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寧文化(15世紀~ 16世紀)在歷史上,貝寧是指尼日利亞南部沿海的貝寧市區。15世紀,是貝寧的首都,也是壹個非常擅長鑄造青銅器和制作木制品的城邦。1280年,為了幫助貝寧用青銅鑄造雕塑,伊費國王派了壹個鑄造工來傳授這種技術。從Ife獲得鑄件後,貝寧王國在貝寧城建立了青銅鑄造車間。所以壹飛雕塑對貝寧的影響很大。13世紀後,貝寧工匠繼承了費祎的衣缽,掌握了高難度的藝術技巧,並很快在雕刻方面超過費祎,做出了獨特的創作。
有趣的是,西非不產銅。貝寧人使用的銅是由駱駝商隊從遙遠的北非運來的。當時在西非,銅曾經是極其稀有珍貴的商品。後來,隨著葡萄牙人的到來,銅被從歐洲大量海運到貝寧王國,這為能工巧匠施展才華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非洲特有的藝術也因此融入到青銅作品中。勤勞智慧的貝寧人在這樣壹個根本不產銅的國家創造了高度發達的青銅文化。
13世紀後,貝寧的青銅雕塑逐漸演變為宮廷藝術。貝寧的青銅雕刻藝術開始註重表現皇宮中的貴族,贊美國王的文學武藝,塑造王國裏的武士和貴族形象。當時貝寧國王養活了壹大批藝術工匠,其中銅雕匠只能為宮廷服務,壹些技藝高超的工匠還被國王封為貴族。所有的作品都是宮廷的,成為皇室的珍寶,所有的作品都必須宣揚皇室的至高無上。宮殿的大廳、橫梁和走廊上裝飾著不同大小的雕像和代表狩獵和戰爭場景的浮雕。宮殿和園林中有大量的建築、壁畫、雕塑和精美的浮雕,大部分宮門使用了大量的陶器浮雕。整個宮殿就像壹座雕塑藝術博物館。
中期:日臻完善和發展。
貝寧的雕塑高峰是在15-16世紀初,在奧巴(意為國王)、埃瓦雷和埃西吉統治時期。15世紀,貝寧首都貝寧城成為非洲青銅雕塑的中心。這壹時期貝寧青銅作品的藝術水平達到頂峰,雕塑和浮雕的制作超過了當時歐洲的水平。在16世紀到18世紀初的時期,中期貝寧的頭像和肖像雕刻保持了其令人印象深刻的特征,變得更加逼真,看起來更加生動。
16世紀中葉至17世紀末的貝寧雕塑,基本都是以長方形的青銅匾額為代表。這塊青銅匾高45厘米,寬30-35厘米。它主要被釘在宮殿的木柱上,在國王舉行盛大儀式和上朝時用作陪襯。
16世紀,貝寧城成為人口密集、經濟繁榮、文化發達的城市。當時,貝寧皇宮的建築非常宏偉壯麗。奧巴宮是貝寧城的皇家城市,建築規模很大,有很多大廣場。廣場周圍有宏偉的回廊,經過四個大廣場才能到達金碧輝煌的深宮內院,內院布滿宮門,四通八達。宮殿的柱廊和墻壁上鑲嵌著顯示皇家主題的青銅浮雕。宮殿裏有許多寶塔,塔頂裝飾著展翅的朱鷺和垂著頭的蛇等動物雕刻。宮殿內院墻壁上有壹排排供奉祖先和神靈的龕位,龕位內擺放著早期君王的銅像,兩側立著侍從小青的銅像。在謁見宮的入口處,裝飾著壹只巨大的青銅豹子,作為王權的象征。貝寧國王還特意制作了壹些青銅小豹子,作為王國使節地位的象征。整個貝寧城也非常壯觀,高高的城墻,寬闊的街道,兩邊整齊的房屋,屋頂上還有動物雕刻的小尖塔。從這些房屋的建築和裝飾中,我們可以看到非洲人民精美的建築和雕塑藝術。
青銅裝飾板是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產生的。他們的發展過程至少與三代作者有關。壹位英國考古學家試圖根據風格特征來劃分青銅牌匾,確定作者的個人風格。他認為,在英國展出的200塊銅牌的作者中,有五種不同的創作個性。比如有壹個特點,人體拉長,手臂下部變短;另壹個叫豹子獵人的工匠創造了壹組逼真的人物。在壹塊浮雕匾上,可以看到幾名荷槍實彈的衛兵站在宮墻前。宮殿的屋頂覆蓋著銅瓦,在陽光下閃閃發光。壹條大蛇順墻而下,壹只朱鷺站在塔頂,兩只豹子守衛著宮殿的入口。這塊匾真實地描繪了當時的宮殿場景。
