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淩肖(1851—1920)出生於海城縣。我從小跟隨父親高清雲學習,會唱秧歌、蹦蹦跳跳和吹小號。他因在王婆的《罵雞》和《次爾山》中扮演農村老太太而成名。遞給兒子高德珍。
王保貞(1859—1928),黑山縣人。拜沈萬才(藝名沈粗脖子)為師,唱小醜。經常放《旬陽樓》等單曲。民國後編《民國二人轉法》,講反馮等軌跡。
王(1871—1953)出生於海城縣。拜魯為師,唱丹丹這個角色。我會唱很多歌,會調很多調。他和很多夥伴壹起表演過,同行中有壹句話叫“要合作,要開心”。
兩人握手玉子舞
陳蓉(約1868—1925),新民居(今新民市)人。青年時代在奉天(沈陽)小河沿壹個藝術班待了三年,然後在各地演出,徒弟很多。
王戎(約1875—1945),藝名王大腦,寧遠府(今興城市)人,世代醜。光緒年間兩次入關,在冀東、天津演出。在天津留下壹句歇後語:“王大頭在關——他在跳。”趙青蓮(1878—1936)滿族,沈陽東郊滿堂鄉人。少年時在私塾讀書,拜藝人胡大餅為師,唱小醜。能唱100多首曲目。
楊誌國(1878—1939),海城縣人,小醜。嗓音好,長相美,舞姿穩。當地有句話叫“看完壹池水,永不後悔”。
梁(1881—1932)小名大漢梁,遼中縣人。清末秀才,後拜陳蓉為師,下海為藝人,演唱曲目140余首。他改編了許多歌曲集裏的二重唱。
龐峰(1882—1934),黑山縣人。拜王保貞為師,唱小醜。我組織過藝術班,在各地表演過。當時有“地難請龐峰”“龐峰會打,巴掌響”的說法。
吳尊爵(1884-?)藝名武二魂子,生於(今北鎮)。拜孟(藝名雙紅)為師,先唱主角,後改小醜。1925後北上吉林、黑龍江演出,最後定居五常縣。
時至今日,吉林省的松花江東自清末開始跳,他們被同行稱為“江東藝人”。早期的藝術家大多來自奉天。如“江東最醜”劉,外號劉大頭,黑山縣人,奉天,還有,外號大玻璃棒,黑山縣人。杜國楨(1890-?)鐵嶺縣人。遊遍東北。據說他聽說江東名家眾多,唱飯不好吃,卻不聽邪言,執意要去江東做師傅,說:
“我不但要去江東,還要壓江東!”他苦練了兩年,才去江東演出。我在吉林、舒蘭、蛟河和敦化見過許多著名的藝術家。因為他有唱、說、跳四項技能,贏得了“壓江東”的美譽
除此之外,還有很多來自奉天的黑龍江、熱河、內蒙的藝術家。
進入20世紀後,沈陽及周邊各縣二人轉藝人的藝術水平高超,表演的曲目相當豐富。代表性的數字是:
程希發(1889—1977),遼寧遼中人。十五歲時,他拜楊得善為師。“包頭”的時候,藝名程鳳喜。後來唱醜,藝名成傻子。他會唱很多歌曲,如《王思福姐姐》、《灞橋挑袍》、《潯陽樓》、《宋武董家祠堂》、《楊打》、《楊的紅表》、《包公的外甥》、《白蛇傳》以及小曲《鴛鴦嫁老雕》。他會唱近百種曲子,以《十三咳》為最。唱完難聽的,口齒伶俐。解放初在撫順、沈陽演出。1951年在長春東北師範大學音樂系任民間藝術顧問,其藝術回憶錄《二人轉六十年》代代相傳。
雙人舞蹈迷
石連元(1900—1982)春山。沈陽於洪區人。唱《上衣》的時候藝名是鮑峰,唱《下衣》之後藝名就大了。周(周大頭)和胡大餅先後擔任老師。他嗓音明亮,舞跳得也很好。他會唱180多首歌曲,經常演唱的歌曲有《雙鎖山》、《包公斷後》、《會背記》、《小天臺》、《談大剛》等。1928組織了壹個歷史學家班,走遍了東北三省。解放後,他加入了沈陽群眾地方劇團。他的妻子楊玉芳不會改變她的藝名。弟子百余人。
在自己的頭腦中玩弄手帕
(1902—1978)沈陽東陵區人,藝名大盲耙。二十壹歲拜劉澤為師,師從翦寶生、黃殿魁等人。唱歌和說話都很棒。1938左右,組織學習班去遼西和熱河。1949年在撫順組織上課,次年回到沈陽。曾任沈陽地方劇團副團長。忠厚可敬,有弟子高永銀(小盲耙)和趙成安(趙)。
