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將紅紙剪成圓形,如圖。正方形是36×14CM,圓的直徑是12CM。正方形用作圓柱體,圓形用作頂蓋(風輪)。將圓柱體的壹端剪成許多小齒,並在上面粘上膠水,以便粘上頂蓋。制作頂蓋上的風輪:在圓形紙的中央切出八個小窗口,每個窗口半開,方向壹致。
(2)完成後貼在缸上。用壹根細鐵絲做支架,在臺燈的燈泡上做壹個雙環套,尖端抵住頂蓋的中心。為了經久耐用,在蓋子的中心嵌入了壹個按扣作為支撐。剪切粘貼飛奔模式。妳也可以用彩筆畫馬。
古代稱騎馬燈為盤鍋燈(秦漢),仙陰燭和朱露燈(唐代),騎馬燈(宋代)。它也是傳統節日玩具之壹,屬於燈籠。常見於元宵、元宵、中秋節等節日。因為燈籠就像幾個人在互相追逐,所以也用來形容不停來回的東西。在日本傳統文學中,燈籠是夏天的季節性語言。
燈裏點著蠟燭,蠟燭產生的熱量引起氣流,使車軸轉動。車軸上有剪紙,燭光下剪紙的影子投射在屏幕上,影像不停移動。因為燈的四面都畫有許多古代武將騎馬的圖畫,看起來好像燈旋轉時有幾個人在追逐,所以得名馬燈。
加熱空氣引起氣流,氣流帶動輪軸轉動。根據這壹原理制成的燈就是燈籠。燈籠的發明最晚是在宋代。吳的《孟良錄》在提到南宋都城臨安的夜市時,指出其中有人買賣燈籠。周覓的《武林舊事》在描寫臨安的燈籠時也說:沙若戲燈籠,馬騎人物,旋轉如飛。可見,燈籠在南宋時期極為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