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徐金國的滅亡,壹代猛將郭蝦蟆及其家眷、將士的遺骨,自戰爭開始就埋藏在徽州古城裏,770多年來,被歲月的風雨侵蝕湮滅。但不朽的是郭蝦蟆英勇抗敵、堅守孤城的英雄氣概,以及他作為古代君子寧死不屈、忠君愛國的英雄氣節。
1.惠州古城發生了多少變化?
據《會寧縣誌》及相關史籍記載:“會寧三面控制,四面郡圍,東有靖遠,南有秦龍覆蓋,西有金城封侯,北有羌戎控制。在古代,它是壹個非常有用的地方,也是壹個歷史城鎮。被稱為“隆慶鎖鑰匙”公元前112年,漢武帝西行,設祖禮郡。西魏以後,“國必因其名而好”。在唐代,會寧曾因豐衣足食而被譽為“天下富如隴右”,兩次成為絲綢之路上的重鎮。宋哲宗北復元二年,宋江妙祿在靖遠縣建徽州城,西南建徽州新村,名惠川城。金代初期,鎮賚遷至周惠統治這裏,並在周廓下轄寶川縣。為了和袁州區分開,叫新會府,隸屬臨洮道,轄寶川縣和平溪村。宋金時期,徽州城是西夏入侵今隴西、定西、臨洮的必經通道。所以後來成為北宋、南宋、蒙古、金朝、西夏控制的戰略要地。南宋末年,被西夏占領。金宣宗年間,西夏占領了徽州全境。直到晉江的郭蝦蟆從西夏人手中奪回徽州城,徽州書院才從靖遠遷到會川城,命名為新會府。愛宗天星死後三年,金將軍為抵禦蒙古人而守孤城三年,之後城毀。蒙古忽必烈建立元朝後,遷至西寧府。元世祖至元朝第七年,西寧郡成為孟慧州。元順宗十二年,因惠州地震嚴重,上諭改惠州為會寧。明五年,為紀念烈士、金將軍,重建郭城驛,城名為城。解放後,為了更好地保護古城,1976年,會寧縣人民政府將郭蝦蟆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93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2.忠義自立為英雄,焚城為祭。
據《晉史·郭蝦蟆傳》、《靖遠史話》等史書記載,晉天星三年春,晉朝被蒙古汗國滅後,除郭蝦蟆仍堅守孤城周惠外,晉西諸州全部投降蒙古。南宋端平三年十月,蒙古窩闊臺汗八年十月,蒙古軍隊並行攻城,郭蝦蟆城危在旦夕,仍拼死壹戰,於是把州裏的金銀銅鐵全部收集起來鑄成槍炮抵抗蒙古人。宰殺馬、牛、羊等。安慰士兵;他自焚,建了壹個小屋,沒有留下任何有用的東西來表明他反抗的決心。
郭蝦蟆帶領所有士兵每天與蒙古士兵血戰,士兵傷亡慘重。最終惠州城因為寡不敵眾而失陷。當蒙古人入侵這座城市時,郭蝦蟆下令在州內收取薪水,將他的家人、妻子和孩子聚集在城裏,閉門焚燒。然後,他帶領他的部隊繼續戰鬥,獨自在大幹草
被他的忠誠和悲壯壯舉深深打動,打敗了方圓軍,據元代《朱爾傳》記載,袁術和郭蝦蟆包圍徽州,突圍時卻被朱爾擊敗。破城後,他們巷戰,傷亡慘重。郭蝦蟆“用劍把他的妻子趕到壹個房間,燒了她,然後投入火中。壹個女奴抱著壹個孩子從火裏出來,抽泣著說:‘將軍忠厚忍讓,放棄了他的繼承人。他的兒子很傷心,接受了。說出來就回火裏等死。根據儒勒的悲聞,救了他壹命,所以他決定去四個國家。“可以證明,兒子是袁的,將由何撫養。據名將袁說,他戰功卓著,設置府谷沒有問題。但他的兒子是否會繼承父親的腳步,為邊疆建功立業,載入史冊,卻是壹個永恒的謎。
3.這座古城被天災人禍摧毀了。
郭蝦蟆位於古城社白銀市會寧縣郭城驛鎮新堡子村西部,官川河與祖厲河交匯處下遊2公裏處,西鄰祖厲河。帶著對英雄壯舉的無限感慨和敬仰,記者日前再次來到這裏,深入了解那段慘烈、悲壯、無情的戰爭歲月。然而,時間的侵蝕和人為的破壞,已經讓這座古城成為壹片廢墟。
郭蝦蟆反蒙圖片
沿著新堡子村西邊壹片農田的土路向西走,很快就會看到壹個由南向北的夯土臺,這就是郭蝦蟆古城遺址。在東、北墻上,有時會有烽火臺被風化成“禿頂”,墻壁變得“凹凸不平”,凹凸不平。城墻下,到處都是綠色的莊稼。在古城東南側附近,還可以看到幾棟磚房。狗在做飯的煙霧中不時上下吠叫。沿著城墻上崎嶇的小路,記者走上古城北面最高的瞭望塔,眼前是壹座巨大的古城。可惜古城西部常年被祖厲河破壞,消失了將近壹半。周圍的三條溝和護城河,兩處都去過,剩下的壹處是當地農民種的莊稼,長勢良好。在古城的南面,至今還保留著壹個清晰可辨的骨灰盒。毗鄰翁城,是壹個具有現代特色的農場。農場和鄰近的農民家裏不時傳來動物的氣味。走在城市裏,與外界隔絕,只有壹個滿是雜草和坑坑窪窪的世界。
