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園園主潘允端,是明刑部尚書潘恩之子。
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潘允端以舉人應禮部會考落第,萌動建園之念,在上海城廂內城隍廟西北隅(今安仁街東的梧桐路、馬園弄壹帶)家宅世春堂西的大片菜畦上“稍稍聚石鑿池,構亭藝竹”,動工造園。
嘉靖四十壹年,潘允端出仕外地,無暇顧及建園,其《豫園記》中說:“垂二十年,屢作屢止,未有成績。
”萬歷五年(1577年),潘允端自四川布政司解職回鄉,便集中精力再度經營擴修此園,“每歲耕獲,盡為營治之資”,並聘請園藝名家張南陽擔任設計和疊山。
此後,園越辟越大,池也越鑿越廣。
萬歷末年竣工,總面積稱70余畝。
全園布滿亭臺樓閣,曲徑遊廊相繞,奇峰異石兀立,池沼溪流與花樹古木相掩映,規模恢宏,景色旖旎。
明代中、後葉正值江南文人造園興盛時期,上海附近私家園林不下數千,而豫園“陸具嶺澗洞壑之勝,水極島灘梁渡之趣”,其景色、布局、規模足與蘇州拙政園、太倉?山園媲美,公認為“東南名園冠”。
潘允端在《豫園記》中註明“匾曰‘豫園’,取愉悅老親意也”。
“豫”,有“安泰”、“平安”之意。
足見潘允端建園目的是讓父母在園中安度晚年。
但因時日久拖,潘恩在園剛建成時便亡故,豫園實際成為潘允端自己退隱享樂之所。
潘允端常在園中設宴演戲、請仙扶乩、相面算命、祝壽祭祖、寫曲本、玩蟋蟀、放風箏、買賣古玩字畫等,甚至打罵奴婢、用枷鎖等懲罰僮仆。
僧尼、相士、 *** 、三教九流以及食客等頻繁出入豫園。
由於長期揮霍無度,加上造園耗資,以致家業衰落。
潘允端在世時,已靠賣田地、古董維持。
潘允端死後,園林日益荒蕪。
明末,潘氏豫園壹度歸通政司參議張肇林(潘允端孫婿)。
清初,豫園幾度易主,園址也被外姓分割。
康熙初年,上海壹些士紳將豫園幾個廳堂改建為清和書院,堂中供奉松江知府張升衢長生祿位。
書院尚未修竣,張升衢遭貶黜,隨即停工。
園中亭臺傾圮參半,草滿池塘,壹些地方成了菜畦,秀麗景色已成壹片荒涼。
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上海士紳為公***活動之需,購得城隍廟東部土地2畝余建造廟園,即靈苑,又稱東園(今內園)。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壹些豪紳富商集資購買廟堂北及西北大片豫園舊地,恢復當年園林風貌。
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竣工,歷時20余年。
因已有“東園”,故謂西邊修復的園林為“西園”。
園基原稱廣袤70余畝,據同治七年(1868年)清丈,不足37畝。
修復後的西園、東園性質上已非私家花園,成了供城邑士人鄉紳們 *** 雅玩的寺廟園林,但規模布局還依照潘氏豫園,保留了文人宅園明秀雅潔的風貌。
原臨荷花池的樂壽堂已頹圮,復建西園時,在原址上建起形制高大、華麗寬敞的三穗堂。
鴉片戰爭時,豫園遭破壞。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農歷五月十壹日,英軍從北門長驅直入,駐紮豫園和城隍廟,司令部設在湖心亭。
豫園“風光如洗,泉石無色”。