在其他青銅牌匾上,壹些顯示唱歌和演奏,而另壹些則描繪士兵射殺不服從的奴隸。在士兵形象的表現上,人物的精神面貌也有所不同。壹個留著漂亮小胡須的年輕士兵,他的整個形象集中在他矯健的身姿上。另壹個比較老的傭兵形象不是這樣的。壹個拄著拐杖的葡萄牙人的形象,趣味十足,眼神惡心,面容殘忍,很符合他的職業。
在中期的貝寧雕塑中,還有壹個由青銅薄葉制成的空心雕塑。這類作品精致美觀,有花紋裝飾,能把人物與鏤空裝飾完美結合,形成和諧的裝飾美。
貝寧宮廷學派中期作品規模比較大,祖先紀念頭上有2米長的象牙,整個象牙表面都有淺浮雕裝飾。像青銅牌匾壹樣,貝寧國王的形象被雕刻在象牙上,他們的形象與神話人物雕刻在壹起。在象牙浮雕上可以清晰地看到奧巴、他的朝臣和士兵、葡萄牙人、魔法動物和祭祀動物。
後期:逐漸衰落,命運多舛
從18世紀中期到19世紀中期,貝寧的國家狀況出現了衰落。隨著殖民者的野蠻掠奪,民族手工業遭到破壞,傳統鑄造工藝逐漸被廢棄,雕塑日益笨拙笨重,風格呆板,制作日益粗糙。壹般來說,從18世紀到19世紀末衰落的後期宮廷學校稱為頹廢時期。在此期間,統治者試圖鞏固其權力的宗教象征變得復雜。這壹點表現在具有復雜象征意義的雕塑藝術中。國王的青銅頭像,多字構圖的青銅禮器,底座上刻有人形、野獸情節的象牙制品,都屬於這類作品。
18世紀中葉,在Oba Oshenwende時期,貝寧雕塑出現了壹個新的藝術繁榮時期。壹位才華橫溢的宮廷學校工匠試圖平衡構圖,他使用了壹個圓柱形的底座,上面有壹個象征性的圖像,頭上有兩個翅膀的頭飾。底座上還有石斧和公牛的圖像。雖然頭像的基本形狀沒有改變,但這些象征性的形象是由各種形狀組成的。每壹部作品都經過了深思熟慮,構圖非常具體深刻。
除了這個巨大笨重的飾有鳥翼珠飾的青銅頭像外,還有壹個奧巴的原始頭像,頭像上鑲嵌著壹整根象牙,象牙上雕刻著各種浮雕人像,有的多達10人。
貝寧的木雕雖然沒有銅雕留下的作品多,但可能也有過繁榮時期。1897年英軍入侵,燒毀了貝寧王宮大量木雕,這可能是貝寧木雕未能代代相傳的原因。
19世紀,奴隸貿易吞噬了非洲大陸,西方殖民者開始瓜分這片土地。1897年,英國殖民者占領了尼日爾河以西的部分地區,但在貝寧王國遭到了頑強的抵抗。貝寧王國禁止英國殖民者入境,英國軍艦私自駛入尼日爾河入海口炮轟貝寧城。貝寧皇宮遭到炮擊並起火,木雕藝術品幾乎全部被燒毀,其他藝術品則被洗劫壹空。英國殖民者從皇宮和祭壇上搶走了2400多件青銅和象牙雕刻,包括數百件精美的鑄造青銅牌匾和精美的象牙制品。在壹個倉庫裏發現了大量廢棄的古代貝寧青銅器。後來,僅在宮殿廢墟中就發現了500多件青銅雕塑,大量貝寧藝術珍品流散海外。尼日利亞壹直要求英國將被盜的貝寧青銅器物歸原主,但沒有得到積極回應。
今天:野火從未完全吞噬他們,他們在春風中又壹次高大起來
盡管如此,青銅藝術品的鑄造和雕刻工藝仍然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至今仍在西非幾內亞灣沿岸國家的壹些民眾中流傳。在西非的許多國家,仍然可以看到精美的青銅制品,制作工藝也延續了前人的傳統方法。無論是在尼日爾古樸的國家博物館,還是在貝寧和加納的民族藝術村,甚至是在布基納法索和多哥五顏六色的手工藝品市場,妳都會看到貝寧時期表情各異的青銅雕像和浮雕的原作或復制品。這些藝術品的尺寸約為50至100厘米,造型生動,工藝精湛,形象逼真。國王和王後、大臣和武士的頭像,仿佛訴說著貝寧全盛時期的輝煌。描述貝寧宮廷生活和國王與勇士戰鬥的青銅浮雕,就像歷史畫卷,講述著那個時代的故事。
當人們看到具有現代雕塑特征的青銅作品時,似乎暫時忘記了那段悲慘的過去。但作為貝寧的後代,這段恥辱的過去將永遠難以忘懷,難以忘懷。
貝寧的青銅文化雖然只有幾百年的歷史,但它的魅力和神韻充分體現了非洲人民豐富而古老的文化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