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位於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西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它建於秦朝趙浩棋末年(約公元前256年~公元前251年)。是蜀郡知府李冰父子在發掘前人龜靈的基礎上組織的大型水利工程。它由分水魚嘴、飛沙堰和寶瓶口組成。
2000多年來,它壹直發揮著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為千裏之外人民飽受水旱之苦、田地肥沃的“天府之國”。截至目前,灌區已達30多個縣市,面積近千萬畝。它是世界上最古老、唯壹保存下來並仍在使用的,其特點是無壩引水,凝聚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勇敢和智慧。
都江堰景區主要包括伏龍觀、二王廟、安瀾索橋、玉雷關、李堆公園、雷宇山公園、玉女山、靈巖寺、趙普寺、崔月湖、都江堰水利工程等。
擴展信息都江堰景區
1,伏龍觀
伏龍觀位於李堆公園。它緊挨著壹個深水池。相傳李冰父子治水時降伏惡龍於此,故北宋初年改祭李冰,取名“伏龍觀”。現存大殿三座,前殿中性有東漢(公元25-220年)所刻李冰石像。
還有東漢堰石像遺跡鼎,唐代賢與公主出家青城山時的情景。伏龍觀又名老王廟、鞏俐祠、鞏俐廟。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四川巡撫認為:“吾雖為聖人,不在父前食。情況以公有功:對蜀亦有立功之功,功德可固不待子。今天,我已經忘記了我的祖先,所以我必須隱藏我父親的困惑。”
2.安瀾索橋
安瀾鎖橋又稱“安瀾橋”、“情侶橋”。位於都江堰魚嘴之上,橫跨內外兩河,被譽為“中國五大古橋”,是都江堰最具特色的景觀。始建於宋以前,明末(17世紀)毀於戰亂。古稱“竹浦橋”,宋春華元年改為“鑒定橋”,清嘉慶年間修建的新橋改名為“安瀾橋”。
原索橋以木排、石墩為支撐,用粗大的竹纜懸河,以木板為橋面,兩邊用竹纜圍起,全長約500米。這座橋是壹根鋼纜混凝土樁。
3、臥鐵
睡鐵是內江“鳳棲窩”埋藏的沖刷灘標,也是內江每年保持沖刷河床深度的標誌。相傳李冰築堰時,內江河床下埋有壹石馬,作為年灘沖刷深度的標準,後演變為臥鐵。
現存的4個臥鐵分別於明朝萬歷四年、清朝同治三年、民國十六年和1994年入土。遊客在古園噴泉處能看到的這四個臥鐵的復制品,至今還埋在內江河床下。
百度百科-都江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