鹹豐五年(1855年)小刀會起義失敗,清軍駐紮豫園,香雪堂、點春堂、桂花廳、得月樓、花神閣、蓮廳皆遭損毀。
鹹豐十年,太平軍東征,清 *** 請洋槍隊入城防守,豫園又作兵營,“西園石山,盡拆填池”,建造西式營房。
清嘉慶、道光年間,上海商業發展較快,壹些商業行會在豫園設同業公所,作為同業間祀神、議事、宴會、遊賞之處。
同治七年西園劃分給各同業公所,各自籌款修復。
此後園內茶樓酒館相繼興起,商販叢集,荷花池西南壹片空地上,壹些江湖藝人,諸如相面測字、賣梨膏糖、拉洋片等在此設攤,逐漸成為固定廟市,後演變為商場。
光緒元年(1875年),豫園內有豆米業、糖業、布業等21個工商行業設立公所,壹些公所還設立學校,舊有古跡日趨湮沒。
民國時期,豫園已被壹條東西小路(今豫園路)分割成南北兩爿,古建築破漏,面目全非,有些改建成民房,凝暉閣、清芬堂、濠樂舫、綠波廊分別成為菜館、點心鋪、茶樓。
香雪堂於八壹三淞滬戰爭被日軍焚毀,除堂前玉玲瓏假山石外,僅剩壹片空地。
所幸園中重要部分點春堂、三穗堂、大假山和壹些亭臺樓閣、古樹名木,仍得以保存。
解放後,豫園得到妥善保護。
1956年經市 *** 批準,撥出專款,由市文化局直接組織專門班子,聘請上海民用設計院和同濟大學建築專家以及能工巧匠,對豫園進行了全面修復,歷時5年,投資上百萬元。
修復重建被毀壞的三穗堂、玉華堂、會景樓、九獅軒等古建築,疏浚淤塞的池塘,栽植大量樹木花草,並把豫園和內園連接起來融為壹體。
園主人四川布政使潘允端從1559年(明嘉靖己未年)起,在潘家住宅世春堂西面的幾畦菜田上建造園林。
經過二十余年的苦心經營,建成了豫園。
“豫”有“平安”、“安泰”之意,取名“豫園”,有“豫悅老親”的意思。
豫園當時占地七十余畝,由明代造園名家張南陽設計,並親自參與施工。
古人稱贊豫園“奇秀甲於東南”,“東南名園冠”。
潘允端晚年家道中落。
1601年(明萬歷二十九年)潘允端去世,潘氏家庭日趨衰微,無力承擔園林修繕和管理所需的巨大開支。
明朝末年,豫園為張肇林所得。
其後至1760年(清乾隆二十五年),為不使這壹名勝湮沒,當地的壹些富商士紳聚款購下豫園。
並花了二十多年時間,重建樓臺,增築山石。
因當時城隍廟東已有東園,即今內園,豫園地稍偏西,遂改名為西園。
1842年(清道光二十二年)第壹次鴉片戰爭爆發,外國侵略者入侵上海,英國軍隊強占豫園,大肆蹂躪。
清鹹豐三年(1853年),上海小刀會響應太平天國革命,在上海發動起義。
起義失敗後,清兵在城內燒殺搶掠,豫園被嚴重破壞,點春堂、香雪堂、桂花廳、得月樓等建築都被付之壹炬。
1860年(清鹹豐十年),太平軍進軍上海,滿清 *** 勾結英法侵略軍,把城隍廟和豫園作為駐紮外兵場所,在園中掘石填池,造起西式兵房,園景面目全非。
清光緒初年(1875年)後,整個園林被上海豆米業、糖業、布業等二十余個工商行業所劃分,建為公所。
至解放前夕,豫園亭臺破舊,假山傾坍,池水幹涸,樹木枯萎,舊有園景日見湮滅。
擴展資料:
豫園成為城隍廟西園以後,壹直免費開放,東園於每月朔望之日也對外開放。
豫園是城內遊覽和舉辦各種活動的主要場所。
豫園舉辦各類花展歷史悠久,還有重陽節登高望遠活動、元宵節燈會等遊藝活動,平時常舉辦奇石、書畫展和茶道活動等。
這些傳統民間活動在日軍占領上海後基本上停辦。
1979年以後,花展、燈會、書畫展等活動相繼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