夏小曼(1903—1941),原名夏正曼,沈陽新城子前屯人。十六歲時,他學會了在他的村子裏給劉全唱歌,這使他出名了。後來拜趙連卿為義父,能歌善舞。婚後改扮小醜。1919某報曾報道:“活躍在沈陽北部德義屯的跳藝人有大傑丹角田、小滿、劉二郎、傻子劉、傻子朱。”文中的小滿指的是夏小滿。
文青山(1903—1966),藝名大魯臺,滿族新民縣人,是個小醜。受藝術家孫快子影響,自學成才,25歲下海成為藝術家。曾在新民、遼中、沈陽等地演出多年。善於扮醜。晚上可以表演頭頂蠟臺,做各種翻身動作。代表作有《小天臺》《大觀燈》。解放後,新民培養了許多青年演員。
許(1906—1969)原名許,滿族,沈陽市北新南村人。十二歲時,白豹生成為壹名二重唱老師,同時也是壹名演員,藝名雙紅。他經常玩“小屋頂”和“在劉金定看燈”。與趙文山、、黃並稱沈陽“城南四將”。28歲在本溪改行唱評戲,藝名許。新中國成立後,導演兩人導演了《摘棉花》、《西廂記》、《九朵紅花結婚》等歌曲。著有《藝海歌行傳》。
趙文山(1908—1949)人稱趙蔡赟。出生於吉林陶安縣,出生於沈陽城南的吳家屯。我從小就唱秧歌,後來學會了雙人舞。認識了我的藝術朋友“十四紅”,壹起演出,被稱為“城南四將”之首。他在遼寧和吉林省很受歡迎。他嗓音圓潤,吐字清晰,相貌英俊,舞姿優美。經常演出《王思福姐姐》、《藍橋會》、《大西香》、《女人鋪》等歌曲。他和弟弟趙文明(藝名趙彩鳳)被稱為“城南雙色”。
張振忠(1909—1953)藝名十四紅。沈陽市蘇家屯區蒲草窪人。
十四歲時,白成為壹名教師,並學會了唱二重唱。二十六歲時,她改唱評劇,藝名改為張雲霞。她是壹個聲音甜美清脆,身材優美,眼神好,能歌善舞的演員。經常演奏的對唱歌曲有《西廂記》、《藍橋》;有三賢,拋子勸夫,馬前潑水,秦家花園等等。
黃(1911—1946)出生於沈陽蘇家屯紅嶺堡。原本姓趙,17歲嫁給二人轉藝人黃殿魁,按藝人習俗改姓黃。藝術上師從著名藝術家簡寶生,經常演出《藍橋》、《女人開店》、《鬼陣》、《馬前灑水》等曲目。遊遍東北三省,1946死於通化市。
郎艷芳(1912—1965)原名郎慶恒,法庫縣滿族人。19歲時,他師從侯振國,唱主角,並在遼寧和黑龍江表演藝術。1951進入沈陽,與於淑娟結婚,成為小醜。第二年,這對夫婦加入了沈陽群眾地方劇團。從65438到0957,他的個人表演《角力架》得到了著名京劇藝術家馬的稱贊。後來又調到沈陽曲藝團、皇姑曲藝團。晚年從事二人轉教學。
欒成功(1923—1996),沈陽東陵區人。十七歲時,林玉是壹名好老師。他的聲音有點沙啞,但唱功很棒。他的田單腔很強,音調穩定,說話流利,身材優美。他擅長抒情段落,壹直唱主角。1943首次在沈陽演出壹年,被稱為跳躍女王。解放後在撫順演出,1950第二次進入沈陽。1952年調入遼源市,參加遼東省民間文藝匯演。經常演《旺角亂》《玉堂春》。出版了《藍橋》的口述版本。
王玉蘭(1928—1977),河北寶坻縣人。從小學開始唱。八歲時隨養父王順(河北梆子唱詩班)去了關東,離開了沈陽的土地。十三歲時,她拜孫昭為師,學會了二人轉。十六歲時,她唱得好,“三節板”最美。十六歲,在梨樹縣與於興亞結婚,回到沈陽。夫妻二人去過遼西、遼北、內蒙古。1950回沈陽定居。後來,他在沈陽群眾地方劇團演出,然後拜許為師。1961年調入大東區曲藝團。還有弟子和吳。
張桂蘭也需要他的建議。
王桂榮(1929—1988)出生於沈陽。他的父親王春是壹位嗩吶藝術家,被稱為“天王”。自幼拜王為師學習戲曲評點,後改唱二人轉,得了《石蓮緣》的真傳。十四歲,她正式走上舞臺。她有壹副好嗓子,好妝容,會唱歌跳舞。他經常演奏《藍橋》、《西廂記》、《惠北記》等曲目。解放後,先後在撫順民聲劇團、沈陽群眾地方劇團演出。沈陽遼沈實驗劇團、鐵西區曲藝團藝術總監。弟子王桂芬和其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