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的驅使,會攢動人性。人性趨利,而古玩收藏又屬於暴利行業,所以收藏行裏便會生出很多幺蛾子,而造假做舊就是這些幺蛾子中最大的壹只。就古玉造假而言,造假者無非是通過還原古人的制玉技藝、利用現代科技假造沁色等手法來實現。關於沁色造假我們已將講過,所以在此不多贅述。今天我們就從還原古人制玉技藝即工痕方面來講解。
商代玉器上的玄鳥工痕
首先我們不得不承認,近年來高古玉的仿制水平是不斷提高的,而且這種提升速度已經遠遠的將前人鑒定古玉的壹些理論甩在身後。所以要想對古玉進行鑒定光是從真品標本器入手是不夠的,我們還需要從造偽者的角度去思考,從偽造品的身上去尋找偽造者留在偽造品身上的造假痕跡,了解偽造品制作工具的壹些特性。很顯然現有的偽造技術已經給辨偽工作帶來了新的更具挑戰性的難題。從客觀實際出發,古玉收藏的市場行情、造偽原料的價格,都是影響仿品成批生產的關鍵因素。所以要想進行科學的、客觀的、全面的分析鑒定,並不是簡單的依靠主觀性的推理、考證、猜測就能夠搞定的,因為諸君須知:“道高壹尺魔高壹丈!”
陽刻神人面紋 商代
首先,要想了解古玉的工痕就必須了解玉石的硬度,毋庸置疑,玉是壹種堅硬的礦石。要想將大自然中不規則的玉石變成規則的玉器,即使在切割、琢磨的電動工具如此發達的現代也是壹件耗時費工的事情,而那些生活在5000多年前的原始先民又是如何攻克這道難題的呢?在此之前我們需要明確,在天然礦物中軟玉具有僅次於黑金剛石的極高韌性,因此舊石器時代的打制技術(打制很難制作出規則的器形),新石器時期的磨制技術(因為玉石的韌性高、強度大,磨制簡單的玉斧之類的東西倒有可能,但是要磨制帶孔道和陰刻線的玉器的話不太可能)都不適合玉器的制作。所以切割就成為了玉器加工的充要條件。於是壹種古老的切割技術便被發明了,它就是——砂繩切割。砂繩切割這種制玉工藝直到距今4000年前後才逐漸被鋸片切割技術所取代。
商代玉器工痕
在對良渚文化時期的玉器進行細致分析後,學者發現不少玉器上都留有非常明顯的切割痕跡。出土的大量良渚玉器就證明良渚文化時期的先民們已經能夠很熟練的運用切割技術了。那麽,我們就需要知道早在五六千年前的原始先民們是如何將這些堅硬的玉器進行切割的呢?其切割痕又有哪些表現形式呢?關於良渚玉器的制作有這樣壹個***識。那就是,先民們為了降低玉料的硬度會將玉料投入火中燒灼後淬水。經過火燒淬水的玉料雖然會降低硬度,但是切割這種玉料依舊是個難題。在未成形的玉器和切割下來的玉料我們發現良渚文化時期先民們是線切割和鋸切割的方式來切割玉料。
良渚玉器線刻痕
那麽,什麽是線切割呢?首先線切割對於古人制玉是至關重要的步驟,因為線切割是制玉工藝的第壹道工序,亦稱之為“解玉”,這種解玉方式先會把玉料按照玉器成品的需要,劃分成不同的形狀。再根據事先的劃分以繩子為載體,在繩子加上解玉砂和水,然後反復的用砂繩在玉器上來回摩擦,利用解玉砂的硬度大於玉料硬度的原理來切割玉料和加工玉器。鋸切割是用片狀的石器和竹片配合解玉砂做直線切割,用於玉器的開料和剖面。
文化期玉璋參差處細圖
在了解了這種數千年前最原始的制玉工藝後,我們要從材料利用史來看,古玉工藝的兩種方式,其壹為清以前至新石器時代的古代手工及半自動化工藝(以解玉砂為主要的解玉工具,利用解玉砂的硬度大於玉料的原理,來回反復的長年累月的琢磨玉器);其二為近代電動工具工藝及沙袋、沙箱拋光工藝(這種工藝我心很多人都有見過,所以在此我不想做過多的解釋)。
文化期玉璋參差處細圖
