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陸經常稱這種字體為宋體,但因為這種字體在明朝流行,所以日本在19世紀制造這種字體時稱之為明體。到了20世紀中期,由印刷術轉入照排術,臺灣省從日本引進照排術及相關字體,甚至引入明式壹詞。臺灣省康華科技公司在20世紀80年代制作電腦字體時,也叫明體。
由於歷史原因,現在漢字有兩種標準字形。大陸人從小學習和使用漢字,以“宋體”字形為標準。港臺地區的人從小就在學習和使用以“明體”為基礎的漢字。所以叫明式。
宋代名稱溯源:
宋體是明朝以後才出現的,那為什麽叫“宋體”呢?本來宋代文化鼎盛,宋刻精美大氣,有很高的收藏價值。明代學者,尤其是藏書家,對“宋刻本”推崇備至。
所以在明代,出版界往往會重印宋代的刻本,但為了方便和降低成本,這些明代的仿宋版往往只刻“皮廓”二字,而不刻風味濃厚的宋原字。
最後形成了專門用於印刷的字體。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靖安《文獻通考》序中規定:“此後刻書時,凡體稱宋體字,楷書稱軟文”。“宋體”之名由此而來。
但由於這種字體盛行於明代,明代傳入日本,日本在19世紀制作鉛字時稱之為“明體”,到了20世紀中葉,由印刷術改為照排術。
臺灣省從日本引進了照片排版和相關字體,甚至引入了“明體”壹詞。臺灣省康華科技在80年代做電腦字體的時候,也叫“明體”,但是臺灣省教育部正式叫“宋體”,所以臺灣省教育部編的字體叫“教育部宋體標準”。
宋體壹詞其實誕生於明代,其根本原因是明清文人對宋代文化的推崇和對宋代雕版的追捧。
宋體始於明朝弘治年間的蘇州地區,後傳至日本、朝鮮、越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