4.拉會天妃古城被摧毀了。
據白銀博物館杜永強老師介紹,郭蝦蟆城平面呈長方形,由兩座城墻、壹座羊馬墻、三條壕溝、南北城門和壹個甕組成。城墻是用黃土夯實的。內城北門與南門間距443米,墻基寬10米,頂寬3米,城墻剩余高度8-10米;城四角建有角墩,甕城四角略圓。南甕城向東開放,北甕城向西開放。城墻東側有六個馬面,間距40米至50米;南北城墻留有2-3張馬臉,間距35m至37m。外壁殘高5-9m,內側有馬面凸起,內壁有馬面斷層。內外墻距離為10-12m。羊墻剩余高度為1m。城墻外有三條護城河。每條護城河底寬15米,護城河之間的距離由內向外分別為26米和45米。由於歷史、自然和人為的破壞和反復發掘,古城保護在80年代有了實質性進展,但城內建築和文物基本消失。
杜永強說,當年郭蝦蟆的壹場大火幾乎摧毀了這座古城。大火後形成的建築物灰燼和屍體堆積得很厚,直到1980年代還有很厚的壹層
據介紹,鑒於郭蝦蟆城址已被祖厲河沖刷坍塌的現狀,2014年8月26日至9月20日,1982,原西區文化局組織人員對城址進行了局部試掘。當時在城址西北角鋪設了4個勘探廣場和3個探溝,發掘面積近400平方米,並出土和收集了部分遺物。如今只有會寧縣耀州窯壹件刻有菊花紋的青瓷碗,其他出土文物和藏品現保存在定西市。
金國抗蒙無名將軍郭蝦蟆
根據《定西地區金代徽州城址試掘簡報》的披露,當時發現了壹批有價值的文物,如瓦片、陶器、瓷器、陶俑和錢幣,特別是在南門和北門之間發掘的大量木炭、草木灰、木頭余燼、燒焦的人和動物的骨頭、陶瓷碎片和門樓的建築構件,充分證實了《金代郭蝦蟆傳》中記載的真實性。當時,考古人員還從當地農民手中收集了壹批文物,如葉形銅鏡、瓷扁壺、玉壺春瓶、三色彜、瓷馬等。在所有出土和收藏的文物中,最有趣的是陶器玩具和胭脂盒。陶是壹個男孩的形象。他衣冠楚楚,頭飾用兩根辮子編成,左手拿著壹個桃子,盤腿而坐,右手平放在膝蓋上。他是用紅色陶器做成的,裏面有小藥丸。搖的時候能發出聲音。胭脂盒采用白瓷釉,裝飾圈飽滿。
雖然距離1982的搶救性發掘已經過去了30年,但記者壹直在城市裏走來走去,腳下地面上的碎瓷片依然隨處可見。拿起壹個破碗向前望去,借著掠過的涼風,我們可以感受到700多年前郭蝦蟆帶領守城將士飲酒破酒碗的血淋淋場面,以及與敵同流合汙、奮勇殺敵、誓與各州生死與共的決心。
6.加強保護,積極爭取“國家安全”
郭蝦蟆不僅是金朝最後的理想城市,也標誌著歷史上金朝的徹底終結。它的存在不僅對研究宋金時期西夏邊塞的歷史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和科研價值,而且對豐富當地旅遊資源、促進當地經濟發展也有積極的作用。
由於祖裏河的常年侵蝕,城西大部分已被破壞,形成約20米高的懸崖。為了保護古城,2003年至2004年,在會寧縣文物出版局的努力下,甘肅省文物局投入文物保護資金約60萬元,實施了國哈馬城護岸工程。在郭蝦蟆西部祖厲河附近修建了壹條長293米、高11.8米的護岸,使古城得到了很好的保護。
為了更好地保護這座古城遺址及其附屬文物,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會寧縣文化局還成立了文物保護隊,並與當地村民簽訂了文物保護協議,形成了縣、鄉、村三級文物保護網絡,進行日常保護管理。但由於受到編制、資金和人員的限制,加上壹些臨時保護人員不敢得罪當地村民,古城的保護情況並不樂觀,盜掘現象仍時有發生。甚至在2008年6月5438+10月,村民們推平了郭蝦蟆遺產保護區的土地。
白銀博物館的杜永強說,郭蝦蟆城遺址存在的歷史意義已經超過了它本身的文化價值。當地文化部門為郭蝦蟆城遺址申請了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但未獲批準。此外,由於是露天文化遺址,城址距離縣城約70公裏,保護工作仍顯得力不從心。為了更有效地保護古城,他呼籲政府相關部門加大基礎設施投資,優化城市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