從上文中兩種制玉工藝方法的年代劃分我們可以看出,在長達八千年的制玉史中制玉工具,從新石器時代晚期到清朝這麽長的壹段時間裏是沒有實質性的進步的。因為從考古發掘可知早在新石器時代先民們就已經通過我們類似於良渚文化時期解玉的方法進行制玉了。
這種原始先民們制玉工藝的特點為鉆孔多為喇叭狀,長孔多為對鉆而成,孔為中細,兩端大,孔壁可見粗細不等的螺旋紋,且表面光滑。機械孔壁則較規整,留有細密均等的螺旋紋,另外,孔口邊緣也可發現硼碴(原始時期制作的玉器,其工痕在10倍或20倍放大鏡下觀察時其粗細不均,呈較順暢的細凹線,也會有雜亂無章的細凹線,區別於機械拋光或仿照古法拋光的細密均等較為平行的細凹線。這種通過工痕或者觀察玉器表面使用痕跡的鑒定方法是鑒定古玉真偽的重要方法之壹。望大家在放大鏡下多觀察標本實物,多比較)。後來雖然在戰國鐵器發明後這種制玉技術有所改進,但是制玉的工藝依舊無法逃脫原始手工解玉的牢籠,這種改進現象表現為戰國後期的玉器穿孔較以前規整,孔口崩裂硼碴現象減少。
漢代玉鳥 陰刻線
當然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由於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玉器制作工具、碾琢工藝也會不斷的演進。所以歷代碾琢工藝各有特點,大量出土和傳世玉器上較為清晰地展現出了不同時期工藝痕跡的時代特征。正確把握歷代玉器的制作風格和工藝痕跡特點對於古玉的斷代與辨偽而言是十分必要的。接下來我們就講壹種特別常見的制玉工痕“拉絲工”!
明清玉器中典型的“拉絲工”
首先,“拉絲工”是古代玉器制作中壹種以軟性線具為主要工具進行拉切鏤空或切割的技法的俗稱(類似於上文中講到的良渚文化時期的線割法)。關於“拉絲工”在清人所著《玉作圖》中有十二幅圖有較為詳細的描述:“凡玉片宜作透花者,則先以金剛鉆將玉片鉆透圓孔後以彎弓並鋼絲壹條,用時則解鋼絲壹頭,隨將絲頭穿過玉孔,復將結好絲頭於弓頭上,然後用浸水沙順花樣以搜之,如木作彎鋸搜花壹樣。”
明清玉器中典型的“拉絲工”
文中的“彎弓”,又稱“搜弓”,是古代鏤雕的重要工具。其狀如弓,以金屬絲線為弦,利用弓型器的彈性勢能將絲線拉的繃直,絲線也因此在切割方面變得鋒利。弓型器的壹端可以解系,鏤雕時,將玉固定住,用手握住弓的壹端反復拉鋸。所以鏤雕制作多選用片狀玉料。其制作過程大致如下,先按構圖設計,然後沿設計好的紋圖邊緣,反復拉動弓型器,在弓型器的絲線與玉器接觸的地方往往會撒上解玉砂,在反復拉動時絲線會帶動解玉砂進行切割和鏤空。因此拉絲工有兩種工藝痕跡存在,壹為鉆孔,另壹為切割痕。在拉絲工首末兩端和造型轉角之處,多呈“U”形,孔壁有深淺不壹、間隔不等的不規則螺紋。
春秋戰國時期玉器的 陰刻線工痕
在說完古代制玉的方法與工痕之後,我們來講壹下現代仿的工痕。現代仿的有以下特點:首先現代的這些仿造的工痕都是用高速均勻運轉的合金鋼鉆進行的,利用高速運轉的鉆頭對需要鏤空的部位進行鉆磨鏤空。這樣做會使鉆頭鏤空部位邊角多圓鈍,缺少力度感,不及老玉的雕刻風格犀利,其痕跡很規則,間隔幾乎相等,之間過渡線條很銳利、不自然,讓人很不舒服。並且經高速運轉工具鏤空後的截面多呈鋸齒狀,痕跡較古玉粗且深。
漢代青白玉豬握
先秦時期玉鹿
總之,古玉工痕的鑒定需要研究者仔細的去品鑒。在其學習工程中沒有任何捷徑,只能通過壹點壹滴的悟才能慢慢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