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中後期青花瓷技術成熟,典型瓷器為鄭錚十壹年銘文1351年的青花海水雲龍象耳瓶,定名為鄭錚青花。傳世青花只有200件左右,所以特別珍貴。
明代景德鎮青花瓷達到了發展的最高階段,以釉色幹凈、色澤鮮艷等特點成為主流瓷器,並盛行了600年。清代景德鎮的青花瓷以康熙朝的為最好,康熙青花瓷產於浙江,純寶藍色,極為華麗,青花濃淡眾多,能畫出中國畫的渲染效果。這些藝術效果是前所未有的。雍正、乾隆時期,青花已經燒不出康熙青花的寶藍色了。
青花瓷的出現,據說是陶工們用毛筆塗上了黑色的花和釉。經過艱苦的實踐,他們找到了鈷粘土,制陶工人用刷子在坯體上塗上,然後在坯體上覆蓋壹層白釉。這樣就在景德鎮特有的瓷器上出現了比以前的印刷、雕版更加鮮明的“青花”,也就是青花瓷。
除了雲南的景德鎮、建水、玉溪、祿豐,江西的樂平、吉安,浙江的江山、景寧、雲和、華凱、鄞縣、象山、安吉,元末明初福建的浦城、永春、南安、德化、安溪、漳浦、長泰、南靖、平和、華安,廣東,但無論在造型、綠料、花紋、工藝上,都不如景德鎮產的。
根據青料的種類,包括馬謖李青、平等青(北)青、石子青、徽青、浙江青、朱明青、化工青等,各種青料的產地、顏色、使用年代都有較大差異,這也是不同朝代鑒別青花的標準之壹。釉下彩品種之壹。以氧化銅為呈色元素,繪於瓷胎上,上釉,高溫烘烤,白底紅,釉下紅彩,故名。
始於元代景德鎮窯。釉下紅瓷的發展經歷了兩個主要階段:
第壹個階段是從元代釉下紅出現,到明代宣德時期達到頂峰,到明代中期開始衰落,後期甚至停產。明末,民窯開始嘗試燒制釉下彩紅瓷,但大多顏色不純。
第二階段,從清朝康熙朝開始恢復生產,雍正朝達到頂峰,之後逐漸衰落。壹件瓷器同時裝飾青花和釉紅,故名。畫面由紅色和藍色構成,相互映襯,相得益彰,俗稱“藍白配紫”。另外,用青釉色代替青花,或者用明礬釉色代替紅釉都是有用的。裝飾效果就像青花的紅釉壹樣,但畢竟是另壹種釉,也沒有青花釉的紅瓷貴。
元代景德鎮窯燒制因其燒制難度大,壹直被認為是中國古代瓷器的名貴品種。到了明清時期,色彩更加絢麗,龍鳳花,枝椏糾結,非常漂亮。清光緒三十三、三十四年間(公元1907年,公元1908年),湖南瓷院研制出黑、藍、紅、棕、綠五種高火釉下彩顏料,醴陵燒制出舉世聞名的釉下彩瓷器。
湖南瓷業公司在成立初期的十幾年裏,不惜重金制造上等瓷器,因而生產出了優秀精美的繪畫作品,尤其是裝飾效果獨特的釉下彩瓷器,在當時達到了非常高的水平,被譽為“東方陶瓷藝術的巔峰”。宣彤元年(公元1909),在武漢市鼓勵實業會議上獲得壹等金質獎章。宣彤二年(公元1910),在南京紫竹林舉行的南洋勸導會上,獲得第壹名。宣彤三年(公元1911),獲意大利杜朗博覽會最佳獎。公元1915年在美國舊金山舉辦的巴拿馬世界博覽會上獲得金獎。根據1911中的時代,醴陵瓷器在那個時期享有極高的聲譽。“潮水蔓延,國家瘋了,各個港口的商販就來了,人販子就絡繹不絕。”景德鎮釉下五彩工筆畫由杜九華於2011研制成功,填補了景德鎮沒有釉下五彩工筆畫的歷史空白。它是陶瓷家族中釉下彩的壹個新品種。景德鎮釉下五彩工筆瓷直接手繪在坯體上,手繪後上釉,入窯1300度高溫燒制。
裝飾方法:釉中畫紅線。
也就是說,用釉紅作為線條來描繪胎坯上的花紋,高溫燒制會造成“閃紅”現象,影響質量。
釉面紅畫
圖案以塊、件釉下紅表現,如明代的壹些釉下紅“三魚”、“三果”、“雙龍”。這種表現方法通常與胎體的模具印刷和雕刻圖案相結合。
使釉面變紅,地面留白。
就是在花紋外面的地方塗上釉紅色,花紋是白色的(或者塗上透明釉色)。用這種方法,往往會在畜體上雕刻或壓印出裝飾圖案。
上蔡差異
釉上彩是指在燒制好的白釉或瓷器上用顏料繪成各種裝飾圖案,然後在700℃-900℃左右的低溫窯中進行二次燒制,在低溫下使有色物質凝固而成。其色料應用廣泛,釉色鮮艷,品種豐富,藝術性強。因為畫施在釉面上,容易磨損,被酸堿腐蝕。釉下彩是指先在半成品坯體上畫出圖案,然後上釉,在高溫窯中燒制而成。燒制後的圖案被壹層透明釉膜覆蓋,晶瑩透亮。