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潮溝河從東繞過苗家渠村,在村西由南向北流入伊河,伊河由北流向西南。汛期,潮溝河受伊河水沖擊,形成“潮信”。村內三面沿河有11緊密相連的水池。“量”字的意思是“坑,就是接水的地方”。人們懷疑這就是“信息橋”這個名字的由來。
關於信息橋的起源,民間還有另外壹個傳說。很久以前,苗家渠村的南邊有壹個叫李的木匠,他的手藝在十裏八鄉很有名。苗家渠村前有壹棵老柳樹。相傳是大禹路過治水時種下的,七八個人很難抱在壹起。有壹年鬧饑荒,老柳樹上的葉子和嫩芽都被村民吃光了,樹也差點死掉。木匠老李和村民們盡了最大的努力來挽救這棵老柳樹,但這棵樹已經爛了壹個大洞。冬天,壹群孩子在山洞裏烤火,牽著老柳樹。幸運的是,此時老李路過,經過奮力搶救,救了老柳壹命。為了報答恩情,老柳樹多次找到生母,求她給老李送個兒子。老李媳婦十月懷胎,生了壹條長蛇。老李壹看,掄起長矛就砍,把蛇的尾巴砍去了壹半,壹把火燒到了東海。這就是民間傳說中的“禿尾巴老李”。
龍王指派禿尾巴老李鎮守黃海,但他始終牽掛著父母,於是和老劉約定,當村民有難時,就由老劉變成陶幫助大家。
苗家渠村前有壹條大河,是官道必經之地。因為沒有橋,不可能過河。每年汛期,村民都不方便。壹天,瑯琊太守經苗家渠河進京進貢。禿尾老李得知此事後,便管了起來。貢品車隊行至大河邊,陷入亂石淤泥中時,正巧電閃雷鳴,風雨大作,滾滾洪水襲來,將貢品沖刷得幹幹凈凈。朝廷得知此事後,上諭限定壹年時間修復苗家渠大橋。當村民們從老路口中得知是禿尾巴老李設計了太守來建橋時,都被深深地感動了。因此,這座橋被命名為“龍橋”,並在橋上雕刻了壹座老李的禿尾雕像。
如今,這座橋仍在使用,但由於管理和保護措施不力,損壞嚴重。10只剩下三四條龍尾,石獅猴子都沒了,石柱和橋欄也不全。苗雞蛋,產於苗家渠村,是沂蒙四大風味之壹(即丘陵地帶的花生、蒙山的蠍子、苗家渠的鴨蛋、沂河的甲魚)。苗家渠村位於伊河東岸,鎮北1 km,距沂南縣城5 km,伊河與潮溝河交匯處,三面環水。潮溝河上有11緊密相連的老灣、老龍潭等深塘。水域廣闊,魚蝦等水產資源豐富,極其適合養鴨。這個水域自然放養後產的鴨蛋大。“綠冠”是當地特有的鴨品種,平均蛋重67克,呈雙黃,淡綠色光滑,蛋白清澈,蛋黃深,香味純正。腌制的“苗蛋”更好。
“苗蛋”有兩種。用老龍潭淤泥和鹽腌制的叫“香蛋”;用老龍潭水加鹽的鹹蛋叫“鹹蛋”。“甜蛋”腌制時間短,蛋白鮮亮,蛋黃紅黃,吃時黃油溢出,醇香微鹹;“鹹蛋”保存時間久了,蛋白暗,蛋黃灰,聞起來臭,吃起來香。兩種“苗蛋”,煮熟切好後不飛,是雞蛋中的極品。民間流傳著“章丘大蔥蒼山蒜,苗家曲鹹鴨蛋”“唐胖苗雞蛋不換黃金”的說法。相傳明朝鄭德年間,武宗皇帝巡視時路過這裏,嘗了“苗蛋”,贊不絕口。清朝乾隆皇帝第壹次訪問莒縣時,專程去苗家渠吃“苗蛋”。苗家渠村每年要交壹千個“苗蛋”。2002年,苗蛋被評為世界藍天杯十大名優產品,成為國際風聯指定專用產品。
劉家王(劉家芭蕉王)村有兩棵古槐樹,約有500年樹齡。胸圍2.6m,高9m的樹,東西向冠幅11.1m,南北向12.7m。另壹株胸圍1.9米,樹高7米,冠幅東西6.2米,南北8.4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