”整體打撈及保護方案》專家論證會。
●2003年11月,廣東省副省長雷於藍主持召開會議,規劃、立項“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建設項目。
●2004年3月,廣東省發改委同意籌措資金,在陽江市海陵島十裏銀灘建設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
●2005年12月28日,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開工興建。
●2006年6月17日,國家文物局原則通過了《“南海Ⅰ號”整體打撈及保護方案》,該方案由廣東省文化廳負責組織實施。
●2007年1月,廣東省專門成立了“南海Ⅰ號”整體打撈指揮部,由副省長雷於藍任總指揮。
●2007年1月,考古隊前往沈船海域開展打撈前最後壹次海底勘
謎團3 船主身份是什麽?
此前,“南海Ⅰ號”曾經出水壹條近2米長的鎏金腰帶、壹枚碩大的金戒指,腰帶由四股八條金線編織而成,充滿異域風情。今年在對“南海Ⅰ號”前期的凝結物清理中,考古人員發現了壹枚鎏金龍紋手鐲,這枚手鐲豪氣十足,比大拇指粗,徑口比普通家用飯碗大,兩端雕成了龍頭形狀。
廣東省文化廳副廳長景李虎分析,從鐲子上雕刻的圖案和花紋看,具有中國的特點。到目前為止“南海Ⅰ號”***出水了金手鐲、金腰帶、金戒指等黃金首飾,都沒有生銹,閃閃發亮。它們比較粗大,像金腰帶長1.8米,手鐲有四兩重等,由此可以推測佩戴這些黃金首飾的船主可能非常富裕。
謎團4 船上人員是否逃生?
從近年對“南海Ⅰ號”文物的試探性打撈結果看,目前還沒有發現古人骸骨。那麽,“南海Ⅰ號”沈沒時,船上人員是否已逃生?廣東省考古所所長黃道欽說,最終能不能從船內文物中發現人骨,有待進壹步發掘。
黃道欽認為,“南海Ⅰ號”是壹艘木船,與壹些鋼結構船不同,它不像泰坦尼克號那樣沈重,因此沈沒速度會比較緩慢;船身並不龐大,門窗也不高,“南海Ⅰ號”沈沒時,船上人員想要逃離船只並不難。黃道欽說,很有可能“南海Ⅰ號”沈沒後只有貨、沒有人,至於船上人員逃離後最終能否脫險,就另當別論了。
謎團5 木質船為何長年不腐?
“南海Ⅰ號”位於海面下20米深處,被2米多厚的淤泥覆蓋。令人驚奇的是,這艘沈沒海底800多年的古船船體保存相當完好,整艘船沒有翻、沒有側,而是端坐在海底,船體的木質比較堅硬。
對“南海Ⅰ號”前期探摸中,還發現了少量的船身上的碎木塊。魏峻說,這些木塊的材質有壹部分是馬尾松木。馬尾松多見於南中國地區,如福建、廣東、廣西等地。因此,“南海Ⅰ號”的出生地極有可能是南中國。
為何“南海Ⅰ號”能夠長存水下800年而不腐?“南海Ⅰ號”水環境課題組負責人、中山大學生物科學院徐教授介紹說,“南海Ⅰ號”在浸泡800多年後仍保存完好主要有兩個方面原因:壹是“南海Ⅰ號”所沈沒的水下環境氧濃度低,可以推測,船在沈沒後的短時間內周圍很快附著了大量淤泥,從而使船體與外界隔絕,避免了氧化破壞。對沈船周圍淤泥的研究發現,淤泥內有很多生物,但沒有存活的,這說明船體周圍是壹個厭氧狀況非常好的環境。二是“南海Ⅰ號”所使用的材質是松木。根據廣東民間說法:水泡千年松,風吹萬年杉。這表明松木是抗浸泡比較好的造船材料。
謎團6 船上有什麽樣的生活?
壹面出水的宋代銅鏡引起了專家的關註。這面宋代銅鏡銹跡斑斑,但上面雕刻的花紋依稀可辨。專家稱,這把宋代銅鏡是非常典型的葵花形銅鏡。更為別致的是,鏡柄上有壹條凹凸槽,根據手感,可以辨知銅鏡的正反面。此前,“南海Ⅰ號”出水過眼鏡蛇頭骨。有專家推測,當年可能有阿拉伯商人把眼鏡蛇作為寵物帶上船,作為漫漫航行中的消遣。
在今年的探摸中,出水了壹些大小不壹的陶罐,外形樸實。專家認為,這些陶罐很有可能是“南海Ⅰ號”上的船員所用,其中壹些陶罐可能是用於盛酒。如果屬實,宋代文獻中記載的,遠洋途中船員飲酒消遣的生活,就可能在“南海Ⅰ號”上得到證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